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肯德基
中國大陸地區的肯德基所提供的雞塊調料中,被驗出添加了蘇丹紅──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添加劑,肯德基公司承認事件。還有一個美國組織指控肯德雞提供的炸薯條可能致癌。
麥當勞
被指責對公眾健康產生影響,例如:高熱量導致肥胖,以及缺乏足夠均衡的營養,很多人抨擊其為「垃圾食品」。以本國的飲食文化為榮的法國很多人不喜歡麥當勞,把麥當勞歸為美國生活方式入侵的代表。
對麥當勞的批評
麥當勞是世界最大的快餐食物連鎖店,亦是最被批評得最多的公司之一。對麥當勞的批評和指控,包括有:
以低廉工資壓榨勞工:在香港,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曾與其他關注勞工權益的壓力團體在街頭示威,指麥當勞的時薪為全港最低(港幣15圓/US$1.9,部份分店時薪更低至港幣9圓,但在2006年4月,平均時薪已增加至HK$18),並借為傷殘老弱提供工作機會為名而把他們當作「奴隸」般使喚,應改名為「麥當奴」(香港有街道稱為「麥當奴道」)。在台灣也曾被勞工運動團體批評剝削工讀生(台灣現時計時員工時薪約新臺幣72~110元,約合2.25~3.5美元,比台灣政府規定最低工資為為高,且享有與月薪員工相同的勞工保險與健康保險及退休金),在中國大陸的麥當勞,更被香港傳媒報道時薪低至不足人民幣1.5元。。
出售不健康食品:麥當勞快餐的不少食物都含有高脂肪或高熱量,亦沒有為素食者作考量。2005年美國有一個組織指控麥當勞提供的炸薯條可能致癌,其因製作過程涉及一種致癌物(丙烯醘胺)﹝詳看雅虎中國專題﹞。另一個調查指這些快餐除了缺乏一般人所需的營養、及導致食用者痴肥以外,肉類內的荷爾蒙還可能令男性長出女性的乳房。
製造包裝廢料:以香港麥當勞為例,該餐廳於90年代初對於生產較昂貴的包類產品(如魚柳包與巨無霸)的包裝是以發泡膠盒盛載的,雖然往後已盡可能改用可回收的紙作包裝,以及採用較薄的包裝材料,但在世界其他地區,這問題從來沒有得到當地的管理層與政府重視。
在英國,Helen Steel及Dave Morris兩人發出對麥當勞的批評,結果被麥當勞控以誹謗。官司進行兩年半,最後雖然麥當勞獲得勝訴,但官司亦損害麥當勞的形象,而審理案件的法官也承認兩名被告人批評麥當勞的言論中,部份內容是真實的。
亦有人批評麥當勞保護其形象及版權的手法。在蘇格蘭,一間由家族經營過一百年的小餐廳,被控侵犯了麥當勞的商標。另一單案件下,麥當勞入稟禁止麥當勞叔叔(Ronald McDonald) 的原創者以麥當勞叔叔的形象作出任何表演。
又有一起案件,麥當勞指英國華人開設名為「麥克中國」(McChina)的中國餐館,是侵犯他們的商標,這宗案件最後判麥當勞敗訴,法官指責麥當勞企圖霸佔全部以「Mc」作開頭標語的使用權。
2003年,摩根·史柏路克拍攝了一部關於麥當勞的紀錄片。片名「Super Size Me」(直譯:給我最大號;臺灣譯為「麥胖報告」,香港譯為「不瘦降之謎」)。史柏路克在片內暗示麥當勞的食品是導致美國民眾超重的禍首之一。麥當勞後來更改餐單,取消特大號食品,以較健康的食物代替。更換餐單剛好是發生在此片於影展發表之後,在戲院正式上映之前。
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1995年10月,有顧客投訴維他奶飲品有類似火水的味道,維他奶回收市面上同類產品。
1995年12月至1996年2月期間,有3位顧客在飲用仍在有效期內的麥精維他奶時,發現有酸味,在傳媒報導事件後,維他奶的深圳廠房停產及回收全部8百萬包紙包豆奶產品。但其後仍然有2位顧客發現維他奶產品有酸味,結果維他奶需把香港屯門廠房亦全面停產,並回收所有包括豆奶及其他飲品。以1996年1月16日計算,回收的產品達到1千3百萬包。
事件發生後,香港衛生署對維他奶進行多次抽樣檢驗,在51個樣本中,細菌含量及各樣成份皆沒有超越標準,但為了維持消費者的信心,維他奶決定聘請瑞典籍專家到香港廠房作詳細調查。調查發現問題源自包裝機,為確保產品質素,維他奶需把整條生產線拆除及重新組合。其後事件獲得解決,維他奶產品未再發現有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