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輪迴問題 . . .

2006-11-13 6:44 pm
佛教說三世輪迥, 即過去世、 現世及未來世, 按業受報。 即使眾生明白因果, 相信輪迴, 但過去世至現世, 乃至現世至未來世, 我們都不會知道我們上一世的「我」是誰, 下一世的「我」亦不知今世的「我」, 那麼因果報應豈非沒有作用?因為「所作」和「所受」的好像沒有關係似的。望善知識以例子或譬如說明三世之間的因果感受如何關連得上. 阿彌陀佛.

回答 (8)

2006-11-13 6:59 pm
✔ 最佳答案
三、因果輪迴對人的影響

很多人不信因果報應之理,不肯接受佛教六道輪迴之說,更懷疑鬼神存在的真實性。其實,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不難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六道輪迴就在人間。例如:人間富豪,享用如意,一擲千金。其財富之多,環境之美,簡直是人間天堂。及其財盡勢去,一夜之間,變成窮漢,加以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個中苦惱,又何異人間地獄?

在落後國家,糧食奇缺,醫藥欠缺,與物質富裕,醫藥進步國家比較,正是人間天堂與地獄的寫照。目前世界上,不知多少人在飢寒交逼中掙扎,無以為生。特別是中東地區的兒童,餓到骨瘦如柴,非人間餓鬼是甚麼?還有社會上,行為鬼鬼祟祟,居心不正的人,就是人間牛鬼蛇神。至於陰險好戰,奸詐多瞋的人,就是人道中阿修羅,而人面獸心,不修品德,奸婬邪盜,弒害父母,殘害兄弟手足之人,又何異於禽獸?同是人類,同生天地之間,就有天堂地獄之分,以及人鬼畜生之別。何況眾生,自無量劫來,所作善惡業,品級不同,種類各異,依因感果,據業受報,自然六道懸殊,苦樂天淵。

眾生隨著自己所作的善惡業因,招感各式各樣的果報;生生世世,不斷在六道輪迴中轉世,前世之前,還有數不盡的前世;來生之後的來生,仍然連綿不絕,如是三世因果循環不息,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徵之事實,無論古今中外,對於人死轉世為人、為畜、或互為夫妻眷屬,或受因果報應的紀錄甚多,豈可不信?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此故事正是發生在中國康熙年間,據說:當年中國南京金耕縣,有一養驢之家,其子三歲,母死,由惡業牽,投生子家為驢,代負貨物。十六年後,其子用驢負糧食回家,驢已老,不勝負荷重物,走得很慢,子因趕路,鞭驢出血,驢望著兒子,悲泣不已。夜托夢其子說:因生前盜汝父銀三兩,故死做驢還債。今債已還完,希望勿再使之負荷重物及鞭打。子始知是母投生,而善養其終。

牽豕就屠故事,亦是發生在當時浙江省,黃岩縣,有一屠戶,以殺豬為業。臨死自割臂肉食,並命其子加一刀,三年後,子家畜一豬甚肥,決定牽往屠場宰殺,竟牽之不動。後文殊菩薩,示現一人在前,輕呼其生前為人之名,豬竟隨行,子因知是父親投胎,泣不成聲,即停止殺業,善養肥豬。

近代(一九四八年八月七日)重慶陪都晚報載,貴州通訊一則云:本月初三日,貴州修文縣,發生一件果報之事,頗堪尋味。緣修文縣,岩腳鄉,李姓農民,家有妻子,與年方週歲男孩,夫妻視此子若拱壁,每日外出工作,均抱此孩同往,以防發生意外。李某過生日,赴城買母雞一隻,返家命妻煨雞,其妻遂將雞洗淨,置於鍋中煮。不久李因田中工作未完,即偕妻往田工作,估計返家時雞必熟,其子因午睡未醒,不便攜往,恐其著涼,隨將棉被蓋在小孩身上,放心而去。剛走不久,同村陳某,因家中走失母雞一隻,四處找尋不獲,乃至李家,忽發覺鍋中煮有一母雞,錯認為己物。李陳素有嫌隙。陳將雞取出,心尚不甘,復施其極殘忍手段,將李某之子,放置鍋內,取雞代之而去。不久李某夫妻返家,床上孩子不見,方感驚異,突見鍋內有異,前往一看,當時魂飛天外。原來二人之獨子,被煮爛於鍋中,皮肉均裂,慘不可睹。二人見狀,痛不欲生,當夜妻即憂病而亡,李某亦自殺死。隔一日,雷電大作,陳某竟被雷擊死。陳某屍旁,死有野貓一隻,口內尚有雞毛數根。因此,知謀殺李某之子的兇手,即為陳某。而食陳某之雞的是野貓。故陳某及野貓均被雷擊(錄自唐湘清著因果報應故事類編)。

