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大馬國歌: 霹靂州歌(Negara Ku 《我的祖國》)
最先擁有州歌的是霹靂州。霹靂州歌也是最先(在1901年)在官式場合被演奏。
當時的霹靂州蘇丹伊地里斯受邀請代表馬來聯邦各州蘇丹赴英,參加英王愛德華7世的加冕大典。當霹靂蘇丹低達英倫之時,英國當局想要知道霹靂州的州歌,以便在霹靂蘇丹及其隨員檢閱儀仗隊時演奏。
這麼一來,使霹靂蘇丹與隨員們大為受窘,因為當時霹靂州還沒有州歌。後來幸好蘇丹的私人秘書拉惹哈崙靈機一動,把平時哼慣了的“Terang Bulan”,當作霹靂州州歌,在英國的南漢敦首次演奏。
另一個說法是在1888年,霹靂蘇丹伊地里斯受英王維多利亞邀請前往英倫,陪行者有當時的英國駐霹靂參政司曉羅爵士,以及當時僅24歲的蘇丹侍從武官拉惹曼梳。
當殿下一行人抵達南漢敦時,英國一代表上船要求拉惹曼梳,以霹靂州歌作為歡迎殿下時演奏。這一回難倒了拉惹曼梳,因為當時霹靂州還沒有州歌;可是他靈機一動,為了顧全國家的體面,隨口哼出了在“賽捷爾列斯島”聽來的那支名歌
“Terang Bulan”的調子,當作州歌的調子。從那一天過後,這支調子即被採納為霹靂州州歌。
大家所熟悉的馬來西亞國歌(Negara-Ku)調子其實是採納霹靂州州歌。而霹靂州州歌又是採用流行的馬來民謠─“皎潔的月光”(Terang Bulan)。
也有傳言道,這首曲子是流行於印尼民間已久的調子。另一方面,印尼總統蘇卡諾於1962年間在茂物行宮設宴招待出席“亞非新聞記者會議”的各國代表時,明知“皎潔的月光”是馬來亞的國歌,卻命樂隊再三演奏作樂,在場的馬來亞代表,認為蘇卡諾此舉,顯然蓄意蔑視馬來亞國歌,曾立即退席抗議。
(2)馬來西亞國歌甄選過程
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院所保存的歷史記載與上述的傳說完全不同。資料指出,馬來亞獨立前夕(1956年)聯盟政府曾成立一個委員會,負責甄選獨立馬來亞國歌。這個委員會的主席是當時的首席部長兼內政部長東姑阿都拉曼,委員包括掌璽大臣拿督姆斯打化阿巴加里等。
東姑建議邀請全世界各國音樂家參加一項競賽,從中選擇馬來亞獨立的國歌歌曲。獎勵的辦法是:首獎1萬元,安慰獎3000元;政府另外設立一個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參賽的作品。
該評審委員會主席是東姑,委員包括拿督姆士打化阿巴加里代表各州蘇丹、教育部長拿督阿都拉查、新聞部總監英則谷拉迪夫、警察樂隊指揮葛洛夫氏、馬來軍團指揮南賀爾上校及廣播部副主任李氏等。
競賽公布後,各國人士響應非常熱烈,包括來自美國、南斯拉夫等國的人士,其中包括聞名國際的口琴家拉里貝勒也報名參加。所收到的歌曲和歌詞總共是514份。
結果,因為這些詞曲的風格過於歐化,委員會經過審慎考慮之後,決定全部不錄用,並決定從各州的州歌中,選用1首作為獨立後的“馬來亞國歌”;在這決定之下,霹靂州州歌“Terang Bulan”被採納為“馬來亞國歌”,也就是今日馬來西亞的國歌。
(3)各州相繼擁有州歌
柔佛州也是很早擁有州歌。阿武峇加蘇丹殿下及王子伊不拉欣經常舉行各種的集會或慶典。在1897年,一位樂隊指揮M.雅禮申,選了一首流行的馬來民謠─“龍郎沙央”(Dondang Sayang),在皇室的慶典上演奏,當時,這首歌最初是沒有歌詞的。
