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耶穌宗教思想的孕育
作為宗教的創始人,創教者必定是追求高遠的精神境界者,正如佛陀放棄王位,獨自追求精神上的解脫,在菩提樹下悟成佛,基督教的耶穌也是一樣。1947年發現的《死海古卷》為我們提供了當時的艾賽尼派的社團生活的資料,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所記載,在死海西部生活的艾賽尼教徒,他們奉行嚴格的公社制度,不娶不婚,與世隔絕,相信末日的到來,等待彌賽亞的來臨。
耶穌在離庫姆蘭修道院不遠的地方進行獨自的精神修煉時,極可能是《聖經》中他的40天祈禱及齋戒的精神考驗的反映,在這裡,耶穌那憂鬱修神色自然引起修道院的宗教首領的注意,修道院的信徒極力想把耶穌拉入社團,那些修道士來勸說耶穌把思想公之於眾,以換取人間最大的權利,這是因為該社團夢寐以求的正是從法利賽和撒都該的手中奪回耶路撒冷的聖殿控制權,修道院的人正是以這些東西引誘耶穌,然而耶穌追求的並不是這些,於是予以斷然拒絕。以上情境,戲劇性地反映在《聖經》所敘述耶穌拒絕來自荒野的魔鬼情節。
當他接觸到表兄約翰在約旦河施洗的行蹟,對耶穌來說可算是新奇,施洗者約翰在當時末世思想盛行的年代,鼓吹天國將臨,世人應該悔改,耶穌作為基督教的創始者,必有其個人的人格魅力及才能,而且耶穌的親民也使他在群眾中有影響力,故此當耶穌要求受洗,施洗者約翰還不太願意,並說“我當受你的洗”。
然而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耶穌的宣講很多都是繼承自約翰的,施洗者約翰宣稱「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這些宣講與耶穌何其相似!只是約翰的聲音較多帶著來自荒原恐懼的呼喊。不難想像,耶穌在約翰的影響下形塑了他心目中上帝的形象,約翰所信仰的上帝狀似舊約的上帝,祂威嚴憤怒、冷酷寡恩,然而耶穌經歷過拿撒勒小村那苦不堪言的生活,他目睹過病人的慘狀,內心深處他直覺意識到人們需要的是仁慈溫和的上帝,而不是殘暴的上帝形象。
繼承約翰,廣招門徒
約翰之死,耶穌當然十分悲痛,但這也是耶穌的一個契機,耶穌成為了眾人的精神領袖,在短短兩年,耶穌地位不斷上升,在他身邊的人也逐漸多起來,正如《聖經》所說“耶穌的名聲就傳遍了加利利四方”(可:1,28),然而他也開始謹慎起來了,他內心害怕步約翰後塵,所以當他被問及是否該向羅馬皇帝納稅的時候,他答:“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這種模稜兩可的回答反映他是麼的滑頭!
耶穌傳道初期所招收的門徒幾乎都是那些極端民族主義者,他們實際是在尋找一個發領反抗羅馬政府的人,有的甚至希望耶穌把異教徒朱迪亞驅逐出去,收復失地,他們把這種宗派主義寄託在耶穌身上。但是正如陳鼓應先生所說,耶穌是一個“溫柔的夢想家”,結果後來追隨耶穌的人逐漸失望,在這裡其實已經埋下了猶大背叛耶穌的伏筆了。
所以當耶穌在逾越節後的山上垂訓,他那滔滔不絕而又乏味的言論像插上了翅膀一樣傳開了,結果令人失望了,那些民族主義者並不是要得到這些,從此以後擁戴他的人逐漸減少,甚至正如(約6,66)音所說:“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耶穌轉過身來,傷心地對門徒說:“你們要離開我嗎?”,朋友的泠漠,使耶穌感到:“狐狸有洞,又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路:9,58)
在四福音書中,我們看到耶穌常行神跡,在今天看來,耶穌的趕鬼冶病的行徑:手按病人、口念咒語,其實無疑於巫醫所為,至於經上記載耶穌的“神跡”,其實通通只是福音書作者根據《舊約》改寫而來的,如五餅二魚的故事便是《列王紀下》四章二十個大餅供一百人吃飽的翻版並誇大。
耶穌的轉變
我們可以將施洗者約翰之死視為耶穌由人性步入魔性的分界線,約翰死後,耶穌繼承約翰的門徒,當時的猶太人處於壓迫,天天盼望著彌賽亞救世主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耶穌之繼承約翰,亦因此成了大眾的希望,漸漸地,耶穌便以彌賽亞自居,幻想自己就是救世主,耶穌亦漸漸變得自負起來。
對於自己是神子,初期的耶穌也從沒有過這些觀念,但經過瘋狂的幻想,尤其是得到他的門徒西門彼得的附會,使耶穌甚至乎誤以為自己當真是神的兒子,這在心理學上可視之為妄想症,從此他便以神子自居,甚至乎不知不覺地代入這個身份,而他的性格亦變得自負,初期可愛的富有人性,充滿同情心的性格因而消失,耶穌的魔性盡顯除了表現得非常狂妄外,更加含有強烈的復仇慾。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
“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太:10,14-15)
“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太:23,9)
“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太:12,30) 甚至乎
“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罷‧”(路19:27)
實在是駭人聽聞!耶穌至此,巳到了變態失控的地步!
