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可以告訴我有關"韓戰"的歷史嗎??

2006-11-18 11:09 am
我想要知道,
以下ㄉ問題...
有誰可以替我解惑ㄋ??
韓戰爆發原因??
中國參戰原因??
1949-1950年美國對台灣態度的轉變!!

回答 (3)

2006-11-18 11:12 am
✔ 最佳答案
韓戰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它既是內戰,也是一場國際戰爭。在一九四八年的八月與九月,南北韓已經分別成立了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組織完全不同的政府,嚴格說來,應該是兩個國家在對決。但是雙方都認為國家尚待統一,且都不承認對方的合法主權,因此實際上,雙方都在利用時機,進行國家統一的聖戰。

金日成在一九四九年底即訪問莫斯科要求援助,史達林希望金日成先返回平壤,詳細擬訂計畫後再和蘇聯商議,金日成照辦,蘇聯稍後要求中共考慮支持北韓未來行動。早在一九四九年七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即標定了未來的外交政策走反美親蘇的「一邊倒」政策。翌年二月,中共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四個月之後,韓戰爆發,中共幾經辯論,為防禦東北國境安全、並在維護與蘇聯關係的考慮之下,在十月中旬,「抗美援朝志願軍」終於渡過了鴨綠江。相對於北韓的國際支持,南韓是站在一個不利的地位。一九五○年一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在華府的一場演說詞,立場尤為傳神。他指出,南韓並不包括在美國東亞周邊的防禦範圍之內。北韓及其盟國必定受此鼓舞。

另方面,南韓的兵力與北韓相較,也處於絕對的弱勢。美國最後的一支駐韓部隊,已在一九四九年六月撤出。而少數的軍事顧問團人員只提供南韓部隊的訓練指導,並無大用。美國且不願提供南韓攻擊性武器,蓋畏懼李承晚政府攻擊北韓而「破壞均勢」。相對的,在發起攻擊之前,北韓與南韓的兵力武器對比,軍隊人數為二比一、步槍數二比一、機槍數七比一、衝鋒槍或輕機槍十三比一、坦克六‧五比一、飛機六比一。因此,北韓在面對國際指責的時刻,反倒是刻意模糊焦點,謂南韓是「發起侵略的第一槍」。但北韓在南下的部署上,經略日久,南韓則在戰爭開始時無力抵抗,韓戰的發起在北韓方面,殆無疑義。北韓在戰爭初期,在戰略和兵器方面占據著優勢,若非聯合國軍事介入,南韓早已赤化。

美國和聯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與杜魯門總統的爭執,以及日後麥帥被黜,是韓戰中的插曲,卻也改變了北韓甚至於中共的命運,因為韓戰成為一場無法求取最後勝利的「有限戰爭」。一九五一年七月曾經有過談判的嘗試,戰爭在打打談談中,在一九五二年秋天又陷入了僵局。一九五三年初,美國新任總統艾森豪就任,曾以嚴重口吻警告共黨:若共黨再不讓步,將以更堅定的態度對付,並考慮動用核武,範圍且不限於朝鮮半島;此項聲明,頗有威嚇的效果。同年三月,史達林去世,可能促成了交戰雙方的認真談判。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南北韓雙方代表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結束韓戰。

越戰
1945越南保大皇帝宣布獨立,但實權則握在日本佔領軍手中,同年8月日本投降,越盟發動總起義,保大皇遜位,胡志明再度宣布越南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負責解除越南南方日軍武裝的英國,竟支持法國捲土重來,於是爆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6-1954),最後法軍在奠邊府戰役中敗北,法軍自越南全面撤退,日內瓦協議將越南臨時分為南北,以北緯17度為分界線,北方由胡志明領導的越共控制,南方則是以吳廷琰為總統的越南共和國。

越南分為南北之後,北越的共黨潛入南方進行宣傳及游擊戰,導致美國派兵干涉,引起第二次越南戰爭(1965-1975),也就是歷史上聞名的越戰,造成雙方大量傷亡,從1968年開始,美國國內反戰口號四起,迫使美國和北越進行初步和平談判,後認定這南北戰爭乃越南本國的家務事,於是雙方在1973年簽訂停戰協定,美軍自越南撤軍。

