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不是~~~~~~~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艦隊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有段時間內為當時各國軍事專家評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大的海軍艦隊,但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創建
北洋海軍軍旗1860年代,洋務運動展開。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台灣企圖將之佔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引發海防大籌議。李鴻章以「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強敵」的論據上疏。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計劃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粵洋負責福建及南海。後來當時之南洋大臣沈葆楨,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準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
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
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
1880年,由於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經過反覆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衛兩地修建海軍基地。超勇、揚威由中國海軍軍官駕駛下回國。
1885年,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成立,醇親王奕譞為海軍大臣,取代恭親王奕訢地位。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定遠、鎮遠回國,日本國民出現「恐定遠、鎮遠症」。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
1891年,清廷緊縮開支,停止購買海軍軍械。至此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處,如修建頤和園工程等等。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軍制
致遠艦
[編輯] 官制
提督 -- 從一品
總兵(分左、右翼) -- 正二品
副將 -- 從二品
參將 -- 正三品
遊擊 -- 從三品
都司 -- 正四品
守備 -- 正五品
千總 -- 從六品
把總 -- 正七品
[編輯] 海軍軍銜等級
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正軍校、副軍校、協軍校
艦長稱為管帶
[編輯] 人員
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多曾到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層軍官內不少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國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後服役。艦隊內一直亦有外國人擔任軍官作技術專家及指導。成軍初期的總教習(總查)為英國人琅威理(William Lang),至甲午戰爭時則為德國人漢納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北洋艦隊的軍官多能操英語,內部指揮命令亦是以英語發號。
北洋水師主要將領有:
丁汝昌 -- 水師提督(自盡)
林泰曾 -- 左翼總兵,鎮遠號管帶(自盡)
劉步蟾 -- 右翼總兵,定遠號管帶(自盡)
方伯謙 -- 中軍左副將,濟遠號管帶(處死)
鄧世昌 -- 中軍中副將,致遠號管帶(戰死)
葉祖珪 -- 中軍右副將,靖遠號管帶
林永昇 -- 左翼左營副將,經遠號管帶(戰死)
邱寶仁 -- 右翼左營副將,來遠號管帶
黃建勛 -- 左翼右營參將,超遠號管帶(戰死)
林履中 -- 右翼右營參將,楊威號管帶(戰死)
楊用霖 -- 左翼中營遊擊,原鎮遠號副管駕,林泰曾自盡後接任管帶(自盡)
林穎啟 -- 精練前營遊擊,威遠號管帶
薩鎮冰 -- 精練左營遊擊,康濟號管帶
戴伯康 -- 精練右營遊擊,敏捷號管帶
李和 -- 後軍前營都司,平遠號管帶
吳應科 -- 提標都司,充督隊船大副
陳金揆 -- 中營中營都司,致遠艦幫帶大副
沈壽昌 -- 中營左營都司,濟遠艦幫帶大副
[編輯] 參加的主要戰鬥
豐島海戰
黃海海戰
威海衛海戰
[編輯] 參見
甲午戰爭
李鴻章
洋務運動
南洋艦隊
福建水師
廣東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