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多祿(10分)

2006-11-19 2:47 am
伯多祿的偉人事績,生平,你對他有什麼感想(10分)

回答 (3)

2006-11-20 11:59 am
✔ 最佳答案
天主教的伯多祿(或譯聖伯鐸)即新教的使徒彼得,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他是耶穌第一個選的門徒。由於「伯多祿」的意思又可解作「小石」,所以耶穌有時會叫他作「磯法」(Κεφας),即亞蘭文「小石」的意思。他被認為是由耶穌基督所揀選的第一位教宗。
耶穌曾在被捕之前預言,彼得會在雞啼以前連續三次不肯承認認識他。結果,他在耶穌被審訊時因為害怕,果然三次不肯承認與耶穌的關係。為此,彼得一直都很後悔。所以後來當他在羅馬殉道之時,他對行刑者要求把他倒過來掛在十字架上,因為他自覺與耶穌不配。而在耶穌復活以後,作為對他三次不肯相認的回應,亦曾三次要求彼得餵養祂的羊(信徒),並且預言將來他會為此而受到跟自己一樣的刑罰。

彼得殉道之後,被葬在羅馬城的地下墓室裡。他的墓室剛剛好位於今日教廷小教堂的聖壇底下。由於他的墓室按照羅馬人習慣繪有死者的容貌,所以他的形像千百年來在很多藝術作品中都差別不大。

《新約聖經》中有兩封書信(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為其所寫。其瞻禮日為6月29日,與聖保羅瞻禮聯合慶祝。
蒙召的經過
哥哥的介紹 – 彼得的本名是西門,他的哥哥安得烈在老師施洗約翰的介紹下,與另一個門徒跟從了耶穌。而安德烈立即又帶領弟弟去見耶穌,當主看見他時便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彼得」(約1:35-42),這是他第一次會見耶穌的經過。
親體主的能力 – 一次,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因眾人擁擠祂,要聽神的道,因此主便借用彼得的船,使船稍微離岸,祂在船上教訓眾人。講道完了,就要彼得到水深之處打魚 ,彼得雖會表示昨晚整夜勞力,未會打著什麼,但他依然照著耶穌的指示去作,而一網撒下去,捕獲蠻滿滿兩條船的魚,此時彼得看見主耶穌的能力,深感自己的不配,在耶穌的呼召下,便撒下所擁有的,跟從耶穌。
信仰的表現
認識永生之道 – 一次,耶穌談論從天下降下來的糧食,有很多人因只重肉體,而不明白這些真理,就退去不再跟從耶穌;耶穌看見這種情形,就問十二個門徒,是否他們也要離去,彼得很堅定地回答說:「主阿!禰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6:58-68)
認識基督–耶穌在傳導期間,行了很多的神蹟,證明祂的身份,但許多人因不明白而紛紛議論祂是誰?所以耶穌就以此事問嘸門徒,彼得立即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16:13-16),他不受別人的影響,因此得耶穌的稱讚。
信仰上的軟弱
體貼人的意思 – 一次,耶穌清楚地指示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要被殺,但第三日要復活;此時彼得就拉著祂,勸祂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他是愛主的,但他不明白神的旨意,所以主立刻責備他:「你不體貼神的旨意,只體貼人的旨意」(太16:21-23)。
三次不認主 – 當主耶穌被抓到公會受審時,彼得連續三次否認耶穌(太26:69-74),雖然不久之前,他還信誓旦旦地表示他為耶穌基督犧牲的決心(太26:31-35),這是他的軟弱和失敗,為此他出去痛哭(太26:75)。
得聖靈後的表現
耶穌的使徒們在未得主所應許的聖靈時,他們有很多的軟弱,但當聖靈降在他們身上,使他們生命得以更新,且領受力量,勇敢而積極地為耶穌工作,如彼得得聖靈之後的表現:

