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三大古老教堂是哪三座

2006-11-15 6:49 am
有邊几座ar

回答 (3)

2006-11-15 6:53 am
✔ 最佳答案
聖安多尼教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聖安多尼教堂聖安多尼教堂 (Igreja de São Antonio)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亦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


[編輯] 歷史
聖安多尼堂教堂初建於560年,原來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而成的。直至1638年,方改以石頭重新興建,其後在1810年和1874年進行過兩次重修,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觀和規模。教堂內供奉的是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是葡萄牙人熟識的聖徒,他被視為掌管人間的婚姻,故很多居澳葡人也選擇在此舉行婚禮。因此,華人稱之為「花王堂」。另外,教堂亦奉祀曾於澳門學習神學的韓國第一位聖人聖金大建(St. Andrew Kim)。

教堂雖屢遭火劫,但其火光卻於颱風時引導居民上岸,故教堂每年都會慶祝「天災節」。


[編輯] 建築特色
教堂兩層的頂部都有古典式的三角楣,而正中有一個壁龕,內裡放了里斯本聖安多尼像。而教堂的正面則為對稱的主題,左方接有三層高的鐘樓。

2006-11-14 22:53:52 補充:
聖老楞佐教堂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转到: 导航, 搜索聖老楞佐教堂(Igreja de São Lourenço),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實際建築年份已不可測,但據史料記載,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間左右由耶穌會會士創建的一座木製小教堂。而據教堂內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應在1618年,至於現時教堂的規模則是在1844年改建後而成的。[編輯] 名字典故在很多年前,風順堂在華人口中是稱作風信堂的,意謂順風順水。當年居澳的葡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他們的家人為求親人能平安歸來,多於此教堂祈禱希望神靈庇祐。

2006-11-14 22:56:08 補充:
望德堂 別稱:聖母望德堂、辣匝祿堂 位置:若翰亞美打街 望德堂原是由澳門天主首任主卡內羅(D. Belchior Carneiro)於1569年創建的痲瘋治療院,依聖人辣匝祿葡文「Lazarus」(痲瘋病保護者)的名字而命名。自1576年起被改為澳門區成立後(1576年1月)第一座主座堂,俗稱該堂為辣匝祿堂,又因堂內供奉聖母瑪麗亞,故又有聖母望德堂之稱。在十七世紀,堂更成為澳門華人社會最早的一座主座堂。

2006-11-14 22:56:28 補充:
現時望德堂的規模為1886年重建時形成。其後因有人認為主座堂不宜設於痲瘋院附近,另興建一座主堂,即現在的主座堂。但望德堂在澳門天主人士中享有崇高地位,每逢新任主蒞澳就職,必先到望德堂領取法杖,然後才被認為有權行使其職責。

2006-11-14 22:56:40 補充:
堂呈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正面不甚對稱,主體部分兩層,每層都有三個窗口。中央頂部為弧線的三角形山花,上部有一個由十字架和船錨組成的浮雕,表示信仰和信念,右側有一鐘樓。堂內部主殿之外還有兩個側廊。聖堂門前的石米批盪是1957年重新修葺時所鋪上的。而望德堂前地,現有一個聖母望德石十字架,架下碑石,刻「Crux da Esperanca Anno de 1637」(拉丁文,意為「望德十字架,1637年立」)。

2006-11-14 22:56:59 補充:
望德堂區,過去又稱進圍,是昔日華人天主信徒最早聚居的地方。澳葡政府於20世紀初以整齊的形式規劃望德堂區,包括和隆街、瘋堂新街、聖祿杞街、聖美基街、瘋堂斜巷、馬忌士街、聖母堂前地、瘋堂里、瘋堂圍等。附近的和隆街,這「和隆」正是一位富有的中國天主徒,他死後就葬在離此不遠的西洋墳場內,是墳場有年份記載中最早的華人墓穴。如今,華人天主徒遍布全澳,痲瘋病早已絕澳門,望德堂、荷蘭園大馬路一帶更成了市民的「購物一條街」,成了澳門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2006-11-15 7:55 am
天主教澳門教區共分為七個堂區:
·花地瑪堂區   (N. Sra. Fatima)
·花王堂區    (Sto. António)
·望德堂區    (S. Lazaro)
·風順堂區    (S. Lourenço)
·大堂區     (Sé)
·氹仔嘉模堂區  (N. Sra. do Carmo)
·路環聖方濟各堂區(S. Francisco Xavier)

