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有咩災害???10點!!!!!!!

2006-11-15 11:10 pm
黃河有咩災

回答 (4)

2006-11-16 1:29 am
✔ 最佳答案
自 然 災 害

圖片參考:http://www.yrcc.gov.cn/news/images/zoomd.gif


圖片參考:http://www.yrcc.gov.cn/lib/images/jj_7f2a25ed227296287dbe8dfffb409aa7.jpg

第一節 頻繁的旱災

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降雨量偏少,水土流失嚴重,所以,與水災一樣,黃河流域的旱災,也存在著災情重、頻率高的特點。從有歷史資料記載至1945年,有大旱成災記載的年份達1070餘次。

早期的流域大旱災,記述不詳,到了明清以後,關於黃河流域連續大旱的史料,屢見不鮮。1632年至1642年的明崇禎年間,黃河流域發生了歷代罕見的、多年連續的特大旱災,旱情從鄂爾多斯毛烏素沙地開始,逐年向東、向南擴展。1638~1640年期間,旱情從黃河流域蔓延到大半個中國,無雨期長達17個月至19個月,黃河的支流汾河、沁河、伊河等多次乾涸,干流在晉西南一帶也出現局部斷流。諸如「焦地流金,大地生煙,野絕青草,寸粒不收,雁糞充飢,骨肉相食,十室九空」等災情的記述不勝枚舉。

第二節 嚴重的水土流失

黃河在上中游地區,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由於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水土流失嚴重。早在人類活動以前,黃土高原就有土壤侵蝕。由於當時地面大部分有林草覆蓋,土壤侵蝕輕微,不致造成嚴重危害。處於黃土高原腹地的陝西省,曾經是周、秦、漢、唐等13個 王朝的建都之地。在古代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陝西、甘肅、山西等西北地區,曾經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司馬光的《資治通 鑒》中描述盛唐時期陝、甘地區的發展情景,是「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後來,由於人口的增加、戰亂的破壞,加上自然災害和亂墾濫 伐,破壞了地面的林草植被,加速了土壤侵蝕,導致了陝、甘等西北地區的嚴重荒漠化,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因此受到極大的制約。

黃 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造成該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生產水平低下、群眾生活貧困、經濟發展緩慢,影響可持續發展的根源。大量泥沙淤積在下游河道,形成地上懸 河,也是黃河下游氾濫成災、難以治理的癥結所在。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越墾越流失」和黃河下游大堤「越加越險,越險越加」兩個惡性循環。據統計,黃 土高原每年因溝壑侵蝕約損失6000多公頃土地,占總耕地面積90%以上的坡耕地,每公頃每年流失土壤120~150噸,流失水量300~450立方米。嚴重的水土流失,使該地區成為我國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圖片參考:http://www.yrcc.gov.cn/lib/images/jj_80a9d37d7460ea7d5ec83981a12dff9b.jpg



第三 節 黃河洪水災害

歷史上黃河兩岸以水災嚴重而著稱。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 水災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但主要在下游,集中表現為頻繁的洪水決口氾濫和河流改道給兩岸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洪災的特點是:決口頻次高,淹沒面積廣,水淹沙壓災情重,經濟損失大,後果嚴重,影響深遠。

圖片參考:http://www.yrcc.gov.cn/lib/images/jj_6ccd3b49029f10a27d9db4b4f7376610.jpg


一、 下游水災

(一)歷代水災

1.洪水決溢

據歷史文獻記載,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在下游決口的年份達543年,平均約四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決溢多次,總計決溢達1590多次,並有多次大的改道和遷徙。改道最北的經海河至天津入海,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因此,水災波及黃淮海平原冀、魯、豫、皖、蘇五省區,總面積約25萬km2。

黃河下游河道由於泥沙不斷淤積,形成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地上懸河」,一旦洪水破堤決口後,往往不再回歸原河道,而走新辟的河道入海,形成河流改道。每次改道,都要衝毀當地的村舍田園,破壞原有的水系和交通設施等,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所以決口改道是黃河水災一大特徵。

  黃河下游河道由於是「地上河」,決口後勢如高屋建瓴,洪水一瀉千里,水沖沙壓,田廬人畜,汪洋一片,淪為澤國,災情極為嚴重。常常有整個村鎮甚至整個城市或大部淹沒的慘事,造成毀滅性的災害。

2、凌汛災害

黃河上下游河段,每年冬季由於氣溫影響,常常結冰封河,形成凌汛。由於天寒地凍,防護困難,因而常常發生凌汛決溢災害。



(二)洪災原因

造成黃河下游洪災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為的影響,而前者是主要的。

(1)自然因素:黃河下游水災除了由於通常的洪水因素外,再是泥沙淤積河道。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徙由於決,決由於淤;河道淤積是由於來自中、上游的泥沙。

黃河在上、中游流經43萬km2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區內土質疏鬆,植被稀薄,溝壑縱橫,每遇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其中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有28萬km2。多年平均每年帶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約16億t,約有1/4淤積在下游河道內。河道淤積一方面使排洪能力降低,洪水位抬高,容易造成漫決;另一方面是由於河道淤積,使主流遊蕩擺動,出現「橫河」,「斜河」,大溜頂沖大堤,易於造成沖決。所以泥沙淤積是形成黃河下游洪災的癥結所在。

(2)人為影響:從 水土流失的情況來看,除了黃土高原本身易於水上流失的自然因素外,人為的自覺和不自覺地亂墾亂伐,從而加劇了水上流失。長期水上流失的結果,使黃土高原支 離破碎,千溝萬壑,耕地越來越少,土地肥力減退,農民越來越窮,農民越窮,又越開荒,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從歷史上黃河下游決溢災害情 況來看,也有一些是人為決溢造成的。

