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唐太宗的問題

2006-11-18 11:45 pm
關於唐太宗的問題
1.好處
2.壞處

回答 (3)

2006-11-18 11:57 pm
✔ 最佳答案
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
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姓名 :李世民
年號 :貞觀
廟號: 太宗
諡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在世: 1599年1月23日~1649年7月10日
在位 :1626年9月4日~1649年7月10日

早年:
唐太宗生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 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

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被迫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而後高祖讓位,他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貞觀之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於武德九年(公元627年)傳位次子李世民,是為唐太宗,改元貞觀。太宗在位期間,英明有為,領導有方,蔚成中國歷史上罕有之盛世,也就是後世所謂「貞觀之治」。貞觀時代是指自公元627年至649年前後廿三年內的政績而言。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征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

修改歷史疑雲
終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已引來種種推想並舉證,認為李世民曾修改兩書。
2006-11-18 11:48 pm
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早年
唐太宗生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 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

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被迫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而後高祖讓位,他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貞觀之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征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

修改歷史疑雲
終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已引來種種推想並舉證,認為李世民曾修改兩書。

姓名 李世民
年號 貞觀
廟號 太宗
字 --
諡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在世 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在位 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

2006-11-18 15:50:07 補充:
貞觀之治:**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於武德九年(公元627年)傳位次子李世民,是為唐太宗,改元貞觀。太宗在位期間,英明有為,領導有方,蔚成中國歷史上罕有之盛世,也就是後世所謂「貞觀之治」。貞觀時代是指自公元627年至649年前後廿三年內的政績而言。
2006-11-18 11:48 pm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餘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採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後,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後,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並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於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於是於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四年(630)三月,唐將李靖、李勣大敗突厥,俘其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餘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萬人。如何處理這十多萬突厥降眾,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議。大多數朝臣認為:北方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嚴重邊患,今天有幸將其滅亡,應該將他們全部遷到黃河以南的內地居住,打亂他們原來的部落組織和結構,分散雜居在各個州縣,引導他們耕種紡織。這樣,就可以使原來桀驁不馴的遊牧民族變成易於制服的內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亦有人提出,少數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該將他們驅趕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只有中書令溫彥博力排眾議,主張將突厥降眾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最後,還針鋒相對地指出:「天子對萬事萬物,應該像天覆地載一樣,無有遺漏。今天突厥在窮困潦倒之時歸降於我,能將他們拒之於外而不予接受嗎?」唐太宗很贊成溫彥博的建議,並補充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只有我對他們都是愛之如一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於是,他便在河套地區設立了定襄和雲中兩個都督府,統領突厥降眾。對於願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佈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數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佔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有將近萬家。唐太宗的這個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紛紛將唐太宗尊為「天可汗」(意思為「像天一樣偉大的領袖」),敬若神明。

李世民的宗室,幾代都有少數民族的血統,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為鮮卑人,皇后長孫氏的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太子 - 後來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長孫皇后所生,由於這一緣故,加上李世民的偉大胸襟,唐初並不過分歧視少數民族。

平定突厥之後,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貞觀八年(634),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貞觀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他看到中國的華麗服裝和壯觀的儀仗,十分羨慕。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係,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麗執政泉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面,太宗鑑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

  為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住長安途中都於黃河,勢餘的只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學,經學紛云,於是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為《五經定本》,是為《五經正義》的稿本,成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方面,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歷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面從中汲取歷史教訓。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06: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8000051KK029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