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北越共黨全面解放越南。1976年7月2日南北越正式統一,成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定都河內。
2006-11-19 12:31 am
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英文:Korean War或War of Chosun,韓國:한국전쟁 ,韓國戰爭或육이오 사변,六二五 事變;北韓:조국해방전쟁,祖國解放戰爭,中國大陸:抗美援朝,港台:韓戰),是一場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之間的意識形態之戰、國家統一之戰,而分別支持南北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戰爭於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隊突襲韓國開始,1953年7月27日簽署《關於北韓軍事停戰的協定》。由於沒有簽訂和平協議,「技術上講」這場戰爭仍然沒有結束,北韓和聯合國軍依然處於戰爭狀態。主要的參戰者除了南北韓外,還包括了中國和美國,以及英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5個國家根據聯合國的決議派小規模部隊參戰;蘇聯空軍的航空兵部隊與高炮部隊參加了韓戰防空作戰。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本是日本殖民地的北韓被以北緯38度線為界劃分為兩個部分,由蘇聯、美國分別駐軍,以解除北韓半島上的日本軍隊武裝與日本的政治經濟殖民統治。美蘇雙方首先是將北韓問題提交聯合國,聯合國決定在美蘇管轄區同時舉行選舉,然後美蘇軍隊撤出北韓半島,由北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國家。1947年10月,美國在聯合國提出預案,建議於次年3月31日以前,在北韓南北同時進行選舉,由聯合國監督,進行民主的選舉,這個議案被通過。

1948年5月,美軍以聯合國的名義坐鎮北韓南部,開始進行選舉,而南方的左翼組織抵制這次選舉。8月15日,親西方的李承晚(이승만)當選總統,接替了自1945年以來在北韓南部執政的左派政府。1948年8月大韓民國宣佈建國。聯合國隨即接納他為聯合國成員國。

9月9日,北方選舉了金日成為國家主席,成立了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際立即予以承認。

北韓半島形成了兩個意識形態上敵對的政權。但根據歷次大韓民國憲法以及歷次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南北韓雙方都認為北韓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

戰爭爆發
1950年5月,大韓民國進行了新的一輪大選。李承晚總統的政黨只保住了210個席位中的 22席。

1950年6月7日,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向南北韓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日在全北韓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號召為此目的於6月15日至17日在海州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北韓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大韓民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大韓民國政府逮捕。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聲稱,李承晚在美國操縱下突然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行了全面的武裝侵犯[1]。蘇聯解體後,隨着前蘇聯檔案的公開,目前廣泛流行的觀點認為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史達林的同意之後,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兼北韓人民軍司令官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大韓民國的突然進攻。當時大韓民國國防軍三分之二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漢城(首爾)就失守了。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南韓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攻佔臺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還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在蘇聯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議中國代表席位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繼續佔有而缺席的情況下,以13對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動議得到通過,聯合國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洲、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與大韓民國國防軍均歸駐日的美軍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北韓的戰役。

在戰爭初期,北韓人民軍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日則佔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遠接近地的洛東江一帶。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並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

9月15日,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成功登陸仁川,從北韓軍隊後方突襲,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停戰
1953年7月雙方簽署停火協議,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三八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1954年,蘇聯官員和在北韓參戰的各國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但談判未達成一個永久和平計劃,未能解決北韓統一問題,直到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北韓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1991年北韓和韓國簽署了一項進行永久和平條約談判的協議,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北韓方面開始抵制軍事停火委員會,中國於1994年退出該委員會。


[編輯] 戰爭傷亡統計

北韓人民軍撤離韓國大田時殺害的韓國平民據中國方面的統計,北韓戰爭期間中國志願軍傷亡50萬餘人次,傷亡約17萬人,扣除多次負傷人次,負傷22萬人,合計傷亡39萬人,但有其它方面的消息稱中國志願軍陣亡人數遠遠超過17萬,甚至可能達到數十萬,乃至於百萬。中朝軍隊傷亡總人數約63萬人。 [2]

聯合國軍方面,美軍傷亡約14萬人次。其中陣亡美軍36529人,負傷10萬餘人次,扣除多次負傷後的負傷人數不詳。韓國方面數字並未有結論,許多早前公開數字包括平民傷亡,但無論如何,以韓國人力,不可能有多達百萬軍隊傷亡。近年根據當年人口普查資料推斷,所謂傷亡失蹤百萬應該是軍民合計數字。韓軍的傷亡約在30萬-40萬之間。
2006-11-18 3:02 pm
金日成在一九四九年底即訪問莫斯科要求援助,史達林希望金日成先返回平壤,詳細擬訂計畫後再和蘇聯商議,金日成照辦,蘇聯稍後要求中共考慮支持北韓未來行動。早在一九四九年七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即標定了未來的外交政策走反美親蘇的「一邊倒」政策。翌年二月,中共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四個月之後,韓戰爆發,中共幾經辯論,為防禦東北國境安全、並在維護與蘇聯關係的考慮之下,在十月中旬,「抗美援朝志願軍」終於渡過了鴨綠江。相對於北韓的國際支持,南韓是站在一個不利的地位。一九五○年一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在華府的一場演說詞,立場尤為傳神。他指出,南韓並不包括在美國東亞周邊的防禦範圍之內。北韓及其盟國必定受此鼓舞。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12: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8000051KK004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