2006-11-17 12:29 am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着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着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着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着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全球變暖。隨着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氣。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2006-11-16 12:17 am
歷史上黃河每一次氾濫決口,都在下游沖積平原導演一次慘劇。

甚麼又造成連年的水災呢?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

1.地質及地貌因素



黃河從青海省東部的龍羊峽谷到河南省的西部,流經幾乎全是蜿蜒迂迴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質鬆散,垂直節理發育,乾燥時堅如岩石,遇水則容易溶解。加上土壤貧瘠,缺乏植被覆蓋,大雨時容易發生土壤侵蝕及塊體移動,大風時容易發生吹蝕作用,令表土流失,賦予黃河聞名的高含沙量。在下游地區沉積,在下游成為「地上河」。



2.地形因素



    黃河下游地區的坡度突然減低,導致河流的流通和能量減少,不再有足夠的能力繼續搬運泥沙,而產生了泥沙的沉積,令河床上升。



3.氣象因素



極端的氣候情況。黃河流域的降水,大部分集中在七八月。因夏季當地有低壓槽或靜止鋒遇境,造成的降雨多為暴風雨或持續降雨,且雨量變化率;大而冬季降水卻很少,使黃河徑流量變化幅度大,這常常使得河床無法容納特大的洪水,



  凌訊災害。凌訊是指凡是在河道上有冰壩阻塞水流的現象。黃凌訊主要集中在寧廈、內蒙古及山東省境內的幹流上,這兩段幹流都是從西南流向東北的。從蘭州至河套一帶,緯度相差4度,冬季平均氣溫相差5℃以上。河套一帶的封冰期比蘭州早20天,而解凍開河期卻晚一個多月。山東境內黃河幹流自南向北流緯度相差3度,其下段封凍期遠較上段為長。由于上下游河段緯度的差異,初冬來臨以後,下游河段仍然封凍,河道泄水不暢,使上游來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之中。上游來的水和冰雖然有一定的破冰能力,但往往因下游河段冰厚,強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壩,阻塞著南部流來的河水,使水位迅速上升,容易泛濫成災。雖然黃河“先天不足”有很大的缺陷,但後天失調,更使它病勢加重。



4.人口增加因素


廣闊的黃河流域過去曾經林木盛,但隨著人口不斷增長,經濟急速發展,很多人類活動,例如:過度耕作和過度放牧,導致土壤貧瘠,下游沉積物多,河床上升,容納水量減少,因此更易造成泛濫。







在黃河幹流各段中,來水和來沙量的構成是有顯著差異的。內蒙古河口鎮以上的上游河段,來水量佔下游總水量的50%以上,來沙量則只佔下游總量的9%;河口鎮至龍門段,來水量佔10%以上,來沙量則超過50%;龍門至潼關段,主要是汾、渭兩條支流,來水量不到20%,來沙量佔34%;潼關至桃花峪段,來水量不到10%,來沙量只佔2%。



從以上資料不難看出,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中游的河口鎮至潼關河段,亦即是黃土高原地區。這顯然是與該河段眾多的支流密切有關的。加上這裡黃土堆積深厚,質地疏鬆,而且坡度陡峻,草木植被稀少,抗沖能力極低,夏秋暴雨頻繁,大量泥沙從各條支流匯集到幹流中來,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大量泥沙的長期堆積,使河床逐年淤高,河堤和灘面也隨之抬高,高於兩岸的地面,做成「地上懸河」。每次洪水到來,主溜擺動不定,沖淤的變化莫測,令下游河道的防治極為困難。



黃河是何時怎樣變壞的?



黃河的混濁由來已久,在《左傳》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引用的兩句佚詩:「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要等到黃河變清,一個人能活多久?)也就是說最遲在公元前5世紀,黃河早已混濁不清了,而在可見的將來黃河也不會可能變清,人們才會發出如此的感慨。
2006-11-16 12:11 am
在中国灾害史上,黄河灾害(简称黄患)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黄河在历史上经常泛滥,尤其是1代至北宋,以开 封为都,河决威胁很大,故历来对河患记载详尽;明清两代 建都北京,南粮北运,依赖运河,但黄河决泛殃及运河,直 接损及明情工朝利益,敌对河患记载也很详细。

黄患主要指洪水,但还包括泥沙、干旱、凌汛、地震和污染等。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泥沙来自中游。每年黄河要输沙16亿吨左右,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河水25公斤。除了部 分泥沙被河水冲到渤海湾,还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河床平均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在增高。黄河下游成了 “悬河”。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发源地。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很严重,过去这里不少地方也是森林繁茂地区,由于几千年战乱、封建工朝为修宫殿大肆砍伐及居民用材,森林覆盖 面积大大缩小,变为现在干旱频繁、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 产落后的地区。通过水蚀、重力侵蚀和风蚀,造成了大面积水土流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这里的经 济建设,多次组织科学家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合理安排建设 步骤,建成了一批梯田、林地、人工草地,通过三北防护林 建设、小流域治理等方法使黄土高原严重的水上流失趋势得 到了控制。同时,也减少了泥沙对黄河的危害。

黄河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历史上旱灾极为严重,对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 凌汛是每年春季黄河解冻时容易发生的灾害,由于黄河流经之地地形、地理纬度和气象条件不一样,开河时间不同,如果上游河冰先解冻,水流至下游就会阻塞,容易出险、决溢。

黄河流域也是我国多地震区,黄河大堤和一系列水电站高坝,在强烈地震时容易遭损破裂,如果遇上汛期,就会发生危险。

黄河流域人口稠密,城镇众多,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了许多工矿企业,所以象全国各地一样,防止黄河污染也是现在“保卫黄河”的一大项目。


收錄日期: 2021-04-16 17:32: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5000051KK016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