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聖安多尼教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聖安多尼教堂聖安多尼教堂 (Igreja de São Antonio)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亦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
[編輯] 歷史
聖安多尼堂教堂初建於560年,原來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而成的。直至1638年,方改以石頭重新興建,其後在1810年和1874年進行過兩次重修,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觀和規模。教堂內供奉的是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是葡萄牙人熟識的聖徒,他被視為掌管人間的婚姻,故很多居澳葡人也選擇在此舉行婚禮。因此,華人稱之為「花王堂」。另外,教堂亦奉祀曾於澳門學習神學的韓國第一位聖人聖金大建(St. Andrew Kim)。
教堂雖屢遭火劫,但其火光卻於颱風時引導居民上岸,故教堂每年都會慶祝「天災節」。
[編輯] 建築特色
教堂兩層的頂部都有古典式的三角楣,而正中有一個壁龕,內裡放了里斯本聖安多尼像。而教堂的正面則為對稱的主題,左方接有三層高的鐘樓。
2006-11-14 22:53:52 補充:
聖老楞佐教堂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转到: 导航, 搜索聖老楞佐教堂(Igreja de São Lourenço),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實際建築年份已不可測,但據史料記載,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間左右由耶穌會會士創建的一座木製小教堂。而據教堂內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應在1618年,至於現時教堂的規模則是在1844年改建後而成的。[編輯] 名字典故在很多年前,風順堂在華人口中是稱作風信堂的,意謂順風順水。當年居澳的葡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他們的家人為求親人能平安歸來,多於此教堂祈禱希望神靈庇祐。
2006-11-14 22:56:08 補充:
望德堂 別稱:聖母望德堂、辣匝祿堂 位置:若翰亞美打街 望德堂原是由澳門天主首任主卡內羅(D. Belchior Carneiro)於1569年創建的痲瘋治療院,依聖人辣匝祿葡文「Lazarus」(痲瘋病保護者)的名字而命名。自1576年起被改為澳門區成立後(1576年1月)第一座主座堂,俗稱該堂為辣匝祿堂,又因堂內供奉聖母瑪麗亞,故又有聖母望德堂之稱。在十七世紀,堂更成為澳門華人社會最早的一座主座堂。
2006-11-14 22:56:28 補充:
現時望德堂的規模為1886年重建時形成。其後因有人認為主座堂不宜設於痲瘋院附近,另興建一座主堂,即現在的主座堂。但望德堂在澳門天主人士中享有崇高地位,每逢新任主蒞澳就職,必先到望德堂領取法杖,然後才被認為有權行使其職責。
2006-11-14 22:56:40 補充:
堂呈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正面不甚對稱,主體部分兩層,每層都有三個窗口。中央頂部為弧線的三角形山花,上部有一個由十字架和船錨組成的浮雕,表示信仰和信念,右側有一鐘樓。堂內部主殿之外還有兩個側廊。聖堂門前的石米批盪是1957年重新修葺時所鋪上的。而望德堂前地,現有一個聖母望德石十字架,架下碑石,刻「Crux da Esperanca Anno de 1637」(拉丁文,意為「望德十字架,1637年立」)。
2006-11-14 22:56:59 補充:
望德堂區,過去又稱進圍,是昔日華人天主信徒最早聚居的地方。澳葡政府於20世紀初以整齊的形式規劃望德堂區,包括和隆街、瘋堂新街、聖祿杞街、聖美基街、瘋堂斜巷、馬忌士街、聖母堂前地、瘋堂里、瘋堂圍等。附近的和隆街,這「和隆」正是一位富有的中國天主徒,他死後就葬在離此不遠的西洋墳場內,是墳場有年份記載中最早的華人墓穴。如今,華人天主徒遍布全澳,痲瘋病早已絕澳門,望德堂、荷蘭園大馬路一帶更成了市民的「購物一條街」,成了澳門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