到了1910年,一位任職於新山匯豐分行的英人H.A.柯特尼才為這首曲子填上了英文歌詞,不久,一位巫人掌督哈芝曼賽再填上馬來歌詞。
雪蘭獲州在20世紀初期,王子與大臣哈芝木討論選用州歌的問題,結果選用馬來詩歌“甜又美”(Chantek Manis)的曲子作為雪州州歌,同時訓令一位樂隊指揮修改以適合樂隊的演奏。
1908年,蘇丹蘇萊曼繼位時,再訓令這位樂隊指揮改編一首西洋歌曲來代替“甜又美”的馬來歌曲,不久又再改編另一首歌曲作為州歌,此後,這首歌就一直被應用迄今。
森美蘭州統治者端姑默哈末,1911年採用了一首由英籍官員魯克里格改編的歌曲為州歌。在這之前,森州也曾採用一首馬來歌曲“丹絨武雅”(Tanjung Bunga)來作為演奏時的歌曲,這首歌曲也是英人所創作的,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歌曲曾被修改。
(4)彭亨舉行州歌比賽
彭亨州於1923年舉行了州歌比賽,一位剛從英國前來探親的美女蘇俄勒小姐榮獲首獎,她是英國音專畢業,擁有英國L.R.A.M.文憑;後來她與塞德爾醫生結婚,並在美丹居住下來。
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前,馬來亞各州還未結成聯邦時,各州的統治者與大臣舉行會議或皇宮享有什麼盛會時,都沒有模仿西方國家的習慣─演奏國歌。一直到20年後,雪蘭莪、森美蘭、柔佛才有在集會上演奏歌曲,以表示莊嚴、隆重及對蘇丹的效忠與敬愛。
丁加奴州在1927年時,丁州蘇丹蘇萊曼下令一位馬來教師默哈目哈欣敏阿武峇加改編1首歌曲,以便在蘇丹誕辰的日子演奏。他是丁州童子軍的教練,後來又擔任丁州警察樂隊的指揮。
他將改編後的歌曲及其創作的歌詞呈上給一位大臣,由大臣再轉達蘇丹殿下。幾天之後,他接到通知帶領童子軍樂隊到皇宮演奏他所改編的歌曲。後來他又訓練一批學生演唱這首歌曲,並3次到皇宮演唱給蘇丹聽。
蘇丹非常滿意,就正式接受這首歌曲作為丁州的州歌,並獎賞這位作曲家。日治時期,這首歌的第4、5段曾被修改,其他部份則保留原狀。
幾個月之後,丁州警察樂隊另一位果阿藉指揮M.S密尼芝斯奉蘇丹之命改編一首歌曲,以作為1927年7月5日慶祝蘇丹誕辰時的演奏歌曲。
這首歌後來被伊士邁蘇丹殿下接受為新的州歌,以代替前一首州歌。這首州歌的歌詞是由一位丁州政府的秘書拿督哈芝默哈目於1920年歷創作的。
1930年,玻璃市州議會副主席端賽含沙改編一首名曲並邀請玻璃市州總工程師R.G.伊利士寫出樂譜及加以修改。這首歌後來為1名馬來軍團銅樂隊指揮林特赫爾再加以修改,以適合樂隊的演奏,到了1935年,這首歌正式被宣布為玻璃市州的州歌。
1937年,吉打州擁有州歌之後,馬來聯邦9個州都擁有各自的州歌,但不曾有機會,由一個樂隊在同一個時間內演奏出來,以讓人民欣賞和比較。
到了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此一希望才實現,那就是由皇家警察樂隊及皇家馬來軍團銅樂隊同時演奏九州的州歌。
馬來亞各州州歌的沿革,是這個多元種族、文化及宗教國家一個傑出的特徵,9首州歌由6個不同種族的8男1女所編寫,包括2位馬來人、3位英國人、1位法國人、1位俄國人、1位菲律賓人及1位果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