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的轉變和由來???

2006-11-19 7:05 pm
端午節吃粽的轉變和由來???

回答 (2)

2006-11-19 7:11 pm
✔ 最佳答案
五月五日節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端午的「端」是開始的意思,「午」是地支紀月,五月五日的「五」與「午」同音又通用,故五月五日稱端午。端午又有端陽、重陽、重五等稱,蓋五月乃陽氣炎盛的開始。以陰陽學論說,五為陽教,五月五日,取五雙重陽而故名。

  端午節民間流傳最廣的,莫過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為春秋戰國時任職楚國的司徒,官位僅次於宰相。當時秦國有侵吞六國跡象,屈原多次上書襄王,建議聯齊抗秦,奈楚襄王昏庸無能,聽信奸佞讒言,屈原有志難伸,反遭削職放逐江南。未久楚國為秦所滅,屈原眼見江山破碎,痛不欲生,於公元二七八年農曆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含恨而亡。漁民得悉屈原含恨投江,爭相撈救無著,他生前寫下很多憂國愛民的情懷詩篇,使人們感念,遂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祭祀屈原。而後改用竹葉包米飯投江祭祀,並於五月五日隆重舉行龍舟競渡盛會來紀念屈原,衍成五月五日吃粽賽舟之習俗。



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民俗三大節日之一,又稱五月節、蒲節、詩人節及女兒節。五月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毒月,五月五日更居九毒日之首,因此端午節有許多辟毒袪病的習俗,例如灑雄黃、飲雄黃酒、佩戴香包、掛菖蒲與艾草、貼五毒符等。

  端午節的由來則與屈原有關。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楚懷王授與三閭大夫,因才學出眾而遭妒陷,多次遭流放外地,最後因抑鬱難解而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荊楚居民感念屈原忠貞愛國之心,於是在五月五日當天,將糯米飯或糕投江弔祭,並划舟趕前來取食的魚群,唐朝時封屈原為「忠烈公」,傳諭全國於端午節當天紀念屈原。



端午節賽龍舟

  端午賽龍舟的風俗,普遍傳說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他得悉楚國為秦國所破,憤而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以舟楫拯救,後來演變為賽龍舟活動。另一傳說,春秋時,吳王夫驕慢輕敵,伍子胥忠言進諫,反被吳王賜死,又將屍體入江中,江東百姓懷念他,每年此日備祭品,以玄樂行舟逐浪迎祭伍子胥,而演變為划龍舟。
2006-11-19 7:18 pm
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幾種流行說法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說”外,還存在有以下諸說:

  ◆“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文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說”:主要理由:(一)五月是一個惡月,不是一個尋常、吉祥的月份。《禮記·月令》:“是月也,長日至,陰陽爭,死生分。”(二)五月五日是一個惡日。端午節的所有民俗如招魂、鎮鬼、食粽等均與祭神禮先、避瘟驅鬼、消除五毒有關。(三)五月五日還是一個死亡日、災難日、恐怖日。這一天,“五毒”出現、惡氣沖擊,同時死者亡靈與陰魂又最容易在這一天出現。

  ◆“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02: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9000051KK013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