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事蹟有甚麼?

2006-11-18 12:43 am
蔣介石的事蹟有甚麼?請仔細說明please!明天要交「蔣介石的事蹟」啦!plx比我!!!!!!

回答 (4)

2006-11-18 12:47 am
✔ 最佳答案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英文譯名Chiang Kai-shek,近代中國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和橋鎮,生於浙江寧波奉化縣溪口,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務。

1905年孫中山於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革命思潮,風起雲湧,蔣自剪辮髮以明志。後得王太夫人首肯,於1906年4月東渡日本,暫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因而得以廣交革命志士,是為參加革命運動之始,時年方二十歲,冬天返國。1907年夏天,入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接受軍事教育,並考取官費留日陸軍學生。1908年再赴日就讀振武學校,接觸到了旨在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國的革命思潮,後經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並得鄒容所著《革命軍》,早晚閱讀,自題「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以明志向。1909年至1911年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實習,為士官候補生。1910年在東京首次見到了孫中山。


崛起政壇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蔣中正回國參加國民革命,與陳其美起義江浙,以先鋒指揮官率百餘人入浙江,於10月5日攻克浙江撫署,光復杭州。之後,陳其美在上海被舉為滬軍都督,任蔣為滬軍第五團團長,不久,全江蘇光復。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是為民國元年。蔣3月赴日習德文,為留學德國作準備,並創刊《軍聲》雜誌。袁世凱在辛亥革命後控制共和政府。1913年發生宋教仁案,孫中山號召討伐袁世凱,以陳其美為上海討袁軍總司令,蔣回國相助,七月在上海召集舊部,急攻江南製造局,因國際干涉而解散。九月,各地討袁軍相繼失敗,史稱二次革命。之後,孫中山東渡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蔣尚在滬秘密部署討袁軍事,乃首先宣誓加入。蔣居於上海,傳說與當地黑幫組織青幫有所接觸。之後赴日本,面見孫中山,托付以重要革命任務。1914年蔣先後於上海及東北籌劃策動軍事,並研究革命哲學,最初以「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為心得,後經孫中山指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才合革命的宗旨,並提示應研究《大學》《中庸》之道。蔣於是對於學庸之研究,終其一生,未嘗間斷。1915年袁世凱圖謀帝制,蔣在上海策動肇和兵艦起義,1916年4月率兵攻佔江陰要塞5日,5月陳其美被刺身亡,蔣在敵兵環伺中,為陳其美治喪。同年,袁世凱病逝。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結束後,同蔣中正(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1917年因北洋軍閥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張勳復辟,孫中山率海軍南下廣州,號召「護法」,蔣奉命留上海主持黨務軍事。1918年,蔣經孫中山介紹,在陳烱明的粵軍中擔任作戰科主任,旋即因與陳炯明不合而離去。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蔣回上海向孫中山陳述留學歐美計劃,但孫中山不同意。1921年王太夫人去世,蔣哀毀逾恆,杜門守制,孫中山勉其「移孝作忠」。1922年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決裂,發生炮擊廣州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上,蔣聞訊後赴粵登上永豐艦與孫中山會合,協同指揮作戰40餘天,8月9日脫險,隨孫中山回到上海,著《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孫中山作序。之後奉命為東路討賊軍參謀長,赴福建整頓各軍,討伐陳烱明。1923年,孫中山將大本營遷回廣州,建立國民革命政府,對抗北洋軍閥控制下的北京政府。並在共產國際的協助之下,改組國民黨,與共產黨實行「黨內合作」,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年,孫派蔣等人赴蘇俄學習蘇維埃體制的政治及軍事系統。在蘇期間,蘇俄不予正面承諾援助革命政府與堅持認為外蒙屬於蘇俄勢力範圍另他反感,他自此認定共產主義不適於中國。1924年,蔣回到廣州。隨後,孫中山任命其為黃埔軍校校長,自此掌握國民黨軍權。黃埔建軍初期,蔣培養出一批對其忠心耿耿的年輕軍官;在1925年前,黃埔學生軍在爭奪廣東省控制權時已初露鋒芒。

