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的軍隊。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4年國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進行第五次圍剿,共產黨軍隊的一部分成功逃脫,進行長征,其餘的留在南方進行游擊戰。
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達成和解,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或稱「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隨後,中共中央經與國民黨協商,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後移至皖南歙縣之岩寺。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新四軍改編後,各支隊隨即相繼開赴大江南北抗日戰線。
新四軍同八路軍一樣,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為「N4A」三字(即為新四軍的英文縮寫),背面是部隊番號及佩戴者姓名,兩軍均為灰色軍服。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為對抗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命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中與國民黨軍談判時被扣),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余人,繼續在華中活動。
1946年6月,國共雙方簽定的停戰協定破裂,國共內戰全面爆發。由於戰略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共產黨指揮的軍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2006-11-17 00:20:47 補充:
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國共合作的相關規定,在1937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同年9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曾在抗日戰爭中參與太原會戰、在日本佔領區內發動民眾一同進行游擊戰,設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並於1940年發動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陸敵後戰場的主力。
2006-11-17 00:22:15 補充:
根據資料,至1944年5月,八路軍對敵作戰7.4萬次,殲敵79萬余人;至1945年8月,八路軍已發展到90多萬人。改名後,除國民政府軍委會正式命令稱第十八集團軍外,傳統習慣上一律稱八路軍。1947年國共合作破裂後,八路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2006-11-17 00:22:43 補充:
八路軍的主要戰役戰鬥115師主要戰役戰鬥:平型關大捷、廣陽戰鬥、汾離公路三戰三捷、陸房突圍、梁山戰鬥、溫塘戰鬥、町店戰鬥晉察冀軍區主要戰役戰鬥:雁宿崖戰鬥、黃土嶺戰鬥、百團大戰、冀中「五一」反掃蕩戰役山東縱隊主要戰役戰鬥:孫祖戰鬥山東軍區主要戰役戰鬥:郯城戰鬥冀魯豫軍區主要戰役戰鬥:120師主要戰役戰鬥:雁門關外戰鬥、晉西北收復七城、齊會戰鬥、陳庄戰鬥、上下細腰澗戰鬥、百團大戰129師主要戰役戰鬥:陽明堡戰鬥、神頭嶺戰鬥、七亙村戰鬥、響堂鋪戰鬥、長樂村戰鬥、百團大戰、沁源圍困戰
2006-11-17 00:24:59 補充:
紅衛兵,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殊人群,大部份由年輕的學生組成。紅衛兵並不是真正的國家軍隊,而是一種特殊的群團組織。在文化大革命是衝擊原政權架構的特殊工具,其主要行為是違反正常的社會規範。在中國近代歷史研究上,史學家往往將紅衛兵分為廣義與狹義的兩種定義。廣義的紅衛兵泛指將自己繫上紅色袖標的各種民間團體,包括工人、農民、軍事院校的學員和機關、文藝團體的從業者等,狹義的紅衛兵則是指大學和中學里青年學生所自發組成學生團體。
2006-11-17 00:25:34 補充:
紅衛兵是通稱,每個學校里都有幾支或十幾支分別取不同名稱的紅衛兵組織。如:「全無敵」戰鬥隊、「叢中笑」戰鬥隊等,名稱多來自毛澤東詩詞或當地當時的重大事件的日期。許多個學校的紅衛兵組織因觀點一致而聯合,又稱兵團。紅衛兵的宗旨包括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產階級反動權威」、「資產階級保皇派」造反,「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手段有大字報、大批鬥、「破四舊」、「抄家」等。「打砸搶」行為時有發生。他們的造反行動衝垮了各級黨政機關現成的運行體系,成為毛澤東進行文化大革命、達成其政治目標的工具之一。紅衛兵的典型着裝是頭戴綠軍帽、身着綠軍裝、腰間束武裝帶、左臂佩紅袖標,手握紅寶書。
2006-11-17 00:27:37 補充:
最早的紅衛兵名稱來自於一位清華附中學生張承志(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筆名。意為「毛澤東的紅色衛兵」。在1966年5月29日清華附中預科651班所貼的大字報上開始使用。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化大革命宣言後,其它中學學生所貼的大字報就紛紛書上紅衛兵署名。紅衛兵運動能夠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迅速席捲全國,與毛澤東從1966年8月18日開始,連續八次檢閱(習慣上叫接見)超過1000萬紅衛兵分不開。毛澤東當時的裝束,就是一身綠軍裝,臂戴紅衛兵紅袖章。
2006-11-17 00:28:32 補充:
1967年進入奪權階段後,圍繞權力分配(在新成立的革委會裡名額的多寡、誰分管有實權的部門)紛爭吵鬧不休,紅衛兵組織分裂為不同的派別,以致發展到大規模武斗。毛澤東於是說「現在是小將犯錯誤的時候了」。工宣隊、軍宣隊相繼進入學校等單位系統,紅衛兵逐漸失勢,退出了文革舞臺的中心。隨着1968年開展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紅衛兵作為一支文革中的政治組織終於解散。
2006-11-17 00:29:09 補充:
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後,隨着「複課鬧革命」的中央號召,紅衛兵的名稱被借用,而共青團當時已經幾乎癱瘓。1975年,在共青團「十大」籌備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王洪文提出,在中學把共青團和紅衛兵兩個組織合併,定名為「紅衛兵」。然而當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78年10月16日召開時,文革已經結束,共青團和紅衛兵的合併沒有實現。同期,在小學,紅小兵代替了少先隊(中國少年先鋒隊),1978年後少先隊恢復。
2006-11-17 00:29:42 補充:
紅衛兵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組織,派別林立,互不隸屬,互相鬥爭。根據時間、出身和政治主張,大概可以分為:老紅衛兵,也稱老兵,最早的紅衛兵,幹部子弟,血統論出身論。聯動。文革後不久很快失勢。 保守派,老紅衛兵的效仿者,大部分是出生好的。依靠地方黨組織和工作組。 造反派,紅衛兵運動的主流。成分複雜,主張造反,進入革委會。典型蒯大富等北京紅衛兵五大領袖。 極左派,新思潮,基本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批判者。典型長沙楊曦光《中國向何處去》。 以上所列「各派」也不是一體,而只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徵。紅衛兵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統一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