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成因(急)

2006-11-14 5:47 am
地震的成因
要最少3圖

回答 (3)

2006-11-14 6:05 am
✔ 最佳答案
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即單位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發生震動。

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 focus。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

地震而產生的波動叫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移動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可分為縱波(初波/P波)和橫波(次波/S波)兩種。縱波傳播時,岩石物質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而且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傳播時,岩石物質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而且傳播速度較慢。所以,當地震發生時,人們的感覺是先顛後晃。祇能沿地面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面波(L波),是縱波或橫波到達地面後,在一定條件下激發起來的次生波,速度比橫波還慢。一般當橫波或面波到達時,振動最為猛烈,破壞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五百萬次地震,平均起來,真是震個不停。幸而,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祇佔1%左右,能造成傷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極少數,而災難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據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我不能提供圖片你,可以在這綱址:

1.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hazard/quake.htm
2.http://www.geocities.com/earthquakenet/source.htm
2006-11-16 6:22 am
地震(又稱地動)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動。自然現象和人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

地震的種類
地震一般可分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類。由人類活動,如開山、開礦、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統稱為天然地震。


按成因分
構造地震
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岩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稱為構造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在地殼上。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使岩層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構造地震,地震學家通常用彈性回跳理論來描述這個現象。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

陷落地震
由於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於地下採礦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層崩塌陷落而引發的地震,稱為陷落地裂。這類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3%左右,震級也都比較小。

誘發地震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隕石墜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改變了地面的應力狀態,且庫水滲透到已有的斷層中,起到潤滑和腐蝕作用,促使斷層產生新的滑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庫蓄水後都會發生水庫地震,只有當庫區存在活動斷裂、岩性剛硬等條件,才有誘發的可能性。

地震依照深度的不同,又可分為: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間;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
一般來說, 震源越淺地震的破壞性也越大。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常見名詞
地震波:分為體波和表面波兩種。體波包含縱波(P波)和橫波(S波)兩種。橫波傳播速度2.0-5千米/秒,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縱波傳播速度3.5-10千米/秒,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表面波只在地表傳遞,能造成嚴重傷害,速度最慢。地震時,縱波先到達地表,所以人先感覺到地面上下振動。但由於縱波衰減比橫波快,所以離震央較遠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動。具體參見:地震波
震源:地震發生的位置。
投影。震央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動最強烈,受地震破壞程度最大的地方。震央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央區,也稱極震區。(用語習慣: 港台稱震央,大陸稱震中.)
震源深度:震央到震源的深度。
震央距:觀測點到震央的距離。
震源距:觀測點到震源的距離

有關圖片: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hazard/quake-structure-s.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b/Quake_epicenters_1963-98.png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hazard/mexico1985-s-ak.jpg
參考: wikipedia
2006-11-14 6:09 am
發生地震的原因不外乎下列數種:(1)斷層錯動(90%),(2)火山活動(7%),(3)岩溶塌陷,(4)隕石撞擊, (5)地函物質相變化,(6)地下核爆及其它人為因素等。
  按目前的瞭解,斷層錯動是發生地震最主要的原因;其發生次數最為頻繁,造成災害的機會也最大。火山活動引致的地震一般規模較小,影響 範圍有限。岩溶塌陷一般限於卡斯特地形發育的石灰岩區,其引致的地震規模亦小。大的隕石撞擊 可能會引起很大的地震,地球上雖留有隕石撞擊的痕跡,例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梅提歐隕石坑( 直徑約一公里),但自有近代地震儀的百年以來,尚未有這一類地震的記錄。發生在地下數百公里 深處的地震目前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地函物質因結晶構造突然轉變發生體積變化而產生地震。地下 核爆產生的能量甚大(相當於一個中高規模的地震),故亦為地震的來源;那些已公布的核爆為地 震學者研究地球結構及震波傳播的最佳資料。此外,在建造大型水庫或在深井內灌水,施加外力或 潤滑斷層面,都有誘發地震的記載。
  按目前的瞭解,斷層錯動是發生地震最主要的原因;其發生次數最為頻繁,造成災害的機會也 最大。尤其是發生在陸地上的斷層錯動,更是造成災害性地震(disastrousearthquake)最主要的原 因。

另外一個網有圖解:http://www.geocities.com/earthquakenet/source.htm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4: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3000051KK046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