1926年7月蔣中正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1927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及蘇聯顧問鮑羅廷(Michael Borodin)的支持下,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汪精衛出任國民政府主席。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解除了蔣的中央常委會主席和軍人部長的職務。同月,北伐軍攻克南京。蔣隨後在上海策劃清黨、分共,於4月12日在上海採取行動,抓捕處決共產黨員和左派工農群眾,包括汪壽華,陳延年,趙世炎等人,史稱四一二政變,蔣中正自此與共產黨決裂,併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隨後也開始清黨,並驅逐了蘇聯顧問,至7月,寧漢複合,史稱寧漢合流。共產黨在幾次失敗的武裝暴動後退到農村地區發展。1928年4月,蔣中正親自指揮北伐軍渡過黃河。12月,東北的張學良宣佈改旗易幟,北伐至此結束。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得到了統一。


訓政中國
1928年,蔣中正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他保有前者至1931年,保有後者則至1946年間。

1928年到1937年這十年,在華東等地區中國的民族資本獲得長足的發展,被稱為「黃金十年」。國民政府藉外交手段處理了一些割讓租界的問題,收回部分外國在華享有的特權,積極進行了法律及刑罰系統的現代化、穩定物價、償還國債、改革金融及貨幣系統、鋪設鐵路及建設公路、改善公共衞生設施、立法對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業及農業生產。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有長足進步。除此,蔣氏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強調儒家道德價值,並且推行國語作為標準語言,推行衞生的現代生活方式,希望能在共產革命最活躍的江西省建立新秩序。

除中原大戰勝利與擊退共產黨軍隊外,此時國民黨部隊中央軍亦進入西南各省軍閥的地盤,南京政府的勢力隨中央軍進入本處於半獨立狀態的西南各省。至此,蔣大體統一了中國本部。國民政府在1936年制定了憲法草案(五五憲草),並準備召開立憲國民大會實行憲政,結束黨治,還政於民。但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在1937年全面爆發。
參考: WIKIPEDIA
2006-11-18 12:55 am
蒋介石
(1887~1975)

  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

  1907年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肄业。次年赴日本进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同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回国,投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团长。1918年先后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和粤军第2支队司令。1922年6月陈炯明率部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往随侍,取得孙的信任与器重。1923年先后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谋长和行营参谋长,8月赴苏联考察。1924年国共合作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陈炯明,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9月任第二次东征总指挥,率部歼灭了陈炯明残部。1926年3月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提出“整理党务案”,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人。随后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人部部长等职。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任总司令。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光复湘、鄂、赣、闽四省,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南昌,冀图直接控制。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等职。于是,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并在各地“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同年12月1日与宋美龄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一集团军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对奉军作战。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1929年蒋以裁军为名,召开编遣会议,企图削减其他各派军队,激起冯、阎、李等强烈不满,先后爆发了蒋桂战争和蒋阎冯大战,蒋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中国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多次军事“围剿”,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经中共代表团参加谈判,蒋被迫接受联共抗日条件。抗日战争期间,在蒋统率下,中国军队先后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长沙、南昌等地作战,阻滞了日军的疯狂进攻。但由于蒋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使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陷。尤其是武汉失守以后,蒋介石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严重削弱了抗日力量。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1月蒋被同盟国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随即应驻缅英军请求,派远征军入缅甸支援英美盟军对日作战。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撕毁国共停战协定,调160万正规军,于1946年6月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人民解放军有力反击下,头8个月被歼72万人。1947年3月改为集中兵力向解放区东西两翼的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不久被粉碎。7月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蒋被迫于1948年1月和8月先后采取分区防御和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1948年9月起,国民党军主力在解放军接连发动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被歼灭。蒋遂于1949年1月宣告“引退”,仍在幕后指挥,拒绝接受国共双方代表谈判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遂乘胜进军,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于12月败走台湾省。1950年3月在台湾“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4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
2006-11-18 12:47 am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英文譯名Chiang Kai-shek,近代中國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和橋鎮,生於浙江寧波奉化縣溪口,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務。





