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消失了的古文明?

2006-11-15 5:42 am
要簡單介紹一下

回答 (4)

2006-11-15 5:14 pm
✔ 最佳答案
消失了的古文明? well......
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都得到相當考古的確認,而且這兩地相近,及後來都由希臘所繼其文明發展,這應該不算消失了的古文明.

中國由於地理環境,幾千年來不受外國文明影响,亦不算消失了的古文明.

我唔想花時間揾書,憑記憶回答你吧!
1.古印度文明--大約B.C.2300年,印度出現了幾個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而且係具完整街道、城堡、排水設備的高規劃性城市. 但不知甚麼原因,直至約B.C.1800左右,整個文明消失.佢雖然留下文字,但與後來的印度文字並沒關連,我們不知道他的民族,而文化藝術,與後來的印度亦似有分別.

2.古希臘文明--許多人稱約B.C.2000年-B.C.1000,愛琴海,克里特島上的文明叫古希臘文明,同時亦叫 約B.C.1000年後的希臘本土文明叫古希臘文明.為免混淆,我會細緻一點稱久遠一點那個為愛琴海文明. 愛琴海文明神秘的地方是,佢並不如埃及,兩河或黃河文明般,從考古學上我地可以睇到佢如何由新石器時代,到注重農耕,到各種工藝技術漸漸進步的過程.我地在考古上發現到的愛琴海文明,一開始就是高豐期,有煉金,做銅技術,有文字,及皇宮遺址.但大約到了B.C.1200年,相信是戰爭,加上火山爆發,整個文明消失.雖然幾百年以後,希臘再度湧現文明,但經已與前者無甚關連,而且充滿鄰近文明的影子.

3.馬雅文明--約B.C.2000-呢個唔係好記得,大概A.B.1000,是一個有濃厚宗教氣息的文明,而神殿及階梯式金字塔係佢嘅代表建築.最後相信被其他文明以武力入侵而滅.

如果你有時間你可以揾下南美洲其他文明,因為規模小,所以我唔記得D名.
另外早前睇電視,話 日本的冲繩,琉球,與台灣之間的海底,發現若多於5000年歷史的城市遺址,相信是由於陸地下沉,以使其文明消失喎
2006-11-25 8:42 pm
1. 《 MU文明 》- 上古文明
經過學者專家長達八年的實地調查,發現離台灣宜蘭只有六十海哩的與那國島,其南面海岸由東至西的海底確實存在著古文明的遺跡。該海底古城可能是一萬五千年前,琉球群島與中國大陸還連在一起時的古文明,後來由於地震而突然沈入海底消失。
 
  根據由木村政昭教授領銜的琉球大學海底調查隊的最新報告,整個石垣島的東南至東西方延岸的海底,最近二年又陸續發現各種不同的石砌建築、柱穴、靈石、人頭雕像、拱門及幾合圖形的海龜等,甚至最近也發現了雕刻在石牆上的「象形文字」。
     
  木村教授確信該海底遺跡是古文明的遺物。 木村教授很有自信地斷言:「由於沖繩周邊海底考古學的研究,將會讓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重見天日,古老的『海底龍宮』傳說即暗示海底古文明的存在,沈沒在海底的『MU文明』也讓海底龍宮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我確信與那國的海底遺跡,是一萬二千年前突然消失的『MU文明』。 」
所謂的「MU文明」,是由本世紀初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MU大陸」而來。根據柴吉吾德的說法,在史前的太平洋區域,包括日本、沖繩及台灣等都還是整片相連的大陸,在這一塊比南美洲大陸還大的土地上,曾有過高度發展的「MU文明」。依據詹姆斯柴吉吾德的假設,「MU文明」與「消失的MU大陸」由於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動,一夜之間沈入了大海之中。由於,該文明距今一萬二千年前,因此除了口述之外,並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一般咸信,「MU文明」仍安靜地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出它的真面貌。
       
  事實上,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日本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於是吸引了不少攝影家及觀光客潛入海底遺跡觀察,因此也引起琉球當地學者的注意,並開始著手學術性的海底考古研究。

所謂的「MU文明」,是由本世紀初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MU大陸」而來。根據柴吉吾德的說法,在史前的太平洋區域,包括日本、沖繩及台灣等都還是整片相連的大陸,在這一塊比南美洲大陸還大的土地上,曾有過高度發展的「MU文明」。依據詹姆斯柴吉吾德的假設,「MU文明」與「消失的MU大陸」由於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動,一夜之間沈入了大海之中。由於,該文明距今一萬二千年前,因此除了口述之外,並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一般咸信,「MU文明」仍安靜地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出它的真面貌。
   
