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20分)

2006-11-15 6:56 am
快快回答我啦!
我埋住交project~

回答 (3)

2006-11-15 10:26 am
✔ 最佳答案
1) 東漢張衡 - 「渾天儀」

渾天儀以「渾天說」為理論基礎製作。
將大地看作是一個蛋黃,圓圓的外型就像地球,比較接近真實情形。
以這理論找出太陽的運行規律,解釋夏天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

「渾天儀」的材料是銅,裡面有幾層圓圈可以轉動,這幾層圓圈上面刻著日、月、和各種星辰。這個大銅球可以運用水的力量使它慢慢轉動,轉動一周的速度,跟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一樣。

* 影響:「渾天說」在中國流行大概一千年。人們從渾天儀上可以看出日月星辰是怎樣運動的。這在當時是天文學上很驚人的發明。
----------------------------------------------------------------------

2) 唐朝一行和尚 (俗姓張 名遂) - 「黃道游儀」&「水運渾儀」
他製造一座以銅製成的 「黃道游儀」 用來測定日、月、五星在本身軌道上的位置。它的設計比較以前所用的游儀更為精密、更為完善。與舊游儀不同之處是黃道游儀可以直接計算天體本身軌道上的位置。另外,由於儀器上的黃道環和赤道環不是固定在一處,所以能夠依據它們的旋轉幅度,從而直接知道該天體的位置。

一行的第二座天文儀器是「水運渾儀」。它具有報時的功能,比張衡所製的有較大改進。除了渾象本身和「水激輪」的動力部分外,它還附有一個自動報時的機關,由兩個木人敲鐘、擊鼓來報時,每到一刻,其中一個木人便會自動擊鼓,而到另一個時辰,便由另一個木人自動敲鐘。兩木人的動作是由木櫃中交錯的「輪軸勾鏈」來推動,並由「關鎖」來控制。

* 影響: 通過以上兩座天文儀器的觀察,一行發現當時許多恆星的位置,與古代典籍所載的位置有若干改變,即恆星位置的變動。而西方國家在約一千年後才被天文學家哈雷發現,而這亦令中國人引以為榮的。
----------------------------------------------------------------------

3) 元朝郭守敬製造天文儀器有十三件。有簡儀, 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等十三器。

他利用自己創製的儀器,對一系列天文常數、恆星位置等進行認真的測量。
他還組織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工作,在北京、太原、成都、雷州等二十七處設立了觀測點,最北的觀測點在西伯利亞,最南的在西沙群島,號稱“四海測量”。分別對北極高度、日影和晝夜長短進行測量,規模可謂空前無兩。

* 影響: 經過不斷的工作和研究,他編制了授時曆法,對後世影響深遠。另外,他又從測量工作中,推算得出一年的時間為365.2425天,精確程度與現今探測所得的相當接近。
2006-11-27 8:28 am
2006-11-15 8:47 am
天文儀と地球儀を見物。中学時代に、天文儀の存在を知ってから一度で良いから、この目で見てみたいと思っていたので実物を見れて嬉しかったです(T▽T) 天文儀を見物した後、美味しそうな鯉に涎を垂らしながら・・・じゃなくて、樹齢300年の大樹に歴史の重みを感じながら庭園をのんびりと散策しました。みゆきさんに有備館の解説をしてもらいながら回ったので、何も知らずに歩いていたら気付けなかったであろう事も知ることが出来きて勉強になりました(^^)v


收錄日期: 2021-04-23 18:47: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4000051KK050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