五旬節勇敢見證 - 聖靈於五旬節時降在門徒身上,吸引很多人圍觀,彼得就站起來,高聲為主作見證,引領很多人悔改信主(使徒行傳二章),從此以後,雖然遭遇逼迫,反對,他不再退縮,反而更加勇敢為主工作。
多行神蹟 – 彼得藉著神的同在,行了很多神蹟,來證明主的真理,如使瘸腿者行走(徒3:1-10)。
首次向外邦人傳道 – 彼得在主的指示下,到敬虔的義大利人哥尼流(Cornelius)家裡,向他們講述主耶穌的救恩,因見聖靈降在他們身上,就為他們施洗,首開向外邦人傳道之例,顯明主耶穌救恩要普及萬人,使信主之人不再分種族,階級,共組神的家。
教會之治理
行審判:使徒時代教會成立之出,有許多人因愛主愛人,把自己的全部產業賣了,並且全部款項奉獻給教會(徒4:34),其中有位信徒名叫亞拿尼亞,夫妻二人也把田產賣了,但信心不足又好面子,把部分價銀私留下來,其餘的拿到使徒面前,而稱那是全部價銀,彼得被聖靈感動,立即指出他們的過錯,而這對夫婦也相繼死亡(徒5:1-11)。
立執事:那時信主的人增加迅速,大家又凡物公用,一起生活,因此為了使徒生活供給之事能妥善處理,就令門徒選立出執事(徒6:1-6),解決了供給之事。

2006-11-20 03:59:59 補充:
其他事蹟謙卑接受保羅的指責 – 從「加拉太書2章:11-14節」看保羅指責彼得不對之處,又從「彼得後書3:15-16」彼得對保羅之稱許,得以看見彼得之謙卑,更可知使徒們真正尊重他人,完全沒有私心。 著作 – 彼得為造就苦難中的信徒,使他們能站立穩固,而以他本身對主的體驗和道理的認識(彼前1:10-12;彼後1:12-18),寫成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
2006-11-22 7:21 am
伯多祿(Peter Simon, Petrus Simon)來自阿剌美文「刻法」(磐石)一詞的希臘文翻譯,是耶穌十二位宗徒中最傑出的、最重要的一位,是宗徒之長,教會的最高首領,具有最大的權威。他生於貝特賽達,原名西滿(若1:42)他的兄弟名安德肋,以捕魚為生(若1:44; 路5:10)。傳說他是無知的鄉民,貧窮的漁夫,是不甚切實的,因為,由聖經上種種的暗示,我們知道他們二人出於小康之家,有自己的捕魚工作,並很可能在加里肋亞湖邊設有自己的賣魚店舖。弟兄二人又是熱心宗教的人,故此曾離鄉背井,南下猶大聽洗者若翰的宣講(若1:35-42)。他的父親名叫約納(瑪16:17),亦名若望(若1:42)。伯多祿結過婚,並同他的岳母住在葛法翁(瑪8:14; 谷1:29; 路4:38)。但是由福音及格前9:5之所載,我們不能斷定,當耶穌召叫他們時,是否他的妻子仍然健在。

福音及宗關於伯多祿生平的記載:在這兩部書上提及伯多祿的地方,竟達一百六十一次之多,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宗徒,我們只可以在此作一綜合的報導。耶穌第一次見伯多祿時,就給了他一個外號叫「刻法」(磐石)(若1:42),從最初就同若望及雅各伯,成了耶穌的三位愛徒中的一位,成了耶穌的全能、光榮及受辱的見證人(路8:51; 瑪17:1; 谷9:2; 路9:28; 瑪26:37; 谷14:33)。但是,在他生平中最大的轉機,應是在某一次當耶穌由伯多祿的魚船上向群眾講完道理之後,叫他下網捕魚。伯多祿雖然已徒勞無獲的工作了一夜,但仍照耶穌的話投下網去。那知,竟然捕得了滿網的大魚,不得不招呼捕魚的同伴,載伯德的兩個兒子若望及雅各伯,前來幫忙。伯多祿見此奇跡驚慌失措地跪下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罪人」。耶穌卻對他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作捕人的漁夫。」果然,伯多祿捨棄了一切,跟隨了耶穌(路5:4-11)。

