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發明~~紙

2006-11-16 11:29 pm
中國四大發明~造紙術的漂絮法是甚麼??

回答 (4)

2006-11-21 10:58 pm
✔ 最佳答案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樣的看法目前在華人社會為較多人所認知及理解。

目錄
[隱藏]
1 造紙術
2 指南針
3 火藥
4 活字印刷術
5 對於中國四大發明所造成影響的不同看法
6 參看
7 參考文獻



[編輯]

造紙術
主條目:造紙術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造紙術對知識的保存及資訊的流通有不少影響。

[編輯]

指南針
主條目:指南針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前身為中國古代的司南。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早在古代已對貿易、戰爭和文化交流造成深遠影響。

[編輯]

火藥
主條目:火藥

四大發明中的火藥除了可製作煙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種炸藥,被運用到戰爭上成為軍事用途。據載起源於唐朝甚至秦朝,但是有較多實質証據的則為宋代。

[編輯]

活字印刷術
主條目: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是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編輯]

對於中國四大發明所造成影響的不同看法
對於中國的四大發明,一般認為均是由中國首先發明,可是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力並不被當今歷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所承認。中國在這些器物的發展歷史並所扮演的重要程度可能不如一般認為的多。在這個疑問上中西學者和歷史學家依然在尋找更多論據及証據以之証實。

關於指南針,中國人先行使用的水羅盤在航海中使用並不甚便利,只在天氣較差日月星辰不能用以辨位時以使用,而水羅盤雖然在中國出現較早,但未有明確證據是由中國傳入西方。比較實用的旱羅盤是否為中國人發明則成為疑問。

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則是因為中國製作活字的技術不夠而無法成為實用的技術,對中國本身都未發生較明顯的實質影響,一直到19世紀的晚清之前,中國的印刷一般都是使用雕版印刷,因此西方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受此啟發影響的可能並不大。

火藥方面,較有力的証據為11世紀開始的宋、元時代的火藥,但因為技術不佳在軍事上的實用性並不高。至於,阿拉伯人及歐洲人後來使用的較為實用的火器則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受到蒙古人的影響而改造,但是沒有實質証據而成為爭論點。

不過,造紙術方面卻有較明確證據,是由中國人發明且廣為使用,並經由阿拉伯人逐漸傳至西方的。

[編輯]

參看
造紙術
指南針
火藥
活字印刷術
[編輯]

參考文獻
方豪《中西交通史》〈隋唐宋時代中國發明物之西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年)
2006-11-17 12:12 am
《紙的發明》

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宦官,官銜是「中常侍」。中國文獻一向都說他

是發明紙的。 但在1986年甘肅省天水市西漢墓出土中,發現了

「西漢地圖殘片」,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原始的紙張。紙的

原料是大麻。紙面平整,呈黃褐色,表面有細纖維,造紙技

術原始,經專家鑑定,它是西漢早期的麻紙,比蔡倫早出現

約三百年。另一張於1979年甘肅省敦煌馬圍灣出土的「東漢

紙張」,它的色澤接近白色,質地細勻,纖維分佈較均勻,

它比蔡倫早了二百年。 由此可見,蔡倫不是發明造紙的

人。但是,跟據西漢歷史記載,他總結了西漢以來,用麻類

纖維造紙的經驗,改良了造紙的原料和工序。蔡倫在公元105

年將造紙的方法獻上朝廷,推廣紙張的應用日漸普遍。由此

可見,蔡倫在中國造紙業上居功至偉。



紙張被視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與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佔有同樣的地位。造紙術的起源問題不僅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重大意義,也備受世界人民的矚目。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存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傳統說法,直至今天,中國的教科書也這樣告訴學生。這種觀點的主要根據,來源於重要史書《後漢書》的明確記錄:“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西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基於《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和地位,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由於新的考古發現,“蔡倫造紙”的傳統說法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亞洲許多的紙張史專家中都引起了爭論。

1957年,陜西出土了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關紙,1978年,陜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經過考古專家的考證和斷代,證實這些紙是西漢初期到晚期的,年代都比東漢早,因此一派學者開始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觀點提出異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中國造紙的歷史起碼要向前推進兩三個世紀。

然而,另一派專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雖然在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不能算做真正意義上的紙。而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紙的品質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部分專家指出,蔡倫對紙向中國、向世界的推廣普及作出了重大貢獻,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紙的人,卻可以算做“造紙術”的發明人。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放馬灘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品質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還有用細墨線繪製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張古紙的“生日”是西漢早期,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300多年。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當時成為中國在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惟一物證,“蔡倫之前的紙不是紙”的觀點受到了衝擊。

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發現,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驚喜地告訴記者,這個遺址出土了460餘件麻類植物造成的古紙,成為目前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其中大多數是西漢時期的,有10件還寫有文字,品質較好。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8種。從殘留在紙面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雙全說,這些古紙的發現不但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也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這一觀點。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紙發明後,不但改變了“簡重而帛貴”的現狀,而且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所以造紙術發明家蔡倫一直受到中外人民的崇敬和愛戴。近幾十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曾先後在一些西漢遺址和墓葬中發現了若干紙狀殘片,引起人們的關注:難道真是早在蔡倫之前約200年就有了紙?造紙術還是不是蔡倫發明的?新發掘的紙狀物到底是什麽?最近,專家學者聚集蔡倫故鄉湖南耒陽,召開2001年中國(耒陽)蔡倫學術研討會,共同探討有關問題。
考古發現帶來的異議
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其中對古代紙張的發掘與鑒定引起了舉世關注。
如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古墓中出土的“灞橋紙”。其後,1973年在甘肅居延漢代金關遺址發現的“居延紙”;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顔村漢代窖藏中,分別出土的西漢時的“扶風紙”;1979年敦煌出土的“馬圈灣紙”;再後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漢初年文、景二帝時期(西元前179-西元前141)的放馬灘“紙地圖”。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了多張麻紙,其中3張紙上還書寫有文字。
這些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現,使考古界、造紙界和歷史學界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一些人對新材料不予承認,而另一些人認爲早在西漢初期,我國已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文字和繪圖,這比蔡倫早了兩三百年。並由此推斷:蔡倫是造紙術的改造者,而不是發明者。蔡倫只是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爲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造紙術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由蔡倫發明,蔡倫發明以來只就可以替代笨重的竹簡