  事實上,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日本漁民發現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專家把它取名為「遺跡潛水觀光區」,於是吸引了不少攝影家及觀光客潛入海底遺跡觀察,因此也引起琉球當地學者的注意,並開始著手學術性的海底考古研究。

至於,神殿北面二個半圓形的「柱穴」,有考古學家指出該低窪洞穴可能是女巫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也有可能是讓即將獻給神的處女清浴的水池。在半圓洞穴東邊近處的靈石,其擺設的方位及方式與沖繩及日本本島的民間信仰類似。此外,神殿東方的拱形城門、巨石疊成的城門等,與於一萬年後才興起的琉球王國建築類似。
 
  除了神殿的種種發現外,位於與那國島東南海岸的「立神岩」,最近也有驚人的新發現。立神岩自古以來即是島上居民的祟拜對象。根據當地的傳說,古時有一位青年坐在立神岩上,突然海上風浪洶湧而來,當人與石都即將沒入海中時;該青年開始在岩上閉目虔誠祈禱,當他眼睛睜開時已被引到陸地安全的地方。

在城門附近發現的二塊重疊巨石,有人推測這二塊巨石是城門下方的基石;由二塊巨石整齊重疊在一起,及其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口雕孔等看來,該巨石顯然是經過人力加工而成為城堡的一部分。
     
  由於這項傳說,立神岩因此成為島上的守護象徵,該神岩附近的海域因此也成為神靈出沒的「神聖海域」。 很奇妙的是,琉球大學海底調查隊於立神岩正下方,最近發現了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以及明顯有人工雕琢痕跡的石砌,甚至還有古代的象形文字群。這項新的發現,不但與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MU大陸」不謀而合,而且也顯示當地傳說所暗示的萬年前「地層下陷」的事實。 該新發現的人頭雕像,雖然經過長久的歲月,在海底攝影技術下,其五官及臉孔仍清晰可辨。
   
    此外,就在巨大人頭像的附近,海底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不可思議的象形文字。依據調查隊的整理及分析,那些象形文字群與古代與那國島流傳的象形文字很類似,只要解得出象形文字的意思,「消失的MU大陸及MU文明」可能就這樣出土了!

事實上,除了與那國島周邊之外,在沖繩及日本本島海域內都有類似「MU文明」的遺跡,而且由巨大的石砌遺跡看來,彼此之間可能是由同一個文明衍化而來。譬如,在與那國最西端的西崎海城,最近發現了以岩石堆砌的巨大金字塔,而這個重大發現不但衝擊日本的考古學界,甚至連日本歷史學者都相當震驚!在這個巨大金字塔的最上方,有類似城門、迴廊、瞭望塔等建築物。此外,城門的上方還有清晰可辨的紋樣,猶如圖繪也像是象形文字
 
  由於,「西崎金字塔」才剛被發現不久,因此有關的學術研究並沒有詳細被公布;但一般認為,該海底金字塔的發現可能是解開「消失的MU大陸及MU文明」的重要關鍵。有相關的報導指出,在西崎金字塔附近已發現了古代石器,以及刻在石器上的文字。西崎金字塔的造形很像奈良飛鳥地方的「益田岩船」,但也與遠在太平洋對岸的墨西哥馬亞文明的金字塔很像。
如果,有證據說明西崎金字塔與馬亞文明是同一個根源,那麼整個亞太的文明起源說就要全部改寫了。
2006-11-15 5:53 am
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認為“四大古文明”。但是,四大古文明形成的機制、所走的道路模式、特徵都不盡相同。相互間特徵異同的比較,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模式的特點與實質。
(一)埃及
  埃及文明起源以尼羅河為依託。尼羅河是一條狹長條帶狀的通道,其間沒有破碎的地理單元,為交通和行洪提供暢通的孔道,人們在這條狹長的流域範圍內依賴尼羅河定期氾濫而生存。尼羅河定期氾濫為埃及定居農業造就了高投入和高回報的生境,促使埃及社會的複雜化,表現為在西元前5000年,埃及出現的城鎮政體,各自控制著氾濫平原的某一條帶[1]。這種多元的地方中心並沒有力的地理屏障,為建立統一的政體在地理環境上鋪平道路。同時,狹小的生存空間,促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統治者極力通過統一活動擴大自己的支撐區,導致統一集權機制的形成,終於在西元前3100-3000年,由上埃及國王孟尼斯實現統