在耶穌顯示了五餅二魚的奇蹟之後,百姓有意強迫耶穌作他們的君王,耶穌先打發宗徒們上船過海(加里肋亞湖),暫時躲避一下風頭。正當半夜,宗徒們在海中划船時,耶穌顯現給他們。宗徒們驚魂稍定之後,認出可能是耶穌時,伯多祿要求在水面上行走,到耶穌所站的地方去。耶穌說:「來吧!」他果然毫不猶疑下船在水面上大步行走,但走不多遠,見水勢很兇,開始驚怕起來,同時並開始下沉,乃大喊:「主,救我吧!」耶穌將他拉起,責斥他缺乏信心(瑪14:22-31),但他果敢的性格可見一斑。

百姓和門徒在聽到耶穌講論聖體聖事的道理之後,心中不服,滿口怨言,各自東走西散離耶穌而他去。此時耶穌問宗徒們:「難道你們也願意走嗎?」伯多祿挺身而出,代言答道:「主!惟有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若6:60-69)。由此我們可以斷定伯多祿是心直口快的一位坦白人。此事發生後不久,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伯多祿又一次表示了他直爽的性格,代表其他門徒承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子」(瑪16:16, 19),也就是在這個機會上,耶穌見時機已成熟,乃鄭重的將教會首長的權位預許給他:「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瑪16:17-19)。

最後晚餐中,耶穌首先要給伯多祿洗腳時,伯多祿基於對耶穌的尊敬心情,梗直的說:「不,你永不可給我洗腳」!可是在聽到主的反駁之後,卻又本其原來的爽朗性格心直口快地,甚至頗富幽默感地說:「主!不但我的腳,而且連手帶頭,都給我洗吧!」(若13:4-10)。緊接著耶穌預言了伯多祿在當夜要三次否認自己。伯多祿聞言竟誇下海口說:「即使我該同你一齊死,我也決不會不認你」,以表示對耶穌肝腦塗地的忠誠赤裸之心,但未免太冒失了。可是他也的確盡了他的匹夫之勇,來向耶穌表示他的忠貞之志,當夜他就手執一把利劍,奮不顧身,衝向那一批來逮捕耶穌的士兵及大司祭的僕人,一劍將僕人瑪耳曷的右耳削了去,而受到耶穌的責斥(瑪26:51-54; 路22:50-51; 若18:10-11)。因為這與耶穌的教訓是完全不合的,此時伯多祿非但冒失,而竟有些是莽撞了;但無疑的,他的心地是正直的,是完全出於對耶穌的忠誠及愛護。至此伯多祿已的確茫然不知所措,又見耶穌已垂手就捕,乃實行了走為上策之計,但逃不多遠,又覺心有不甘,對耶穌忠貞的諾言,應有所交代,乃轉過身來「遠遠跟著耶穌」(瑪26:58等)。

經過若望的人事關係,得以進入大司祭的庭院,在近處觀看耶穌案件的結局,就在這裡三次被人追問是否是耶穌的弟子,伯多祿竟三次否認,且強調自己與耶穌毫無關連,耶穌轉臉看了他一眼,這時伯多祿才如大夢初醒,於是跑到庭院之外,悽慘地痛哭起來(瑪26:69-75; 若18:15-18等)。

耶穌復活後第一個獲得顯現的宗徒就是伯多祿(路24:34),聽耶穌的指示率領其他宗徒北上加里肋亞,重操捕魚的業務。某日早,天色仍在朦朧之際,耶穌站在湖邊(加里肋亞湖),立即被若望認出,伯多祿又是滿腔熱火,急不及待地跳下水去,游至岸上問候耶穌。就在這天早上,耶穌三次問伯多祿是否愛自己(主耶穌),伯多祿鑒於以前背主的大錯,心中已有所警愓,再不敢逞強,只謙虛地三次答應:「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見時機業已成熟,伯多祿的心理狀態也已作好了準備,緊接著耶穌將以前預許給他的教會中最高職權,正式的委托給他(若21)。

