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 (anti-HBs) ,可經由注射疫苗或因感染B型肝炎而自行產生,它的存在代表對B 型肝炎有免疫力,不會再受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 positive > 1000 mIU/mL,並不代表有著與眾不同的免疫力,因為經過三次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後,大部份人都有這個抗體的滴度(titre)。
以前的推測認為,抗體濃度未必維持10mIU/ml以上才能預防乙肝感染,否則要接受加強劑(booster)注射。但最新研究顯示,沒有必要追加接種乙肝疫苗。
以倫敦Guy 's King and St.Thomas醫院Banatvala教授為首的有關乙肝免疫問題歐洲專家組認為,如基礎免疫獲得成功,免疫系統又沒有問題者,即使體內未達充足量的抗體,感染時亦可通過記憶細胞產生迅速而有效的免疫應答(immune response)。
為了獲得完全的基礎免疫效果,乙肝疫苗接種共三次,第一次與第二次間隔4~6周;第二次接種時已開始形成乙肝表面抗體(抗HBs);第三次接種時有生物學輔助劑的作用,可促進繼發應答。
與以前的推測不同,為預防乙肝感染,抗體濃度未必維持10mIU/ml以上。從很多研究看,不僅血中實際存有抗體,還可通過B細胞的免疫記憶來確保預防效果。B細胞一旦與抗原接觸立即增殖,數日內即可產生足量的特異性抗體。
而以前的觀點認為,抗體濃度過低的高危人群和基礎免疫之後未發現充足的抗體者,需追加接種。如在暴露於乙肝病毒之後,應使用免疫球蛋白被動免疫。
至於旅行者、免疫力正常的藥物依賴者、精神病病人、或因性行為乙肝病毒高危感染者等,不必追加接種。
唯一例外的是,防禦系統不正常,免疫記憶不充分的患者,預防接種後每隔6~12個月,如測定抗體濃度低於10mIU/ml,則應追加接種。醫務人員有完全基礎免疫,則無需追加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