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家李時珍

2006-11-16 5:36 am
李時珍的資料,500字以上,Thx

回答 (33)

2006-11-16 5:37 am
✔ 最佳答案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之一。


李時珍像目錄 [隱藏]
1 生平
2 參見
3 相關作品
4 連結



[編輯] 生平
李時珍出身於一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於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藥。由於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後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後,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採藥及以自身試藥之餘,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編輯] 參見
中藥
《本草綱目》

[編輯] 相關作品
中國電影《李時珍》,於1965年拍攝
香港無線電視劇集《本草藥王》,於2005年推出
2006-12-31 7:06 am
得到了虛名,失去了大義,何必?
2006-12-31 5:37 am
得到了虛名,失去了大義,何必?
得到了虛名,失去了大義,何必?
2006-12-30 10:08 pm
得到了虛名,失去了大義,何必?
2006-12-30 7:00 pm
得到了虛名,失去了大義,何必?
2006-12-30 7:10 am
得到了虛名,失去了大義,何必?
2006-12-30 6:06 am
得到了虛名,失去了大義,何必?
2006-12-29 11:52 pm
得到了虛名,失去了大義,何必?
2006-11-16 5:40 am
李時珍(1518-1593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他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後,三次應考鄉試都失敗,於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意願學醫,從此開始了他的醫生生涯。他一面行醫,一面整理所得的知識和經驗,花了近四十年的時間編寫和修訂了圖文並茂的《本草綱目》,詳細介紹了近二千種中藥,對醫藥學有很大的貢獻。
**************************************************************************************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之一。



李時珍像



目錄
[隱藏]
1 生平
2 參見
3 相關作品
4 連結


//

[編輯]

生平
李時珍出身於一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於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葯。由於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葯。

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後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後,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採藥及以自身試藥之餘,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99%82%E7%8F%8D
***************************************************************************************
李時珍一生著作甚豐,在醫藥學方面,除《本草綱目》外,還有很多影響深遠的著作,例如《瀕湖脈學》一卷,成書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論述脈象27種,對於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較詳盡的介紹;《奇經八脈考》一卷,成書於隆慶六年(1572年);《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簡方》、《白花蛇傳》、《五臟圖論》、《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瀕湖醫案》等書。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近二百萬字,插圖一千多幅。卷一卷二為本草序列,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藥,卷五至卷十二將所收集的1892種藥物劃歸為水、火、土等十六部,部下分類,凡六十類。每種藥物之下依次分為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可謂條理清晰,內容完備。

《本草綱目》共收中藥1892種、醫方11096個,其中較舊《本草》增加了中藥374種、醫方8160個。《本草綱目》總結了明代以前藥物學的知識和經驗,還旁及天文、地質、化學、植物學等方面,是中國醫學鉅著,更堪稱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至今仍為世人所重視。


《本草綱目》是總結十六世紀以前藥物學的曠世名著,它的貢獻有許多方面:


◆ 首創科學分類法。全書將所收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再分類,由微至巨,由賤至貴,這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方法。


◆ 堅持科學精神,廣泛的糾正舊書中荒誕迷信的說法。例如:服食水銀、雄黃可以成仙;蜘蛛血塗腳,可以步行水上;『草子變魚』、『馬精入地變鎖陽』等謬誤。


◆ 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某些金石不分,魚蟲互混,品類錯置,或一物誤分為二,或二藥混為一談等諸多錯誤,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 在該書新增藥品中,有不少是名不見經傳的新品,如三七、鎖陽、樟腦、半邊蓮、土茯苓等等,經作者和其他醫家臨床驗證後,首次收進本草書中,為中國的藥物學開創了新的藥源。


收錄日期: 2021-04-12 10:55: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5000051KK042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