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幾耐歷史???!!!

2006-11-14 5:03 am
如題*
THZ,....

回答 (6)

2006-11-14 5:15 am
香港 (收聽:普通話發音 , 粵語發音) ,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澳門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轄兩個特別行政區。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235個小島組成。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是廣東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香港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起,除了數次分裂時期外,皆為中原皇朝領土,直至1842年至1898年間因戰敗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殖民統治,整體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根據中英兩國所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執行「一國兩制」政策;主權移交後50年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施,香港將享受到除外交和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
明代的香港地區在商貿上已漸漸蓬勃起來,人口亦有所增長,更成為海防要地。當時,明代在這裡設防,主要是為了防禦南中國海一帶的海盜、日本來的「倭寇」、葡萄牙和荷蘭的侵略者。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海備倭官軍。其中的中路「自東莞縣南頭城,出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諸海澳」。佛堂門在香港地區,該地區顯然屬於中路的防禦範圍。萬曆年間的《廣東沿海圖》中已標有香港以及赤柱、黃泥涌、尖沙咀等地名。此外﹐香港在明朝時盛產及出口香木。這種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當年在廣東與江浙等地備受歡迎。據說,「香港」的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香木的盛產和出口。

香港在中西外交關係史上也佔一席位。佛朗機(今葡萄牙)將領安德拉德(Fernao Pires de Andrade)在1516年率船隊前往中國,並於翌年8月15日(明武宗正德12年7月28日)抵珠江口與明朝廣東地方官員接洽,是為葡萄牙和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觸。 當時,佛朗機控制香港地區的屯門和后海灣達七年,並於當地立石柱,刻該國國徽於其上,以示佔領,更曾發生一役屯門海戰。

[編輯]
清初時期
主條目:香港清朝初期歷史

[編輯]
英國殖民地
主條目:香港殖民地史


殖民地早期的香港中環東印度公司在康熙38年(1699年)成功地成立往返中英兩國的海運企業,然後有很多英國商人來到中國。東印度公司在康熙50年(1711年)在廣州成立了一個貿易站。因英國需在中國大量採購茶葉,而中國不需向英國購貨,故導致英國嚴重貿易逆差,幾近出現白銀荒。後來英國人向中國傾銷鴉片,平衡兩國貿易,但此舉使中國出現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致通貨膨脹;民眾也因吸食鴉片而損害健康。

[編輯]
第一次鴉片戰爭、割讓香港島
主條目: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

兩國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年至1841年)。清朝被英國打敗,英國海軍的查理·義律與清朝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義律根據協議,於1841年1月20日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 (Possession Point) 一帶,並佔領香港島。但清政府認為琦善無權割地而不承認穿鼻草約,並將琦善革職。而當英國政府收到穿鼻草約的消息後,亦對條約中無提及開放通商而大為不滿,於是改派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到中國。之後戰事擴大,英軍先後攻佔廈門、寧波、上海、鎮江,抵達南京下關。清政府被迫命耆英於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自此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要取得與中國貿易的自由。在香港建立基地以後,即宣佈香港為自由港。英國的商人,包括鴉片商販,逐漸將香港建立成與東方自由貿易的樞紐。美國的鴉片商販及銀行家亦有到香港參與跟中國的貿易。

1851年太平天國起,不少華南商人遷往香港逃避戰亂。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81年的16萬多人。

[編輯]
第二次鴉片戰爭、割讓九龍半島
主條目: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北京條約

1856年至1858年,清朝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在1860年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上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再割讓給英國。當時的清廷已經是日薄西山,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1890年代,南中國發生鼠疫。1894年春,在廣州傳出超過十萬人死亡的消息。同年五月,太平山中國人集中聚居的地區亦爆發了病症,每天的死亡人數最多達一百人。結果當年之內共有2,552人死於瘟疫,為數約十萬名的華人離開香港,貿易額亦一度大幅下降。之後三十年之內,鼠疫仍偶爾在香港出現,1898年至1900年期間,便再有1,290死於鼠疫。

[編輯]
租借新界
1897年中國山東發生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德國乘機佔據山東的青島,俄國亦進駐旅順和大連。英國則佔領山東的威海以平衡列強勢力。同時法國亦借機進駐廣東的廣州灣(今湛江)。為了平衡法國在南中國的勢力,英國政府以香港的防衛需要加強為由,向清政府從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龍界限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這些地方後來成為現在的新九龍、新界,以及鄰近的兩百三十六個離島。租借為期九十九年,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12時屆滿。

[編輯]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主條目:香港開埠初期歷史和香港20世紀初歷史


1915年香港地圖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香港發展成為英國與南中國貿易的轉口港。

1912年,總督盧吉 (Lugard) 為抗衡德國在上海辦同濟大學,以「為中國而立」為名,向廣東士紳募集經費,成立香港大學,為香港培養技術人材。

1925年,上海發生示威學生被英籍巡捕開槍打死之五卅慘案,中國全國出現反英活動,在廣州國民政府支持下,香港及廣州同時出現針對英國人之省港大罷工。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1925年成立的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國民黨的北伐使政府無閒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當時港英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不少中國人到香港學習西洋知識,也有香港人捐錢資助北伐,有些更加入國民政府裡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香港作為不同革命黨派的後援基地。清朝末年,革命黨人多次香港為秘密基地。在國民政府時期,由於中國共產黨員多次遭國民黨圍剿,有些逃亡香港秘密集會、辦報支持共產黨運動。此後,國共兩黨也在香港暗自做情報工作。港英政府對此採取容忍態度,卻絕不容許這些人影響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故政治審查報章、電台節目,例如二戰前有些敏感的報紙內容會給明顯遮蓋。亦成立政治部(已於1997年解散)監視兩黨在港的一舉一動。

2006-11-13 21:15:38 補充:
http://hk.geocities.com/sixb03/hk.geocities.com/vincent1_2002hk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42900660kelvinwong.net/blibrary/hkhist.htm
2006-11-14 5:09 am
香港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時,香港屬於循州。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遂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至明沒落。

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臺。後來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軍追來,經淺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廣東新會崖門時,被元軍趕到,陸秀夫於是背負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

英治時期

早期統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九龍城寨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閒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裡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港督楊慕琦宣佈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抗戰勝利以後,米字旗同時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前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戰爭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龍地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1967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港語,即土製炸彈),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中英談判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英國資金的商業力量,如滙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遊說工作。

期間,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遊說工作失敗。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堅持必須收回香港,但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框架。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需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香港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2006-11-14 5:07 am
在東漢前已有香港, 不過以前入寶安範圍
2006-11-14 5:07 am
有大概幾千year歷史^^
2006-11-14 5:06 am
香港有2006歷史 ..
2006-11-14 5:05 am
發問:無法發問
回答:10次/每日
投票、評價:10次/每日
檢舉、寄信:10次/每日
無詳細答問知識分佈圖表
不可使用HTML編輯工具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56: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3000051KK042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