目錄[隱藏]

1 名字
2 早年生活
3 崛起政壇
4 訓政中國
5 國共內戰
6 第二次國共內戰
7 台灣時期
8 婚姻生活
9 身後評價

9.1 正面評價
9.2 負面評價
10 主要著作
11 參考資料
12 參照
13 外部連結
14 歷任
2006-11-18 12:46 am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英文譯名Chiang Kai-shek,近代中國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和橋鎮,生於浙江寧波奉化縣溪口,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務。

名字
一如其他的中國歷史人物,蔣中正一生中有多個名字。下列是他常用的名號和稱呼。





性質
名字
說明

譜名
周泰
族譜上記載的名字。

幼名
瑞元


學名
志清
16歲到寧波上學時所取。


中正
1917年至1918年之間所取。


介石
1912年日本留學時於自創雜誌《軍聲》中使用筆名,後成為字

拉丁轉寫
Chiang Kai-shek
Kai-shek 是「介石」的粵語音譯。

暱稱
Gimo
說英語的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稱法,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蔣任大元帥(Generalissimo)的英語簡寫。

中國大陸地區很少用「中正」或「蔣中正」來稱呼蔣,而一般將其稱為「蔣介石」。在有關抗戰時期的影視作品中,常按職務稱為「蔣委員長」。國民黨員則普遍接受此名;他在臺灣的正式名稱亦為「蔣中正」,或簡稱「中正」(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如臺灣各地的文化中心名為中正文化中心、臺北市區的蔣中正紀念館名為中正紀念堂,以及臺灣最常見的路名-中正路。

蔣中正逝世後,在臺灣戒嚴時期,多用「挪抬」的尊敬寫法:「先總統 蔣公」稱呼之。但隨著解嚴後政治情勢緩和,這個寫法已少用。



早年生活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1/1c/Jiangjp.jpg/250px-Jiangjp.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留學日本時的蔣中正
蔣中正生於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寧波府奉化縣溪口鎮(寧波西南方約33公里)一小康鹽商之家。其先祖出自周公旦之子伯齡,伯齡封於蔣,遂以國為姓。父蔣肇聰,母王採玉。九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王太夫人督教甚嚴,他生性活潑,喜好運動。六歲就學,十四歲以前學論語、孟子、詩經、易經、左傳、尚書,十五歲讀策論,旁涉子、史、古文辭。十七歲入奉化鳳麓學堂,開始學習英文、數學。

1905年孫中山於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革命思潮,風起雲湧,蔣自剪辮髮以明志。後得王太夫人首肯,於1906年4月東渡日本,暫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因而得以廣交革命志士,是為參加革命運動之始,時年方二十歲,冬天返國。1907年夏天,入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接受軍事教育,並考取官費留日陸軍學生。1908年再赴日就讀振武學校,接觸到了旨在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國的革命思潮,後經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並得鄒容所著《革命軍》,早晚閱讀,自題「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以明志向。1909年至1911年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實習,為士官候補生。1910年在東京首次見到了孫中山。