初期未變魔之前的耶穌,尚會溫柔地說:“你們祈求,就給你”,魔性發作後耶穌竟然以童女打燈比喻天國,童女叩求,但主人卻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見太:25,1-12)自私,狠毒之心立見!
耶穌報復心理,其實是源於他在猶太省傳道事業受挫而激發的,學者陳鼓應先生分析基督教的起源時指出基督教是源於憎恨心理,簡直是一針見血,故此耶穌所構想的地獄是烈火永不止熄,毒蟲永不死亡,而且:
“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太:24,9)
“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 他們也要回答說,主阿,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裡,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太:25,41-46)
簡直是令人髮指的復仇心態!
而且耶穌的話語很多是模仿《聖經》的,例如耶穌講述末日景象:“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太:24,29)明顯是模仿先知約珥的: “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約珥書:2,31)
在《聖經》中,我們常常看到燔祭犧牲的事,如亞伯拉罕以兒子作為神的燔祭,《士師記》中士師耶弗他以獨生女向耶和華生祭,這些都是古民野蠻的習俗,這些觀念亦啟發了日後耶穌自以為全人類贖罪的聯想,這亦導致他後來的以犧牲者自居的心態,當後來環境對他愈危險,他便愈盼望有人對他下手,從而成全他是神之子的變態幻想心理。
耶穌的死及被神化
耶穌最終死了,而且被背叛他的門徒出賣了,在此我們必須回答為什麼耶穌門徒的團體會繼續存在並擴大下去,並且把耶穌神化,最終發展成一個世界性宗教。或者我以這樣問,耶穌的門徒是怎樣認識到耶穌的神性的呢?他們是怎樣從初耶穌被捕時“全都離開他,逃跑了”到最後成為大無畏的傳道者呢?
耶穌死後,那些為保身家性命的人心中自必然出現一種恥辱感和內疚,我們也可假設耶穌死後,必發生著一個強烈事件深深刺激著穌的門徒門,導致他們的思緒產生極大的轉變。在缺少歷史資料的情況下,我們在此只可作一些合理的推測。
《馬可》和《馬太》一樣,在此處使用的語言十分強硬,使用了很多文字來敘述彼得不承認,發誓說:「我根本不認識此人。」
彼得作為門徒的代表,自必然也受到了最高參議院的審判,所以得要當著大司和議員的面“賭咒發誓”否認耶穌。結果耶穌的門徒既沒有受到牽連及迫害,一切的過錯全都落在了穌一人身上,成為了替罪羔羊,難怪彼得在事後哀傷地痛哭:“主轉過身來,注目看彼得,彼得記起主說過的話......。彼得出來,禁不住痛哭起來。”(路加福音22,60)
門徒為了自保,與最高參議會進行了交易,群眾的“不要耶穌要巴拉巴”暗示了高參議會己經作出了答允,只要殺了耶穌,門徒們就就可得饒。第二日耶穌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經過眾人的嘲諷後,釘上了十字架,耶穌是門徒出賣的,在臨刑前,本應是懷著仇恨的心,但是他的門徒聽到的耶穌竟然說:
「天父啊!曉了他們吧,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
這時的耶穌狂熱的宗教情緒被滿足了,但在十架上的他,內心不免有被遺棄的感覺。耶穌的寬宏使門徒對耶穌有一個新的認識,耶穌雖死,但他的音容想必在門徒的腦海,在他們的思想中,耶穌更是沒有死,仍然在對他們說話,正因為那種悔恨和依戀之情使門徒們克服艱難困苦,把有生之年貢獻在福音傳播上。換句話說,基督教的早期傳播是基於門徒的神秘幻像和精神錯覺驅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