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名人諸葛亮(簡短)5分?

2006-11-15 3:52 am
請介紹名人諸葛亮(簡短)5分?

回答 (4)

2006-11-15 4:03 am
✔ 最佳答案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長在政局動蕩、軍閥混戰的東漢末年,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父撫養成人。十餘歲時,隨叔父南遷豫章,不久前往襄陽。叔父病逝後,隱居襄陽附近的隆中,躬耕壟畝,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策略,幫助劉備取得荊、益,與魏、吳三分天下。 劉備稱帝於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以諸葛亮爲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修整法度,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以興復漢室爲己任。第五次北伐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諸葛亮忠貞不渝、爲政清廉、公正不阿、鞠躬盡瘁,其道德風範和光輝業績一直爲後人所景仰和傳頌。

2006-11-14 20:04:57 補充:
三顧茅廬劉備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縣)時,曾訪問世事于“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對他說:“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即諸葛亮和龐統。後來諸葛亮的好友徐庶見到劉備時,又當面稱諸葛亮爲“臥龍”,問劉備是否願意見他,劉備說:“請你把他帶來吧。”

2006-11-14 20:06:06 補充:
隆中對策劉備在隆中茅廬見到諸葛亮後,說他有興復漢室的志向,但智術短淺,問諸葛亮有何良策,諸葛亮於是作了回答,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隆中對》分析了天下形勢,認爲中原的曹操勢力強大,江東的孫權政權穩固,都不是進取的方向。荊州爲用武之國,益州地勢險要,其統治者懦弱無能,可以作爲進取之 資。如果能跨有荊、益,結好孫權,在天下有變時兩路出兵,最終便可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隆中對》精練生動,剖析入微,以後政治形勢的發展大致如其所料。

2006-11-14 20:08:35 補充:
聯吳抗曹曹操大體統一北方後,準備一舉統一全國,於建安十三年(208)南擊荊州牧劉表。劉表恰於此時病死,其子劉琮以襄陽投降,曹操進至江陵,劉備則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城縣)。諸葛亮見形勢危急,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這時孫權正駐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觀望成敗。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勸他下定決心抵抗曹操。 又分析形勢說,曹操雖然人數衆多,但遠來疲弊、不習水戰、人心不服。如果孫、劉並力,定能攻破曹操,形成鼎足之勢。孫權聽後大喜,即派兵與劉備會合,在赤壁大敗 曹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

2006-11-14 20:10:01 補充:
夷陵之戰蜀漢章武元年(221),劉備忿恨孫權襲殺關羽,率領大軍東下伐吳。二年(222),劉備率軍緣山截嶺深入吳境,於夷道猇亭(今湖北宜都縣北)紮下大營。由於山勢陡峭,蜀軍處處結營,從巫縣至夷陵,蜀軍樹柵連營七百餘里,吳將陸遜採用火攻戰術,破蜀軍四十餘營,劉備敗歸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夷陵之戰使三國鼎立的局面確定下來,蜀漢勢力再也沒有越出三峽。

2006-11-18 12:51:40 補充:
希望幫到你
諸葛亮, 字孔明,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2006-11-15 6:24 pm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長在政局動蕩、軍閥混戰的東漢末年,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父撫養成人。十餘歲時,隨叔父南遷豫章,不久前往襄陽。叔父病逝後,隱居襄陽附近的隆中,躬耕壟畝,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策略,幫助劉備取得荊、益,與魏、吳三分天下。 劉備稱帝於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以諸葛亮爲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修整法度,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以興復漢室爲己任。第五次北伐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諸葛亮忠貞不渝、爲政清廉、公正不阿、鞠躬盡瘁,其道德風範和光輝業績一直爲後人所景仰和傳頌。
2006-11-15 4:18 am
姓名:諸葛亮 字:孔明

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祖籍:徐州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縣)

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郡丞)

母:章氏

叔父:諸葛玄

兄:諸葛謹

弟:諸葛均

<另外,上有兩位姊姊。>

妻妾:黃氏 (據聞有一妾,真實性不知。

子女:諸葛瞻、諸葛懷、諸葛果(女兒)

孫:諸葛尚、諸葛京...

友人:龐德公、司馬徽、崔州平、徐庶、石廣元、孟公威....

主公:劉備、劉禪

歿於: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二十三日,享年54歲。

歿地: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縣)

名作:出師表


收錄日期: 2021-04-25 17:03: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4000051KK035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