在漢朝的穀樹皮的穀紙的基礎上,晉代出現了以藤皮做出的藤紙,造紙術在唐朝時盛行

由於唐太宗李世民愛好王羲之的蘭亭序, 張 彥 遠 就 說 過 : " 好事 家 宜 置 宣 紙 百 幅 , 用 法 蠟 之 , 以 備 摹 寫 。 古 時 好 榻 畫, 十 得 七 八 , 不 失 神 采 筆 棕 。 " ( 《歷 代 名 畫 記 ( 卷 二 ) .論 畫 體 工 用 搨 寫 》 ) 照 彥 遠 的 說 法, 摹 寫 一 術 , 不 但 用 於 字 , 而 且 用 於 畫 ; 所用 的 紙 , 不 僅 要 求 薄 , 而 且 還 要 上 蠟 。 姑 無 論 用 於 宇 或是 用 於 畫 , 也 不 管 所 用 的 紙 是 本 質 輕 薄 還 是 上 蠟 所 得 ,它 必 須 具 有 一 定 的 透 明 度 , 那 是 毫 無 疑 問 的。造紙術,再一次唐朝與阿拉伯的戰役中,唐玄宗領導不治,使得唐軍戰敗,大食(阿拉伯)打了勝仗,被俘虜的唐軍中有造紙的工人,所以阿拉伯人也學會了如何造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30至90年代在中國陸續出土的西漢古紙已經証明,紙並非東漢時期的宦官蔡倫發明的,蔡倫只是在造紙技術上和原料使用上進行革新。那麼,紙是誰人發明呢?現時還不能確定,但我們可以肯定蔡倫是造紙術的革新者。
  不說不知,蔡倫革新造紙原料和技術的目的除了因為竹木簡不方便之外,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迎合統治者,即和帝時的鄧皇后。史書記載,蔡倫於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把改造過的紙獻給和帝,和帝當時已患重病,所以,他要奉獻的對像其實是鄧皇后。鄧皇后自幼知書識禮,喜歡讀書,尤鍾愛紙墨。永元十四年(公元102)繼立為皇后即下令除紙墨以外,一律禁絕奢侈貢品。蔡倫當時擔任監製宮中在日常生活用品的尚方令,知道鄧皇后喜歡紙墨,自然有目的地改良當時紙張的品質。再者,鄧皇后於殤帝及安帝時臨朝稱制,需要經常批閱奏章、寫詔書等,當時朝廷公文仍以笨重的竹木簡書寫,皇后批閱自然不便。蔡倫改善紙的原料,不但輕便易用,而且可以以低成本作大量生產,皇后更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而輕鬆地閱讀公文。因此,鄧皇后可以說是間接推動了蔡倫革新造紙原料和技術。另外,東漢末還有一個山東東萊的造紙專家左伯,史書記載,由他製作的左伯紙在當時已為人所稱道。
2006-11-16 11:45 pm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紙的發明及應用對社會歷史的記載與保存﹐對文化思想的交流與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古埃及人曾用紙莎草(Papyrus)﹐古印度人用貝樹葉﹐古巴比倫人用泥磚﹐古羅馬人用蠟板﹐歐洲人則用中亞細亞人製作的小山羊皮等當作記事材料。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則用竹簡﹑木牘﹑縑帛等作為記事材料。上述材料或笨重﹑或昂貴﹑或來源較少﹐具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不能完全適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因而促進了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造紙術的發明與傳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棉。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便可剝離下來﹐其表面平滑與縑帛似﹐而價格較低廉﹐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
圖片參考:http://134.208.10.81/cpedia/FontImage/N/HZ/W00125.bmp
荐”是一種操作法﹐即用篾席等工具把絲絮從水中撈起。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也證實了古代漢語詞彙中的紙字﹐出現於真正較完整的造紙術(包括製漿﹑打漿﹑抄紙等3個基本的工藝過程)發明之前。
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對書寫材料的需要日感迫切。但是﹐竹簡笨重﹐縑帛昂貴﹐方絮稀少﹐不敷使用﹐於是一種變革傳統書寫材料的願望便萌生了。據南北朝人范曄(398~446)所著《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這段文字說明﹐在蔡倫以前用於書寫的紙實際上多是竹簡﹑縑帛﹔而在東漢元興元年( 105)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紙才是真正的紙。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在考古發掘中﹐多次出土了若干被認為是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因而有人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可能在比蔡倫更早的西漢時期。可是﹐這類考古新發現的片狀纖維物上均無可辨識的書寫文字﹐對它們的化驗分析結果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加上考古斷代上的可靠性等問題﹐迄今對西漢時是否已發明了造紙術尚存在著很大爭論。《後漢書‧蔡倫傳》上關於造紙術的發明人與時間的記載﹐仍為舉世公認。
2006-11-16 11:45 pm
古代最初的造紙方法是摹仿繅絲業的漂絮法而形成的。我們祖先製作絲綿,先把蠶繭煮熟,然後浸泡在水中,再放在席子上反復捶打,將蠶繭搗碎,使蠶絲逐漸散開而成為絲綿,這稱之為漂絮法。


收錄日期: 2021-04-21 13:41: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6000051KK016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