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建築藝術的代表 (即係唐代名勝古蹟)20點

2006-11-14 3:28 am
唐代建築藝術的代表 (即係唐代名勝古蹟)有咩....快....
要詳細資料..

回答 (2)

2006-11-14 3:34 am
✔ 最佳答案
仿唐建築和唐代建築藝術 ,可參考香港的志蓮淨苑建築資料﹕

中國文化源遠留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有著許多巧奪天工、渾然天成的藝術建築。唐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不但豐富了人們的思想,亦改變了建築師們的創作理念,成就了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唐代的寺院應用了古中國傳統建築技術,亦不忘添加了不少宗教元素,將宗教、建築與藝術推至高峰。

位於九龍鑽石山的志蓮淨苑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唐木建築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延伸。不但仿照唐代宗教建築的特色,亦沿襲了古時木建築的技術,由中、港、日三地的古建築師攜手合作,遂成為了一座典雅莊嚴的建築物。對弘揚佛法以至中國文化,實在影響深遠。

志蓮淨苑採用了傳統的木建築,全寺純以木石建構而成,設計簡單、天然、純樸、沒有刻意雕工,充分反映了唐代的古建築特色,流露寧靜詳和的氣氛,予人「純淨」的感覺。佛教在唐代發展至盛,藝術、文學和其他文化均發展至頂峰,建築藝術亦然。志蓮淨苑集建築技術、宗教特色於一身,藝術氣質超然不群。在這繁囂的大都會,有著志蓮淨苑這詳和質樸的古建築,實為都市人消減了不少戾氣與煩憂。仿照唐代氣派莊嚴的建築,亦有助保留與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教世人知道中國那別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人們常以「牆倒屋不塌」來形容中國的木建築。其實支撐起屋頂的根本就不是牆壁,而是由柱網樑枋所組成的框架,牆壁更輕巧得可以又裝又拆,牆倒了自然「屋不塌」。
志蓮淨苑整個結構以抬樑式構架為主。屋瓦鋪設於椽上,椽架於檁上,檁承於樑上,樑架承受整個屋頂的重量再傳到木柱上,透過柱將力盡卸地上。由於用柱較少,結構開揚穩重。

寺院的建築特點﹕

榫卯嵌接技術
榫卯是木建築中一種超凡的嵌接技術。古代的木構建築可以經歷過多次地震而安然無恙,除了是木材的延伸力強之外,還因一個個榫卯在相互維繫著。志蓮淨院承襲了此法建造,整座佛寺的建築不用一釘一鐵 ,幽雅脫俗。
凸出來的稱為榫,凹入去的稱為卯孔,合併後便成為了榫卯。每當榫卯構件受到越大的壓力時,就會變得更牢固。
斗栱的組合一點也不複雜。斗上置栱,栱上置斗,而斗上又置栱,如是循環往復,千篇一律,卻又變化萬千。

斗拱支撐技術
斗栱置於屋身柱樑之上,屋檐之下,有重力過渡之用。斗栱承受了屋頂的重量,向下過渡到豎柱和橫枋上,或向左右兩邊伸展,減少樑上所受壓力。最後的一點重力會經由木柱,再散於地上。
而在斗栱上志蓮淨苑還應用了「批竹昂」的技術。「批竹昂」為一斜向的構件,與地平約成三十度交角,稱為昂;它的上端,稱為昂尾。由樑和樽的重量將其下壓,由斗栱承托從屋頂斜出的昂,從而成為支承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愩杆。中國現存「批竹昂」的建築不過十餘座,志蓮淨苑巧得其法,實乃發揚中華文化的重要階梯。

