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正時代
(公元1911年至公元1926年)
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大正元年,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了第一次護憲運動(大正民主運動(大正デモクラシー))。開始出現政黨政治。
大正時代前期,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數年後發生關東大地震,以及在國際會議中節節敗退,使日本日漸艱難。
權貴與政黨不斷抗爭,發生了第二次護憲運動,實行了全民普選(1925年)。亦由唯一的元老西園寺公望推薦首相,提倡「憲政之常道」。
2006-11-20 01:14:09 補充:
他在位初期,經過明治年代日本接受西方的文化與思想(明治維新),國家大致平穩發展,加上時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少甘願冒險的外國商人來日本投資,造成日本的一片繁華景象,使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前所未有的盛世。並且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這一時期被後來稱之為「大正之春」。其浪潮影響到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遂有林獻堂等人發起民族議會請願運動,爭取台灣人民對殖民政治的參政權。
2006-11-20 01:14:31 補充:
在位後期,由於他未能發揮出他父親的優點,加上關東大地震等天災人禍接續而來,被世人稱為不幸的大正。由於他患有腦病神經狀態非常糟,曾經在國會議事堂將詔書捲起來當望遠鏡,這件事以望遠鏡事件聞名於世。大正十年(1921年)由與其子皇太子裕仁親王昭和天皇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終年四十八歲。
2006-11-20 01:14:46 補充:
- - 然而在大正天皇去世七十多年後,日本有學者認為,大正天皇在嬰兒時期的確曾患腦膜炎,但是青年時代的精神狀態完全健全,早已恢復健康。在登基之後,政府期望他學習明治天皇的威嚴,使他的奔放性格受到壓抑,健康狀況也受到影響;虛弱的天皇不符合強大帝國的形象,大正天皇被迫引退,政府發表聲明歸咎於其幼時腦病引發腦力衰退。
2006-11-20 21:27:02 補充:
明治天皇從小身體不好,自1878年親政以來,日夜操勞,於1904年患糖尿病。後來因伊藤博文被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刺激,導致尿毒癥發作,於1912年7月30日去世。 明治天皇的皇后一直未能生育,其他的妃子生有5子10女,但除了三子嘉仁以外,其他的兒子全部夭折。於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皇太子嘉仁于1915年11月在紫宸宮踐祚,是為大正天皇。大正天皇自幼驕橫傲慢,性格暴躁,容易激動,一不高興就用馬鞭抽打他的侍從。大正天皇是個西方崇拜者,他留著德皇威廉式的牛角鬍子,上面還塗滿凡士林;他的穿戴看起來活像一個德國騎兵,經常騎著高頭大馬在宮中橫衝直撞。
2006-11-20 21:27:36 補充:
大正天皇也是自幼多病,曾患腦膜炎留下後遺症,40歲又患腦血栓,轉為精神病。病情發作時,天皇常常在大庭廣眾之前做出一些可笑的舉止。如在觀看軍事演習時,他會突然跑下檢閱台,打開士兵的背包亂翻一通。一次,當他出席國會開幕式的時候,心血來潮,一邊傻笑,一邊把講演稿卷成圓筒,放在眼睛上,對著外國使節們亂照一氣。政界元老感到不能再讓他大出洋相,丟日本人的面子,便於1921決定由太子裕仁攝政。晚年時,大正天皇已經處於精神錯亂狀態。
2006-11-20 21:28:35 補充:
大正時代開始時,政治上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調和軍部推行的急劇增加軍備與嚴重的財政困難的矛盾。經過日俄戰爭,日本將朝鮮和中國東北南部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使軍備的需求急速膨脹。1912年12月,西園寺公望內閣因陸軍部要求擴軍兩個師團而集體辭職,由軍閥巨頭桂太郎接替。但桂太郎的上臺,引起了普遍的抗議風潮,東京爆發第一次護憲運動。立憲國民黨和立憲政友會提出“打倒閥族,維護憲政”的口號。這一運動的幕後支持者是企圖從軍閥、官僚手中奪取政權的產業資本家。
2006-11-20 21:28:50 補充:
1913年,反對黨提出彈劾內閣案,迫使國會休會。憤怒的民眾包圍國會,襲擊警察局、派出所,動盪波及大阪、神戶等大城市,形勢惡化。大正天皇出面干涉,表達了希望維持政局穩定的意願,桂太郎內閣因此下臺。資產階級民主運動戰勝保守勢力,史稱“大正政變”。 以第一次護憲運動為起點,要求政黨政治的民主運動發展起來。1924年終於實現了政黨議會,這個成果被稱為“大正民主”。但是大正民主並沒有改變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發展戰略和外交政策。元老派的大軍閥山本權兵衛組閣後,提出更大規模的擴充海軍預算案。大民再次掀起護憲運動,把山本內閣轟下臺。正當大正天皇內外交困的時候,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2006-11-20 21:29:42 補充:
參考資料:
http://www.qij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