崛起政壇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蔣中正回國參加國民革命,與陳其美起義江浙,以先鋒指揮官率百餘人入浙江,於10月5日攻克浙江撫署,光復杭州。之後,陳其美在上海被舉為滬軍都督,任蔣為滬軍第五團團長,不久,全江蘇光復。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是為民國元年。蔣3月赴日習德文,為留學德國作準備,並創刊《軍聲》雜誌。袁世凱在辛亥革命後控制共和政府。1913年發生宋教仁案,孫中山號召討伐袁世凱,以陳其美為上海討袁軍總司令,蔣回國相助,七月在上海召集舊部,急攻江南製造局,因國際干涉而解散。九月,各地討袁軍相繼失敗,史稱二次革命。之後,孫中山東渡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蔣尚在滬秘密部署討袁軍事,乃首先宣誓加入。蔣居於上海,傳說與當地黑幫組織青幫有所接觸。之後赴日本,面見孫中山,托付以重要革命任務。1914年蔣先後於上海及東北籌劃策動軍事,並研究革命哲學,最初以「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為心得,後經孫中山指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才合革命的宗旨,並提示應研究《大學》《中庸》之道。蔣於是對於學庸之研究,終其一生,未嘗間斷。1915年袁世凱圖謀帝制,蔣在上海策動肇和兵艦起義,1916年4月率兵攻佔江陰要塞5日,5月陳其美被刺身亡,蔣在敵兵環伺中,為陳其美治喪。同年,袁世凱病逝。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b/Whampoa-Sun.jpg/250px-Whampoa-Sun.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結束後,同蔣中正(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
1917年因北洋軍閥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張勳復辟,孫中山率海軍南下廣州,號召「護法」,蔣奉命留上海主持黨務軍事。1918年,蔣經孫中山介紹,在陳烱明的粵軍中擔任作戰科主任,旋即因與陳炯明不合而離去。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蔣回上海向孫中山陳述留學歐美計畫,但孫中山不同意。1921年王太夫人去世,蔣哀毀逾恆,杜門守制,孫中山勉其「移孝作忠」。1922年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決裂,發生炮擊廣州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上,蔣聞訊後赴粵登上永豐艦與孫中山會合,協同指揮作戰40餘天,8月9日脫險,隨孫中山回到上海,著《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孫中山作序。之後奉命為東路討賊軍參謀長,赴福建整頓各軍,討伐陳烱明。1923年,孫中山將大本營遷回廣州,建立國民革命政府,對抗北洋軍閥控制下的北京政府。並在共產國際的協助之下,改組國民黨,與共產黨實行「黨內合作」,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年,孫派蔣等人赴蘇俄學習蘇維埃體制的政治及軍事系統。在蘇期間,蘇俄不予正面承諾援助革命政府與堅持認為外蒙屬於蘇俄勢力範圍另他反感,他自此認定共產主義不適於中國。1924年,蔣回到廣州。隨後,孫中山任命其為黃埔軍校校長,自此掌握國民黨軍權。黃埔建軍初期,蔣培養出一批對其忠心耿耿的年輕軍官;在1925年前,黃埔學生軍在爭奪廣東省控制權時已初露鋒芒。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當時蔣正率黃埔學生與教導團官兵三千人「東征」,攻克五華、興寧後,3月22日遙祭孫中山,誓言:「敬遵總理遺囑、繼承總理之志、實行國民革命、至死不渝」。一般認為國民黨汪精衛將繼續領導國民黨,不過蔣所掌握的軍事力量使他擊退汪精衛,取得國民黨的主導權。

1926年7月蔣中正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1927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及蘇聯顧問鮑羅廷(Michael Borodin)的支持下,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汪精衛出任國民政府主席。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解除了蔣的中央常委會主席和軍人部長的職務。同月,北伐軍攻克南京。蔣隨後在上海策劃清黨、分共,於4月12日在上海採取行動,抓捕處決共產黨員和左派工農群眾,包括汪壽華,陳延年,趙世炎等人,史稱四一二政變,蔣中正自此與共產黨決裂,併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隨後也開始清黨,並驅逐了蘇聯顧問,至7月,寧漢複合,史稱寧漢合流。共產黨在幾次失敗的武裝暴動後退到農村地區發展。1928年4月,蔣中正親自指揮北伐軍渡過黃河。12月,東北的張學良宣佈改旗易幟,北伐至此結束。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得到了統一。

詳情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4%A3%E4%BB%8B%E7%9F%B3&variant=zh-tw#.E5.B4.9B.E8.B5.B7.E6.94.BF.E5.A3.87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58: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7000051KK022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