在聖神降臨的日子上,宗徒們領受聖神之後,伯多祿一馬當先,代表其他的宗徒,向圍觀的群眾講話,當天就有三千人回頭,領洗入教(宗2:14-41)。幾天後伯多祿同若望進入聖殿祈禱時,治好了一個胎生的瘸子,招惹了群眾好奇的圍觀,他再度乘機報導,又有五千人回頭,因而遭到公議會的逮捕,第二天才被釋放了出來(宗3-4:22)。

自教會誕生伊始,伯多祿就成了這個新興團體的首腦人物,是他安排了選舉瑪弟亞為宗徒的事宜(宗1:15-26),是他責罰了犯罪的夫婦阿納尼雅及撒斐辣(宗5:2-11)。他的名聲很快的傳佈開來,很多病人都求他醫治,甚至只要病人動下他的衣邊,或使他的影子由自己身上掠過,就能獲得痊愈(宗5:14-16);也是他首先視察了撒瑪黎雅的教會(宗8:14-25)。至此耶京的公議會見此風不可長,乃再度下令逮捕了宗徒,這次又是伯多祿代表發言,駁斥公議會的無理。於是被鞭打後,再度獲得釋放(宗5:17-42)。自此伯多祿只好由耶京向外發展,在里達治好癱子艾乃阿,在約培復活死人塔彼達(宗9:32-43),並在凱撒勒雅接受第一名非猶太人的教外人,意大利營的百夫長科爾乃略,及其全家領洗入教(宗10)。大約在公元四十二年上,黑落德阿格黎帕開始對教會的殘苦迫害,將大雅各伯宗徒殺死,將伯多祿下到監裡,但由於天使的救助而脫險。至此伯多祿知聖地已非久居之地,乃「往別的地方去了」(宗12:3-17)。聖經上雖未明確地指出,究竟去了什麼地方,學者們大都同意及主張,此時伯多祿去了羅馬,當時在羅馬已有一批五旬節那天在耶京歸化的猶太教友,故此伯多祿在羅馬並不是完全陌生的,相反的一定受到了優厚的招待。自此羅馬成了教會的中心,由羅馬伯多祿開始管理支配整個教會的事務,給小亞細亞的教友寫的兩封公函,也是發自羅馬(見伯前5:13)。但是他並沒有定居羅馬而不動,他仍然盡了他視察教務的最高職權,如此在公元四九年,我們見他重新出現於耶京,主持第一次的宗徒會議(宗15:6-21,見迦2:1-10)。其後更去了安提約基雅,在這裡同保祿發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衝突。原來在耶京大會議上,原已決定教會對一切歸依教會的人,應一視同仁,不應有猶太人及教外人的分別,但是向來直爽果斷的伯多祿,卻在安提約基雅冒然的間接支持了那些由猶太主義回頭的教友,而激起了由外教回頭者的不滿及沮喪,是以保祿基於正義感起來強烈的反對了這位宗徒之長的模稜兩可的曖昧態度,並指出由此所加於教會的損害(迦2:11-14)。伯多祿自知理曲,只有逆來順受,就此了結了這一場風波。但自此之後,二人合作無間,毫無隔閡的跡象可尋,以致教會,自古以來就時常將二人的名字相提並論,是以所謂教會初期的伯多祿主義及保祿主義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見宗15:7-12)。至於有關伯多祿其他的傳教行程,在聖經上所記載的不多,遠不如保祿的行程清楚。

