五四運動是什麼?????

2006-11-20 12:53 am
五四運動是什麼?????
五四運動是什麼?????
五四運動是什麼?????

回答 (5)

2006-11-20 1:01 am
✔ 最佳答案
五四運動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背景

新思想的傳播與白話文運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在年輕一輩中產生影響,但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政治、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北京大學為首的高等教育發展
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即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但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在北京為首的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相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魯迅(周樹人,教中國小說史)、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民初以來的反日以及國恥情緒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的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運動中進一步發展而發揮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貸款,並協助組建和裝備一支中國參戰軍,其貸款還被用於安福國會龐大的賄選開支。
9月,北京政府與日本交換了關於嚮日本借款的公文,作為借款的交換條件之一,又交換了關於山東問題的換文,其主要內容為: 1、"膠濟鐵路沿線之日本國軍隊,除濟南留一部隊外,全部均調集於青島"。2、關於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日軍撤走,由日本人指揮的巡警隊代替。 3、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 北京政府在換文中,對日本的提議"欣然同意"。駐日公使章宗祥嚮日本政府親遞換文,後來北京學生痛毆。在中國對德宣戰,與日本同為戰勝國,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沒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擴大了,這一換文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占山東的藉口。

......more go to this website: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4%E5%9B%9B%E8%BF%90%E5%8A%A8&variant=zh-tw
2006-11-20 1:02 am
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德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愛國運動: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科學,民主。又一種:愛國。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五四運動最早從北京大學發展出來的,五四精神所代表的憂國憂民、不畏強暴進行抗爭的精神,其實也是北京大學一貫的校風特色。
愛國精神:五四運動的青年以愛國為己任,他們的行為都是以愛國我目的的,都是維護國家尊嚴,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的。
大膽精神:面對軍閥政府,憑一腔熱血,敢於鬥爭,不畏強權,不屈不撓。
獨立精神:五四青年沒有被人左右,用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去做一切事情,顯示了青年的獨立和創進。
正義精神:五四運動之所以勝利就是因為他有正義性,正義的力量和精神支撐,因為正義,得到了正義力量的支持和擁護。



意義
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注意這裡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五四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激發了和鼓舞了無數青年學者投身中國救亡運動。五四運動打擊了美英日犧牲中國的氣焰,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五四運動,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作了準備。五四運動,影響了當代中國人民,中國青年,五四運動的精神和氣質為中國青年所汲取。
五四運動用暴力反對暴力不應當提倡,五四運動學生過激行為不應效仿,五四運動盲目排外傾向值得思考,另說五四踐踏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盲目排儒,崇尚西方思潮


For more detail, please visit: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五四運動

It includes:

1 背景
1.1 新思想的傳播與白話文運動
1.2 北京大學為首的高等教育發展
1.3 民初以來的反日以及國恥情緒
1.4 一次大戰期間工商階層的發展
2 近因
3 過程
3.1 大事記
3.2 後期鬥爭
4 學生代表
5 五四精神
6 五四時期的相關團體
7 紀念五四
8 五四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8.1 思想文化
8.2 中國政治
8.3 社會經濟
8.4 教育
8.5 文學藝術
8.6 中國共產黨
8.7 現代社會的影響
8.8 五四運動對臺灣影響
9 負面影響
9.1 思想文化方面
9.2 社會方面
9.3 學術方面
9.4 政治方面
10 意義
11 評價
12 評論五四相關文章
13 五四延伸
14 相關閱讀
2006-11-20 12:57 am
五四運動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2006-11-20 12:56 am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民國建立後,內有南北軍閥混戰,外有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加上民生困苦,當時,由新文化運動引進的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已經漸為國人接受。人們的愛國情緒不斷高漲,參與國事的要求日益強烈。

此外,當時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日貨充斥中國市場,中國的本土工業受到打擊,工商界和社會各界紛紛醞釀抵制日貨。而中國政府在日本強佔山東的問題上軟弱無能,對德國的交涉又告失敗,人民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行動,歷史上稱為「五四運動」。

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爭回權益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舉國上下極為激憤。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與其他高等學院共十三所學校的數千名學生,到天安門前集會示威,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同時要求懲辦親日派的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官員。憤怒的學生衝進趙家樓曹汝霖的家,痛毆正在曹家的章宗祥。學生還放火燒毀趙家樓。軍警來到,當場逮捕了三十多名學生。

事後,北京學生通電全國表示抗議,上海、天津、長沙、廣州等城市和全國各地人民紛紛響應,以罷課、罷工、罷市表示聲援。政府態度軟化,於6月6日釋放全部被捕學生,十日又宣佈罷免曹、章、陸三人的職務,並下令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對德國和約上簽字。五四動至此告一段落。

五四運動喚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改變了許多青年對傳統文化思想的看法:在文學上開始改用白話文、在哲學上抨擊儒家思想體系、在史學上推動疑古風氣等,對日後的思想和政治影響甚大。

此外,五四運動期間的知識分子紛紛組織社團,出版刊物,進行演說,大力宣傳新思潮和新學說,廣泛涉及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加深和拓展了新文化運動的範疇和影響。同時,五四運動促使中國代表拒簽對德和約,使山東問題成為懸案,保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


五四運動的爆發

  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1919年巴黎和會偏袒日本,作出山東決議案,將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交給日本,而作為戰勝國的北洋政府竟然準備在宰割中國的「和約」上簽字。消息傳來,激發起中國民眾高漲節愛國心和反抗列強不平等條約的強烈情緒,中國學生和新起的思想領袖們得到了民眾的支持,發起了一連串愛國行動,「內懲國賊,外拒強權」。掀起中國現代史序幕的 「五四運動」就此爆發了。 五四運動的經過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舉行示威遊行。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取消『二十一條』」,「扺制日貨」等口號,一致要求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簽訂「二十一條」時的外交次長,當時任交通總長)、陸宗輿(簽訂「二十一條」時的中國駐日公使,當時任幣制局心裁)、章宗祥(當時的駐日公使)。

五四運動的影響

  五四運動給中國帶來深遠影響。她促進了學生運動和勞工運動抬頭,催生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在中共協助下孫中山改組了國民黨,反軍閥和反帝國主義的思潮得到發展,白話文學從此建立,而民眾普及教育也得以加快,各種報刊出版和民眾輿論大有進展,儒家孔子的無上權威和傳統倫理觀念大受衝擊,民主科學精神有所發展提,女權運動興起……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1. 袁世凱承認日本提出侵華之「二十一條款」
2. 段祺瑞同意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3. 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失敗
2006-11-20 12:56 am
五四運動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03: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9000051KK037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