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是真有其人的 :
包拯(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名文正,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肥東);為中國北宋著名清廉官員。
包拯為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申科進士甲科,初任建昌知縣,官至開封府尹及龍圖閣大學士。因為他進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後,其衣著 飲食和器具依然「如衣布時」,是古代中國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間諺語有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後世包括朱熹、歐陽修、劉敞、司馬光對包拯皆有正面評 價。
包公廟宇
在中國合肥市現存新修葺之包公祠,現存之包公墓於1987年10月1日重修對外開放(見圖);並成立合肥市包公研究會。而中國各地均有大小之包公廟,如台灣南投縣埔里的青天堂、大寮村高雄縣開封宮、香港灣仔堅尼地道的包公廟、澳門鏡湖醫院附近的包公廟、湖南省郴州市宜章栗源鎮的包公廟等等。
合肥市包公祠入口
傳說形象
包拯以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著稱,故民間稱其包青天及包公,就任開封府尹期間,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與有「御貓」之譽的御前四品帶 刀護衛展昭協助,令正義得以順利伸張。 而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日審陽間,夜審陰間;並流傳多個審案故事傳頌後世,著名的有《鍘美案》及《狸貓換太子》等。另古代小說《七俠五義》亦以其為主人 公。因其大公無私,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懾佞臣,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亦有「包黑子」稱號,坊間傳說中包拯死後成了神明「馬國公」,故現在稱的 「馬國公」就是包公本人。
包氏家族與遺跡
據墓誌銘載:包拯先有三妻張氏、董氏(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後兩年染病身亡),並後與隨嫁之待婢孫氏納為妾室並生下一子包綖(1058年,包綖由包繶之妻崔氏 取名包授),妻被包拯遺送回家,因為包綖,家族得以繁衍;包公另還有兩位女兒。另董氏於1068年病逝於合肥,與包拯合葬;崔氏則於1094年去世,享年 62歲。
他於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病歿於開封,謚「孝肅」,妻子董氏把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 並由宋樞密副使吳奎立下墓誌銘(現存安徽省博物館),墓地曾於1199年由淮西路官員重修,但於文革時期1973年3月因當時革命委員會徵地被強行「遷 墳」破壞,而另一相關古跡「包公井」原址亦搶救未果,於1986年成為在合肥四中的一幢五層樓宿舍。
相關史實作品
《包公傳》程如峰 著,黃山書社1994年初版,ISBN 7-80535-562-2
《包拯集校注》,包拯 著,程如峰補遺,楊國宜校正,黃山書社1999年6月初版
《包公遺骨記》,陳桂棣、吳春桃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ISBN 7-02-005194-4
改篇電視劇
1974年起,台灣中華電視台將包青天審案故事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包青天》,由儀銘主演,總共跨年播出350集,創下臺灣電視連續劇播映集數最高紀錄。由 蔣光超主唱的主題曲亦隨之成為在台灣家喻戶曉的名曲。1993年華視再度推出新版《包青天》,由金超群擔綱主演,原計劃製播15集,但播出後收視成績出乎 意料之佳,製作單位乃不斷延長故事,結果總共跨年製播236集方告下檔。
本劇海外播映成績亦極亮眼,例如香港兩個免費電視台(無線電視與亞洲電視)均購入此劇,作為同時段收視爭奪之武器。其後,前述兩電視台又分別以包青天為題 材,各自拍攝電視劇(無線電視由狄龍飾演包青天,亞洲電視則邀請台灣華視《包青天》原演員班底赴港拍攝),往後相繼出現以包青天為背景的電視劇,如《七俠 五義》(台灣)、《碧血青天楊家將》與《五鼠鬥御貓》(2005年,香港)等。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 org/w/index.php?titl e=%E5%8C%85%E6%8B%AF &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