伯多祿在尼祿迫害教會的時代,大約在六四至六七年間,為主致命而死,被當時的教友葬於現今的梵蒂岡丘嶺上,亦即後日伯多祿大殿座落的地方,自古以來有不少的傳說一致擁護這一事實。自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九年在大殿之下的考古挖掘,更證實了這一傳說之不誤:大殿圓頂樓之下的正中地方,就是聖教會第一位教宗伯多祿墳墓的所在地。但在第三世紀的中葉,當伐肋黎雅諾皇帝難為教會正熾之際,伯多祿的屍首曾一度被遷往聖色巴斯提盎地窟之中,免得落於迫害者之手而受到褻瀆,但不久之後,即重被遷往其原來的舊址,重新安葬。
2006-11-19 2:56 am
Rev. GARBELLI, Peter PIME

伯多祿神父

 

*Birth in Italy: [25 November 1875]
*Ordination: [10 June 1900]
*Arrival in Hong Kong: [30 September 1933]
*Death in Italy: [21 July 1941]

*St. Joseph's College: Chaplain [1933]
*Cathedral



伯多祿神父逝世


據 由 葡 萄 牙 里 斯 本 轉 來 的 電 報 , 給 我 們 一 個 耗 音 : 伯 多 祿 神 父 永 別 我 們 去 了 。 伯 多 祿 神 父 對 於 說 英 文 的 人 , 尤 以 學 生 們 熟 識 。 他 不 能 說 華 語 , 卻 能 說 幾 種 印 度 方 言 。 個 子 很 高 , 聲 音 雄 亮 , 一 把 長 長 的 鬍 子 , 所 以 人 多 叫 他 做 「 長 鬍 神 父 」 。 來 大 堂 的 人 , 多 數 看 見 他 於 飯 後 , 配 上 藍 色 的 眼 鏡 , 緩 步 於 主 教 府 的 大 堂 。 他 學 問 很 好 , 當 教 員 很 久 , 不 少 香 港 的 神 長 們 也 是 他 的 高 足 。 但 他 卻 非 常 謙 遜 , 不 喜 多 事 。 他 的 健 康 不 好 , 故 此 異 常 小 心 。 然 , 他 不 喜 多 言 , 言 則 深 刻 出 默 。 他 的 名 言 也 許 算 「 人 生 應 當 有 一 些 兒 哲 學 味 」 。 居 港 時 他 並 且 編 英 文 祈 禱 會 單 的 。

伯 多 祿 神 父 原 名 為 伯 多 祿 加 爾 比 利 (Peter Garbelli) 。 一 八 七 五 年 生 於 意 大 利 米 蘭 省 馬 地 山 拿 (Dozzuolo Martesana) 。 一 九 0 0 年 六 月 晉 陞 鐸 品 。 於 米 蘭 公 撒 格 地 方 充 本 堂 三 年 。 一 九 0 三 年 入 米 蘭 外 方 傳 教 會 , 一 九 0 四 年 傳 教 於 印 度 的 Hyderabad , 並 為 該 城 的 公 教 學 校 校 長 , 一 九 二 四 年 於 米 蘭 充 聖 母 院 支 會 會 長 , 如 是 則 遷 徙 各 院 各 校 。 一 九 三 三 年 覺 自 身 強 健 有 為 , 應 恩 理 覺 主 教 之 召 來 港 , 充 聖 若 瑟 書 院 神 師 , 並 迭 講 避 靜 道 理 於 各 會 口 。 一 九 四 0 年 離 港 , 與 穀 祿 師 神 父 返 意 , 抵 威 尼 斯 而 意 利 參 戰 。 到 意 後 , 喉 部 發 病 為 害 。 於 一 九 四 一 年 七 月 廿 一 日 逝 世 , 享 年 六 十 七 。

我覺得伯多祿神父係一個好謙 遜 嘅人,雖然佢學問很 好,但係佢從來沒有驕傲,真是十分值得人們學習


收錄日期: 2021-04-23 18:49: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8000051KK041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