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玉器的鑒定
關於市場上玻璃仿製品的辨識,可以從三處觀察:
一、由於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鬆,缺乏玉的緻密性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就是玻璃。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等等。但它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比較難識的品種以高分子材料製作的假玉為主,其顏色可以任意調配,放大鏡也難找氣泡。據說紅外光譜儀上能立顯原形,但目驗除了一般不實用的破壞性檢驗、敲碎找石質斷面、火燒看其反應等辦法外,關鍵要看器表有無天然石紋。人為加工的畢竟不自然,高倍放大鏡下更會暴露無遺。
一般用珠寶鑑定儀器用可隨身攜帶筆燈及鑑定用10倍放大鏡,價格大約在一千元至二仟元之間就很好用了。而鑑定儀器可在一般鑑定寶石協會購得也可上網查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PS:一般人大多無經驗怎麼可能靠經驗來分辨玉的真假!而儀器可適時輔助人類的眼睛的不足、看清楚玉石特有的生長紋路、及寶石的內含物,借此分辨真假!
東方人與玉石的淵源深厚,歷經幾千年,玉石之美及內涵被發揚光大而深受重視。
◇翡翠B貨製作緣由◇ 東方人與玉石的淵源深厚,玉石最早是被用來代表統治者的威信及作為分辨階級的信物。歷經幾千年,玉石之美及內涵被發揚光大而深受重視。 至清末慈禧太后特別喜愛翡翠,於是朝野權貴爭相的趨意逢迎,蒐羅翡翠的盛況空前,因此將翡翠抄熱流傳至今,百餘年來成為東方人至愛的寶石。 喜愛翡翠的人士有增無減,翡翠礦脈的產量日亦遞減,使得翡翠的身價扶搖直上、高居不下,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於是找出質地較差的翡翠經加工處理,即為市場上所充斥的〝B貨〞、〝C貨〞及〝B+C貨〞。大多數的〝B貨原料〞是採用質地較差的83料。 翡翠〝B貨〞處理是將含有氧化鐵的雜質玉石以鹽酸等強酸溶去除棕色的物質,以襯托出翠綠色的部分。 玉石浸泡在強酸中,依玉石本身的裂紋及雜質的多寡來決定浸泡時間的長短,將含在玉石內的裂紋或其晶體間隙中的雜質去除乾淨。 經處理後的玉石會因組織結構被強酸所破壞,而變得透明且組織結構變得很鬆散更甚者易崩解的狀況,因此便需要進行下一個步驟〝灌膠〞工程。 灌膠工程係先將膠利用真空加壓的方式灌入處理好的玉石內以強化玉石、灌膠前先將玉石染成綠色再灌膠,而後將表面的殘膠擦乾淨,或將膠與染色劑混合後再進行灌入。 經灌膠處理的成品,即為市場上所稱的翡翠〝B貨〞及〝B+C貨〞。 ◇目視鑑定人工處理翡翠◇ 一、 目測辨識〝B貨〞差別在哪裡呢?
1)翡翠被處理的過程中,許多礦物被侵蝕,表面形成許多孔隙或剝落及龜裂紋,顏色極不自然,光澤較差。
2)用10倍放大鏡觀察組織結構,因強酸侵蝕變得鬆散。 二、翡翠的人工處理鑑定區分
1)焗色:褐黃色加熱→紅色。 目測特性:質乾,紅色,無層次感,較不透明。
2)染色:無色或淡色硬玉加染料染成綠色或紫色。 目測特性:染料成網狀結構且集中於裂紋處。 染有機綠色料:濾色鏡-呈紅反應。
3)包皮覆色:綠色膠膜包裹,無色透明硬玉或石英。 目測特性:表面光滑無砂孔。 折光儀:折光率可能與硬玉不同。 熱針刺探:會溶解膠膜。
4)浸油:浸椰子油〈泰旦〉、嬰兒油掩飾裂紋。 目測特性:放大鏡、顯微鏡、反射光觀察。 螢光反應器:藍色。
5)輻射照射改色:用能量高,波長短的射線照射寶石,使其改變顏色。
6)組合玉石:外部為白色半透明硬玉,內部置綠色漿液、 目測特性:放大鏡觀察可見接合處。
7)人造合成硬玉:1984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發成功, 品質差,成本高。
初玩玉的人由於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倣玉製品的辨識,恐怕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製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範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冒溢出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範線。用手摸、用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鑒定玉的真假,可觀察:
由於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鬆,缺乏玉的緻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