瓦頂和屋脊
淨苑各處的屋頂上均鋪有瓦片,從用料和技術上都一絲不苟。瓦片下鋪有樹皮以作固定,大雄殿上更鋪設了薄柿木片,防水效果更上一層樓。屋頂的弧度,在力學上可以將鋪設的瓦片扣搭得更緊貼。
寬闊的出檐既保護著木構的屋身,同時又避免地基受到雨水沖激而損毀。配合斗栱的運用,將重力向外分散,屋頂重量進一步卸除了。而瓦片中用了富佛教色彩的蓮花圖案,看起來清新悅目。
而屋頂兩塊坡面接縫所形成的,是整個屋頂最易滲漏之處。用磚瓦加固密封,就形成了屋脊。志蓮淨院所用的「歇山式」(又名九脊殿),是中國古時沿用的高級建築方式。
而寺中天王殿和大雄殿在屋頂上均設有「鴟尾」,與正脊的接縫為直線形。鴟尾是傳說中的無角龍,尾巴一翹,便要噴水,正好保護了易燃的木材,深具象徵性意義。

密檐萬佛塔
在中國云云的建築裡,塔的形象確是無與倫比。但不論其規模、形制如何,也畢竟是安葬佛骨或僧人之所。塔的建築,卻漸成了佛教的一大象徵。後來佛塔逐漸移離主殿,有的只為襯托的作用。明、清兩代更以建塔去改變風水,與前朝純以事佛已有所不同。
中國的古塔分為四大類:單層塔、多層塔、密檐塔以及窣堵坡。志蓮淨苑的萬佛塔屬密檐塔一類,外七內五。七層乃檐的數目,五層方是塔的層數。從結構與建築上的意義來說,這類塔的出檐一層緊接一層,中間幾乎沒有空隙,固稱「密檐塔」。淨苑中的萬佛塔顯然亦已偏離主殿,並不許外人踏入。但佛塔的藝術價值,卻是永垂不朽,無可置疑的。
2006-11-18 9:00 pm
唐代名勝古蹟??
現存好多建於唐代的建築都是後代翻新重建的,例如岳陽樓!
如果想了解唐代建築藝術,可參考香港仿唐建築的志蓮淨苑。

如果必須要係「古蹟」,我會推介保護比較好的小雁塔,飛英塔,崇聖寺三塔

小雁塔
=====
小雁塔位於中國西安市薦福寺內,正是叫法應為「薦福寺佛塔」,屬於保護比較好的唐代古塔。小雁塔及其古鐘即「雁塔晨鐘」被列入關中八景。

小雁塔建於唐代景龍年間(707年~710年),因低於大雁塔而稱小雁塔。唐末的的兵火戰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願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明清時期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後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又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裂縫。

小雁塔總共15層,屬於密檐式磚構建築,塔形秀麗,被認為是精美的建築藝術遺產。

小雁塔平面為正方形,基座為磚方台,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基座上為塔身,單壁中空。底層較高,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故塔的輪廓呈現出秀麗的卷殺。每層之間有疊澀磚檐,15層得塔身上為疊澀挑檐。每層南北正中開券洞,塔內中空,可由磚木結構的樓梯登臨。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

塔基座南側有清代石門坊,南額刻有「萬匯沾恩」,北額刻有「不二法門」。基座下有地宮,為豎穴。


飛英塔
=====
飛英塔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內塔下街。始建於中國唐朝中和四年(884年),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完成大修。

飛英塔由裡外兩塔組成,塔里有塔堪稱世界一奇,為罕見的古塔珍品。外塔通高55米,7層8面的磚木結構緣梯登塔,可直達頂層,內可觀賞石塔藝術,外可俯瞰湖州市區風光。內塔為一座15米高的5層石塔,通體雕刻佛像千尊以及獅、象、蓮花、瑞草,構圖古樸,造型生動,實為唐代石雕藝術瑰寶。據志書記載,唐咸通年間,上乘寺僧得長安高僧授予舍利珠7顆及阿育王飼虎面像建石塔珍藏之。後因稱「有神光見於絕頂」,遂於石塔之外增建木塔以護之,取佛家語「舍利飛輪英光普照」之意,更名為飛英塔,雄峙於市區近中心。


崇聖寺三塔
========
崇聖寺位於大理古城北1.5公里處,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三塔矗立於崇聖寺大門前,主塔名曰千尋塔,建於南詔勸豐佑時期(823年—859年),高69米,為十六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屬於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
參考: 文物資料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6 12:00: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3000051KK034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