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李光耀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f/Lee_Kuan_Yew.jpg/195px-Lee_Kuan_Yew.jpg
職稱:
新加坡第1任總理
就職期間:
1959年6月3日—1990年11月26日
生日:
1923年9月16日
出生地:
新加坡
職業:
政治人物,前律師
政黨:
人民行動黨
副總理:
杜進才(1959年至1965年)
吳慶瑞(1965年至1985年)
拉惹勒南(1980年至1985年)
吳作棟(1985年至1990年)
王鼎昌(1985年至1990年)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華裔新加坡人,籍貫中國廣東大埔,新加坡開國總理、現任內閣資政,是新加坡政壇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目錄[隱藏]
1 生平
2 與臺海兩岸的關係
3 評價
4 參考資料
[編輯] 生平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一個講英語的客家華人家庭,是當地的第四代華裔。他的祖先本來在蘭芳共和國生活,荷蘭吞併了蘭芳之後,他的祖先經蘇門答臘及馬來亞半島來到新加坡定居。李光耀從小就接受英語教育,13歲時考入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1940年考入萊佛士學院,日軍佔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赴英國留學,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時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李光耀之後一直以反共者著稱,在他的回憶錄中他說他「之所以討厭共產黨人,根源在於他們採用列寧主義(領袖集權)的方法,不在於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
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一年後,李光耀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1949年畢業,隨後取得律師資格。同年他與前萊佛士書院的同學柯玉芝結婚。1950年李光耀在英國加入了一個由當地東南亞人組成的以爭取馬來亞獨立為目標的團體「馬來亞論壇」,當年8月回到新加坡,從事律師工作。1952年因為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名聲大噪,在工會中建立群眾基礎,為以後從政鋪下了良好的基石。
1954年10月,李光耀與一些從英國回來的華人、當地受華文教育的左派學生和工會領袖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次選舉。這次選舉中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的共產黨林清祥等合作爭取獨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在自治政府的首次選舉中人民行動黨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能夠與馬來亞合併成立「大馬來西亞」,以取得正式的獨立,同時也可以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鏟除在當地日漸得勢的共產黨活動。
1961年李光耀為首的反共份子與黨內的親共份子決裂,李光耀堅持新加坡應與馬來亞合併。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東姑阿都拉曼(東姑拉曼)政府達成協議,雙方正式合併。合併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邦政府採取行動,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共產黨高層。
但是合併後很快聯邦政府與新加坡邦政府就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政府指責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與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待遇,並煽動新加坡邦的馬來人反對當地華人政府,這最終導致了新加坡在1965年8月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今天的新加坡的政府以高效、廉潔而聞名,人民生活水平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至今。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為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編輯] 與臺海兩岸的關係
李光耀最早與中華民國方面的聯繫十分密切,70年代新加坡與中華民國就進行了軍事上的多項合作,他本人也多次訪問台灣,與蔣經國的私交很好。李登輝上臺後兩人原本交往甚密,但後來關係破裂(因為李光耀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獨裁的傾向,但李登輝認為這是政治領袖都有的一面)。他與現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的關係一般,陳水扁上任後李光耀曾兩次訪問台灣。
李光耀在70年代末開始與中國大陸交往,雙方都放棄了60年代時敵對的政策,會晤過毛澤東、鄧小平等多位中國大陸領導人。在李光耀的促成下,海峽兩岸曾經在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過會談,極具象徵意義。
李光耀對鄧小平一直十分尊重,而兩人也確實因其許多的共同點(都在經濟上力主開放,政治上主張一黨專政)而被很多媒體拿來比較。他曾公開為鄧小平流血鎮壓六四學生運動辯護(雖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新加坡也曾向香港居民發出過2,000個移民簽證),稱這實際上與人權問題無關,而是為維護國家穩定的必要手段。新加坡在六四事件發生後一年多(1990年10月),由於李光耀長年即表示新加坡將會是東西亞國協中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會員國,因此在印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新加坡隨後即與中國建交,當時大多數國家仍對中國的六四流血鎮壓無法釋懷。
[編輯] 評價
李光耀在新加坡有很高威望,在國際上也享有美譽,多位政壇名人如柴契爾夫人、基辛格對他廉明、高效率的政府表示讚賞。但是也有很多西方輿論指責新加坡沒有足夠的自由,政治上並不民主。李光耀本人的兩個兒子都在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大兒子李顯龍現任總理,小兒子李顯揚則是最大國有企業新加坡電信的總裁。李顯龍的妻子何晶在2002年出任政府的資金管理公司淡馬錫控股的董事後,著名的財經媒體Bloomberg發表文章影射該項任命是「為滿足李氏家族利益或某種與嘉惠李氏家族利益有關的腐敗動機」,遭到李光耀的駁斥並被控告。李光耀最終勝訴,但是此類批評依然存在。
2004年9月,李光耀之子李顯龍接任總理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再度發表文章,指責新加坡政治中存在的裙帶關係。李光耀威脅訴助法律,但後該雜誌刊登了公開的道歉信與賠償。但是新加坡的反對黨指《經濟學人》因在新加坡設有地區總部,因此新加坡的法律對此有司法管轄權,才迫使《經濟學人》道歉。
在打擊政敵方面李光耀也毫不手軟,自獨立後就一直有效的《國內安全法》授予政府在必要時不經審判就無限期拘禁危害國家安全的人士,一些早年的共產黨領導人就因該法被拘禁長達20多年,其中最有名的政治犯是新共領袖林清祥。此外他還經常以司法手段打壓反對的聲音,許多反對派因此被迫退出政壇或移民別國。
此外,還有很多國際媒體指責李光耀是個不折不扣的精英主義者,因為他曾倡導大學畢業的女性應該與受同一教育水平的男子結婚,以保證他們的下一代也能擁有較高的智商。這項政治宣傳終因國內過大的反對聲音(主要是來自這群選擇獨身的高學歷女性)而作罷,李光耀本人卻依然堅持其立場正確,併在其自傳中引用劍橋大學教授的研究為佐證支持自己的看法。
在新加坡國內,雖然反對的聲音一直存在,卻始終不是主流。大多數新加坡人卻還是尊重他對國家,尤其是在經濟上的貢獻。
[編輯] 參考資料
李光耀著:李光耀回憶錄——風雨獨立路(1923~1965)-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年9月 ISBN 7119022555
李光耀著:李光耀回憶錄——經濟騰飛路(1965~2000)-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9月 ISBN 71190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