(二)兩河流域
  西亞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有兩條大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下游沖積平原受乾旱少雨環境控制,充沛的兩河水為灌溉農業提供了唯一的生機。但實際上由於底格裏斯河平時水位過低,汛期水位由過高,流速快,實難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在幼發拉底流域。灌溉是當地的經濟生活的命脈。
  前5000年前後,烏貝德人疏浚幼發拉底河擺動故道成為運河,建立灌溉網路,客觀上要求超出單個聚落等級之上的社會組織出現,社會複雜化,表現為聚落形態的複雜化——社會人口、聚落向中心聚落凝聚合併。當西元前4000紀中葉,這一凝聚過程完成時,伴隨著周圍聚落的消失,城市出現。這種城市包容著一個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專業分工的市民居住在城牆內,發展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城邦,與我們所說的“早期國家”有著重大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三)印度河流域
  西元前2600-1900年,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出現了“城市文明”,覆蓋25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城市規劃正規嚴謹,是經濟和政治中心,出現統一的文字、神話、象徵符號等,但缺乏戰爭征服的跡象,似乎是貿易和政治聯盟。城牆有可能有防洪功能。Jonathan Mark Kenoyer等認為這些城市可能是城邦,既不是酋邦,也不是受國王或任何集權把頭的控制。商人、地主和宗教領袖等精英構成聚落的領導層[4]。宗教服務於維繫城市的各種社群。
  西元前1900年以降後600年間,由於河流的改道,貿易路線的廢棄,原先的貿易-政治聯盟的文明被輕而易舉地侵蝕而衰落,文明中心向今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這時印度-雅利安人從禮教、語言和文化方面全面取代原生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的全貌遠沒有弄清,就目前的資料看,也可能是一種“續生型”模式[5]。

(四)中國文明的特色
  中國文明起源是以黃河、長江、遼河三大流域為單獨發展基礎,在多樣性的生態環境裏造就了不同文化選擇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各中心社會複雜化的具體機制不盡相同,北方半乾旱半濕潤地區,灌溉水利工程大約是社會複雜化的機制,處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帶的長江流域則以洪水控制體系為社會分層的機制。不論南北地區,由於社會內部分層由來已久,加上中國文明起源主要集中在東部二級臺階以下的平原地區,實際無大的地理阻隔和大的破碎地理單元,政體傾向于至少在文化區內的集權化。所以,中國文明過程更趨向於從酋邦社會向成熟的早期國家過渡,不大有機會進入到兩河流域式的“原始民主制”城邦。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面向太平洋,背倚歐亞大陸,幅員遼闊,發展空間絕對比尼羅河和兩河流域要寬廣的多。因而中國的文明模式更容易傾向於中心輻射型,而不是埃及和兩河香腸式的模式。
  中國歷來以農業為經濟基礎命脈,貿易在古代一直未能佔領社會經濟主體的地位。因此中國文明進程中,“城市革命”可能不是最首要的。因此中國缺乏形成古印度“城市文明”的土壤。
  隨著龍山時代堯、舜、禹酋邦在黃河從黃土高原向華北大平原跌落的出口上穩穩地站住腳跟後,黃河在此無法隨意擺動又給黃河中游帶來可預測的豐富的水利。這個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選擇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穩步前進。而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下游良渚文化和早先的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因選擇了非可持續發展道路而先後崩潰或原地踏步,最終促成以黃河中游一枝獨秀的局面形成。中國文明一體化進程正式啟動,中國文明蛛網式核心輻射型模式誕生。
  中原文明核心形成後,採納大河文化心態,彙聚千流,吸納百川,使中原文化具有水一樣優良的融合性、滲透性。開禹貢九道,將原各文明起源中心的優秀精華吸納于中原,集四方成就之大成,方使中國文明生生不熄。禹貢九州的分劃、五服、九牧、十八岳的官僚體制充分顯示出中原文明核心輻輳八方的外交型行政管理手段,同埃及內向型官僚體制迥然不同。


世界史最新問題 » 更多
有什麼消失了的古文明? 介紹卑斯麥... 前世偉總幹事是who???? 特洛伊戰爭 穆罕默德的生平!!!
世界史最新知識 » 更多
阿富汗歷史 胡志明係咩野人? 我想要一些有關美美國歷史資料 日本戰國時的歷史 麻煩大家.幫我找找關於第...
其他歷史分類 瀏覽: 所有分類 休閒生活 商業經濟 娛樂 手機及影音 政府政治 教育學術 社會文化 科學醫療 藝術人文 遊戲 電腦網絡 體育運動