而澳門的三大古老教堂是:聖安多尼教堂、主教座堂,和聖老楞佐教堂。

在花王堂區的「聖安多尼堂」始建於1558年至1560年間,跟澳門其他教堂一樣,經歷過大火洗禮,曾經多次重建(1810、1875及1930年重建)。教堂今天的面貌,是1930年重修後的規模。由於教堂富麗堂皇,不少葡人都喜歡在此舉行婚禮。

教堂斜對面是白鴿巢前地、東方基金會會址及基督教墳場。1558年由耶穌會所興建,是澳門第一間的小教堂。教堂的歷史已被簡單地記載1608年建成,於1809年被焚,於1874年再度被焚,於1875年修建。

而在這教堂前地還有一個刻上1636年的十字架,於1930年再次被焚毀,亦再次被修葺,但外牆及鐘樓的工程卻於1940年才進行。

聖安多尼是葡國軍人,其官階為上尉,在教堂門前的石碑上︰「於因他是天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很多教友選擇在這聖堂舉行婚禮,故俗稱此教堂為「花王堂」。聖堂所辦的自修室在70年代更是全澳第一間服務中國小生的自修室。每年6月13日在慶祝聖安多尼節的當天,都會舉行有關軍薪俸奉獻給聖人的儀式,更舉行聖像遊行。遊行曾由消防隊伍開路(澳門市政局視聖安多尼為「防衛隊長」)。


「主教座堂」又名「聖母聖誔堂」又稱大堂或大廟,歷史悠久。始建於1576年,本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殘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規模,乃奠於此。 1850年2月14日,由澳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

1937年,大堂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築,耗資十萬零九千元,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內裡裝嵌有富藝術性的顏色玻璃,以及正面左右雙塔式建築物,舉凡本澳教會的大慶典,必在此舉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聖彼得。建築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莊嚴純潔,內部精麗巧飾,曾存有不少天主教遺物及古跡。教堂雄偉的祭壇下,掩埋了一些古墓,賈耐勞、華年達、嘉沙爾等十六、十七世紀時的主教的骨殖或遺體,都葬在大堂內。而一些宗教名畫如《聖約翰受洗圖》、《日本天主教徒在長崎被釘十字架圖》等多禎,也曾保存於大堂內。大堂正門側面和對面分別是主教府和主教辦公室。


風順堂區的「聖老楞佐堂」於1569年興建。這聖堂位於舊澳門港口南灣的山坡上,初期設有風訊旗桿,故華人稱之為風訊堂,後來又訛音為「風順堂」。

位於西望山附近的聖老楞佐堂,它是澳門最富麗堂皇的一座教堂,非常值得一看,聖堂內掛有古式吊燈,莊嚴肅穆,很有特色。

教堂設計的雄偉壯觀,室內拱型的廊柱古典優雅。教堂內非常的寬敞宏偉,除了巨大的樑柱,還有精美的吊燈,給人豪華氣派的感覺。

祭壇內供奉著聖老楞佐的神像,穿著絢麗的衣袍,一手持聖經,一手拿法杖,莊嚴肅穆,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是庇祐平安,賜予風信之神。


參考資料:
http://www.m-ccc.org/Macau/2006/07CCCOWE_9.htm
http://www.macaudiocese.org.mo/Paroquiamap/paroquiaMap.html
http://blog.yam.com/elinachen/archives/262920.html
2006-11-15 6:55 am
1.聖安多尼 堂
2.聖老楞佐堂
3.望德堂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29: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4000051KK050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