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岳飛問題一問,希望得到詳細解答

2006-11-18 11:57 pm
岳飛接到12面金牌後立即班師回朝,你這種行為是盡忠還是儒忠??

回答 (3)

2006-11-21 4:00 am
✔ 最佳答案
岳飛在歷史評價

  岳飛生逢亂世,所以在少年時期,就應募從軍。畢生事業,可以說都奉獻在抗金的戰爭中。他自幼聽了不少關公和張飛的故事,因此,一直嚮往著做一個文武全才、能與關張齊名的大將。

  在民族戰上,岳飛始終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由他身上累累傷痕,足可印證。然而,出生入死的戰役,只贏得步步後撒,使得年輕的岳飛既迷惘,又痛苦。但岳飛仍一直以為,只要當上將帥就可以按著自已的意圖和風範,塑造一支有格調的抗金軍隊。在降官、潰兵多如牛毛的逆流中,岳飛卓然屹立,成了一股中流砥柱,並以自已的信念和毅力,壯大了自已的隊伍。因此,被人民稱為「岳家軍」被敵軍奉為「岳爺爺」。

  在內禍外交迫的年頭,民眾終日悽悽惶惶,惟恐朝不保夕。而岳飛的軍隊與眾不同,對民間秋毫無犯。他曾鎮壓過農民起義,卻將成千上萬的起義失敗者,編入行伍。

  岳飛訓練出這樣一支堅不可摧的岳家軍,並維持著寧可凍死、餓死、也不擾民的嚴明紀律,所以在一連串的征戰中,岳飛的軍事聲望扶搖直上,不論是劉光世、張浚、或吳玠、韓世忠,都無法與他並駕齊驅。

  陸游詩有「堂堂韓岳兩驍將,駕馭可做復中原」,後世提及宋朝抗金名將,每每以韓世忠、岳飛並論。事實上,就堅決抗金的志操而言,二人確是旗鼓相當;然而,單以軍事成就論,則韓世忠遠不如岳飛。岳飛也曾恨韓世忠和張浚無能挽回敗局,而怨「張家人」、「韓家人」不中用,戰鬥力不如自已的人馬。

  所以後來岳飛以三十二歲的少齡建節(受封為節度使),是史無前例的。

  岳飛身兼節度使與宣撫副使,收入豐厚,但他卻仍一直維持樸素本色。穿麻布而不著綢緞,吃家常便飯而非大魚大肉,謹守一夫一妻制而不納姬妾。高宗原打算為岳飛在臨安建造宅第,岳飛卻以「北虜未滅,臣何以為家?」而辭謝。甚至變賣賞賜物品,改造良弓二千張。岳飛又在戰袍上,刺繡「誓作中興臣,必殄金賊主」十字,以示決心。

  後世有人以為岳飛是愚忠,岳飛誠然忠君愛國,然而他也曾數度憤慨辭官或違詔出師,證明他對皇帝並非絕對服從,不辨是非。最後接到十二道金牌的班師詔,岳只能徒呼無奈。岳飛的悲劇就在於既要忠君,又要愛國。他在被害,前已對皇帝日益不滿,卻不能擺脫封建制度下君臣道德的束縛,終於慘死在議和派的血手之下。

  岳飛的死因有五,一、好學;二、不貪財;三、不好色;四、不擾民;五、得軍心。正因如此,便與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抵觸。在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下,衹容得住貪財好色糊塗蟲似的將領,可決不許任何將領有知識有志趣得民心得軍心。像岳飛這樣的偉大人物,無論是宋代那一個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處南宋草創之際,顧慮危疑,對岳飛更是不能相容的。一般人以為岳飛之死由於反對和議,其實岳飛縱贊成和議,又何嘗能夠免禍?我們所要責備的,還是自壞長城的宋高宗,并當進而歸咎於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

  岳飛雖然成為政治夾縫中的犧牲者,他的血卻沒有白流。他不僅受到國人的景仰,更受到國際的推崇,美國一位學者說得好:「岳飛的生命結束了,但他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上所扮演的角,色卻沒有了結。他雖未能拯救自己或國家,卻為後代樹立了典範,成為曙光乍現時代的英雄。最嚴酷的考驗不是在他得意的勝利中,而是在他失意的沈默中。」

參考資料:①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2304718
     ②http://washeng.net/HuaShan/RECS/fengyunxiao/b5current/95225.shtml
2006-11-19 2:07 am
岳飛是盡忠,岳飛少年時已經想為國家做事,在<<岳飛的少年時代>>中,他的父親問:使汝異日得為時用,其殉國死義乎?岳飛應曰:惟大人許兒以身報國家,何事不可為?

使汝異日得為時用=假使你他日被執政者重用.

其殉國死義乎=你會為國家捐軀,為正義犧牲嗎?
參考: me
2006-11-19 12:12 am
岳飛是盡忠(to父母,not皇帝),因為皇帝下12面金牌時說若岳飛唔班師回朝便殺掉他的父母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42: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8000051KK030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