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

2006-11-14 4:48 am
二氧化碳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的資料
要最少3個
最好有埋個網
THX!!

回答 (3)

2006-11-14 4:51 am
✔ 最佳答案
何謂溫室效應

自地球形成以來,大氣的成分,無時不變,尤其是微量氣體,其量雖微,但對全球環境之影響佔有決定性角色。其中地球溫暖化的原理,就如同溫室(Greenhouse),大氣吸收來自地球表面所釋放之長波輻射,再反射回地面,藉著此種自然的溫室效應,維持地表之溫度。若大氣不存在,地球之溫度將較目前為低。近年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污染,正以空前未有之速度,改變大氣結構。其中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後所產生之CO2氣體,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後,吸收地表之長波輻射,造成之人為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

雖然,至目前為止,僅增加少許溫度(過去100年只增加0.3℃至0.6℃),海平面則持續上升(10至15公分)。工業革命後CO2濃度增加28%,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則於西元2100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目前增加l℃至3.5℃,海平面將上升15至95公分,此種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包括地球、海洋與人類的經濟、社會等)及全球氣候,將有深遠而不可知之影響。


溫室效應氣體

大氣如同一過濾器可控制地球、太陽及太空間能量交換。大氣中某些氣體可讓短波輻射以可見光形式照射地表,並且吸收自地表反射的長波輻射,這些可以保留能量的氣體,即所謂溫室效應氣體,包括:

1.二氧化碳(CO2)-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

2.氟氯碳化物(CFCs)-以CFC-l1、CFC-12及CFC-113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冷媒、清洗、噴霧及發泡等用途,同時此類化合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3.甲烷(CH4)─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及物質的不完全燃燒,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汽機車及掩埋場的排放。

4.氧化亞氮(N2O)─係由石化燃料的燃燒,微生物及化學肥料分解而排放出來。

5.臭氧(O3)─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氫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目前這些溫室氣體仍持續增加中,至l994年CO2每年平均增加0.4%,濃度約358PPM;CH4每年平均增加0.6%,濃度約1.7PPM;N2O每年平均增加0.25%,濃度約0.31PPM;CFC-11濃度約268PPT;CFC-12濃度約480PPT。由圖可以看出,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以CFC最強,每單位重量比CO2大上好幾千倍。而其中對全球溫升的貢獻百分比則以CO2為造成溫升之主要氣體,約佔55%。由圖可以看出過去40年來,各種溫室效應氣體造成氣溫上升的趨勢。

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最主要的兩個來源為化石燃料燃燒及森林砍伐。其中,化石燃料消費對二氧化碳排放佔較高比重,1992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碳當量計算)約為80億噸。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

若是溫室效應氣體濃度不斷增加,則將使地表溫度增加,進而導致氣候的變化,其影響包括:

1. 北半球冬季將縮短,並更冷更濕,而夏季則變長且更乾更熱,亞熱帶地區則將更乾,而熱帶地區則更濕。

2. 由於氣溫增高水汽蒸發加速。全球雨量每年將減少,各地區降水型態將會改變。

3. 改變植物、農作物之分佈及生長力,並加快生長速度,造成土壤貧瘠,作物生長終將受限制,且間接破壞生態環境,改變生態平衡。

4. 海洋變暖、海平面將於2100年上升 15-95公分,導致低窪地區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於海岸邊緣的人口將遭受威脅。

5. 改變地區資源分佈,導致糧食、水源、漁獲量等的供應不平衡,引發國際間之經濟、社會問題。



溫室效應的防制策略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分子,不僅是污染物製造(排放)者,亦是溫室效應氣體產生的貢獻者(人之呼吸作用)。每一地區每一國家皆產生不同程度之溫室效應氣體,主要取決於能源使用狀況。我國為配合全球削減溫室效應氣體的行動,可採行的策略及措施如下:

I. 調整能源及電源結構

1. 儘速修正台灣地區能源發展方案,穩定電源的成長,並將燃油、燃煤電廠轉為擴大使用天然氣,以改善區域空氣品質,並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2. 加強開發替代能源,例如地熱、水力、風能、核能、太陽能、天然氣之取得及使用。
3. 積極引用複循環機組發電,以提升發電效率。
4. 加強電力負載管理,減少尖峰用電需求。
5. 加強推動全國節約能源計畫。

II. 調整產業結構

1. 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加強產業升級。
2. 調整能源價格,以價差推動產業加強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3. 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4. 增強法規及經濟誘因,鼓勵產業界發展省能源、高效率設備及器具,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減少廢熱之排放。

III. 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達節約能源及減輕空氣污染。

IV. 擴大綠化,優先植(造)林,以增加吸收CO2。

V. 配合蒙特婁議定書之規定,按管制期程,削減CFCs及其衍生物,並減少其他溫室效應氣體,如:CH4等之排放。

VI. 加強有關全球溫升效應之研究 ,及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削減技術之開發
2006-11-14 4:53 am
沒有二氧化碳,植物便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引致植物不能製造澱粉.
2006-11-14 4:51 am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其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二氧化碳通常是由燃烧有机化合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等所产生,植物在有阳光的情况下吸取二氧化碳,在其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气,氧气可供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这种循环称为碳循环(carbon cycle)。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可以把来自太阳的热能锁起来,不让其流失,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热量更难流失,地球的平均气温也会随之上升,这种情况称为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的固体状态是干冰。


[编辑] 历史
在17世纪,法兰德斯化学家海尔蒙特发现在密封容器内燃烧木炭,剩下的气体的密度比原来的气体更高。

1750年代,苏格兰物理学家约瑟夫·布莱克又对二氧化碳有更进一步的研究:石炭石加热或加入酸后会产生一种他称为“固定空气”的气体。

别名 碳酸气
固体二氧化碳又称干冰
IUPAC中文命名 二氧化碳
CAS号 124-38-9
分子式 CO2
摩尔质量 44.0 g/mol
SMILES O=C=O
溶解度 0.145 g / 100ml H2O
pKa
pKa1
pKa2
pI





物理性质
熔点 216K (-57℃)
沸点 195K (-78℃)
三相点

临界点

偶极矩
熔化热(Δfus H) kJ/mol
汽化热(Δvap H) kJ/mol
[α]D20 °mL/g/dm ( )
气态
外观 无色气体
密度 1.98 kg/m3
Δf HmO kJ/mol
Δf GmO kJ/mol
SmO J/mol/K
Δc HmO kJ/mol
Cm J/mol/K
黏度 0.07 cP (-78 °C)
安全性
主要危险
闪点
相关化学物
一氧化碳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43: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3000051KK041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