香港史(905) 中國史(5608) 世界史(2147) 其他(4212)
2006-11-15 5:49 am
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認為“四大古文明”。但是,四大古文明形成的機制、所走的道路模式、特徵都不盡相同。相互間特徵異同的比較,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模式的特點與實質。
(一)埃及
  埃及文明起源以尼羅河為依託。尼羅河是一條狹長條帶狀的通道,其間沒有破碎的地理單元,為交通和行洪提供暢通的孔道,人們在這條狹長的流域範圍內依賴尼羅河定期氾濫而生存。尼羅河定期氾濫為埃及定居農業造就了高投入和高回報的生境,促使埃及社會的複雜化,表現為在西元前5000年,埃及出現的城鎮政體,各自控制著氾濫平原的某一條帶[1]。這種多元的地方中心並沒有力的地理屏障,為建立統一的政體在地理環境上鋪平道路。同時,狹小的生存空間,促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統治者極力通過統一活動擴大自己的支撐區,導致統一集權機制的形成,終於在西元前3100-3000年,由上埃及國王孟尼斯實現統

(二)兩河流域
  西亞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有兩條大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下游沖積平原受乾旱少雨環境控制,充沛的兩河水為灌溉農業提供了唯一的生機。但實際上由於底格裏斯河平時水位過低,汛期水位由過高,流速快,實難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在幼發拉底流域。灌溉是當地的經濟生活的命脈。
  前5000年前後,烏貝德人疏浚幼發拉底河擺動故道成為運河,建立灌溉網路,客觀上要求超出單個聚落等級之上的社會組織出現,社會複雜化,表現為聚落形態的複雜化——社會人口、聚落向中心聚落凝聚合併。當西元前4000紀中葉,這一凝聚過程完成時,伴隨著周圍聚落的消失,城市出現。這種城市包容著一個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專業分工的市民居住在城牆內,發展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城邦,與我們所說的“早期國家”有著重大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三)印度河流域
  西元前2600-1900年,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出現了“城市文明”,覆蓋25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城市規劃正規嚴謹,是經濟和政治中心,出現統一的文字、神話、象徵符號等,但缺乏戰爭征服的跡象,似乎是貿易和政治聯盟。城牆有可能有防洪功能。Jonathan Mark Kenoyer等認為這些城市可能是城邦,既不是酋邦,也不是受國王或任何集權把頭的控制。商人、地主和宗教領袖等精英構成聚落的領導層[4]。宗教服務於維繫城市的各種社群。
  西元前1900年以降後600年間,由於河流的改道,貿易路線的廢棄,原先的貿易-政治聯盟的文明被輕而易舉地侵蝕而衰落,文明中心向今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這時印度-雅利安人從禮教、語言和文化方面全面取代原生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的全貌遠沒有弄清,就目前的資料看,也可能是一種“續生型”模式[5]。

(四)中國文明的特色
  中國文明起源是以黃河、長江、遼河三大流域為單獨發展基礎,在多樣性的生態環境裏造就了不同文化選擇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各中心社會複雜化的具體機制不盡相同,北方半乾旱半濕潤地區,灌溉水利工程大約是社會複雜化的機制,處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帶的長江流域則以洪水控制體系為社會分層的機制。不論南北地區,由於社會內部分層由來已久,加上中國文明起源主要集中在東部二級臺階以下的平原地區,實際無大的地理阻隔和大的破碎地理單元,政體傾向于至少在文化區內的集權化。所以,中國文明過程更趨向於從酋邦社會向成熟的早期國家過渡,不大有機會進入到兩河流域式的“原始民主制”城邦。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面向太平洋,背倚歐亞大陸,幅員遼闊,發展空間絕對比尼羅河和兩河流域要寬廣的多。因而中國的文明模式更容易傾向於中心輻射型,而不是埃及和兩河香腸式的模式。
  中國歷來以農業為經濟基礎命脈,貿易在古代一直未能佔領社會經濟主體的地位。因此中國文明進程中,“城市革命”可能不是最首要的。因此中國缺乏形成古印度“城市文明”的土壤。
  隨著龍山時代堯、舜、禹酋邦在黃河從黃土高原向華北大平原跌落的出口上穩穩地站住腳跟後,黃河在此無法隨意擺動又給黃河中游帶來可預測的豐富的水利。這個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選擇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穩步前進。而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下游良渚文化和早先的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因選擇了非可持續發展道路而先後崩潰或原地踏步,最終促成以黃河中游一枝獨秀的局面形成。中國文明一體化進程正式啟動,中國文明蛛網式核心輻射型模式誕生。
  中原文明核心形成後,採納大河文化心態,彙聚千流,吸納百川,使中原文化具有水一樣優良的融合性、滲透性。開禹貢九道,將原各文明起源中心的優秀精華吸納于中原,集四方成就之大成,方使中國文明生生不熄。禹貢九州的分劃、五服、九牧、十八岳的官僚體制充分顯示出中原文明核心輻輳八方的外交型行政管理手段,同埃及內向型官僚體制迥然不同。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49: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4000051KK045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