當知,因果報應,既通三世,復通善惡。人由自己所作善惡行為,將引生未來類似的果報。是以人的正報,容貌好醜、壽命長短,健康好壞;人的依報,貧富貴賤,苦樂懸殊,皆由人宿業或現業所感。故人想富貴,當散播富貴種子,實行布施,種福惜福;人想長壽,必須戒殺放生,仁慈愛物;人想平安,如意吉祥,一定要立品積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否則,一方面求神拜佛,希望福壽康寧,平安如意;一方面行為不檢,無惡不作,不種善因,欲得善果,神佛豈不變為幫兇?

然則,如何種福?佛說布施就是種福。布施,是將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財物,知識,精神與力量,分佈給予其他急需的人。例如:出錢出力,從事社會文化教育工作,作育英才;或隨時隨地,給人知識學問的協助,是法施。出錢出力,建設社會慈善、救濟等福利事業,給人財物的援助,是財施。服務社會,警衛,拯溺,救火……各種社工;或隨時隨地,替人排難解紛,救急扶危,是無畏施。

關於布施的對象,佛經分為恩田、敬田、悲田、福田等四種,對自己父母師長,給予物質供養,精神安慰,力量支持,執役服勞,是在恩田種福。對三寶恭敬,禮拜供養,護持正法,盡一切義務,是在敬田種福。對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悲愍同情,以財解困,以智解憂,以力除畏,是在悲田種福。對凡有生命的動物,無論凡夫,或聖人,不管是人類,或畜生,平等施與,平等愛護;或慈心照顧病人,侍奉湯藥,是在福田中種福。等如農夫在田中散播種子,努力耕耘,必有收獲。我們將自己的金錢,學問,愛心,敬心,悲心,散播在恩田,敬田,悲田,福田中,則善因善果,福報無量,是名種福。

有人以為將自己財物分給別人,自己必遭損失,往往善財難捨;殊不知樂善好施,福報常隨左右。結果愈施愈有,所謂:「施財猶如井中水,一邊吊打一邊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檻邊。」

或有人說,貧窮布施難。其實只要有心布施,不一定要大量金錢。如佛在世時,貧女點燈供佛,夜來大風吹不熄,天亮,目連欲熄不能。佛告目連,即使海水暴風,亦不能熄滅此燈。因為貧女一錢,得來不易,且發心廣大,將因此燈供佛,心光照明,得大智慧,終必成佛。可知布施非關金錢的多少,而是在乎發心的大小。何況除金錢外,家中餘物,個人知識,時間,精神,力量,皆可布施。身體器官,生前死後,亦可布施。

或用友善喜悅,含有鼓勵同情的眼睛看人,是好眼施:用歡喜心,和顏悅色,對父母、師長、三寶、及一切人,是和顏悅色施。常用語言文字,歌頌讚歎別人,不妄言綺語,不惡口罵人,是言辭施。以禮待人,迎送如儀,不生輕慢心,對父母師長,執役代勞,是身施。對人態度誠懇,和藹可親,是心施;對三寶、父母、師長及一切人讓床讓坐,供給使用,是床座施。以房舍供養一切人,方便遠行者,或以私人住宅,改建道場,供佛安僧,是房舍施。此外,對殘障人士,給予方便協助,或對孤獨老人,無依孤兒,照顧供給,無一不是布施種福。

種福之人,實行方便,廣種福田外,還要惜福,切勿損福。俗語所謂:「有福不可享盡」。否則,未富先驕,揮霍無度,不知惜福,結果,福盡壽未盡,晚景淒涼,衣食欠缺,貧病交逼,真是苦不堪言。報章時有報道,老翁跳樓自殺,或老婦自縊身亡,正是壽星公吊頸嫌命長,皆因有壽無福之過。

或有人富甲天下,享用如意,可惜疾病纏身,或英年早喪,此正是有福不能享的慘劇。因此,我們求福,種福,惜福外,還要求壽。然欲想健康長壽,非戒殺放生,多積陰德不可。因為殺生之因,必招多病短命之報。可惜世人,皆迷信肉類滋補,肉類營養。為了健康長壽,更為滿足口腹之慾,不但殺生食肉,還要想出種種殘忍無道的方法,殺害生物。自己要長壽,而奪取其他生物的性命,還要令其難死慘死,太不公平啊!
2006-11-14 5:55 pm
眾生明白因果,相信輪迴。
這個明白,pajanati or janati ,這個詞,在佛經的解釋是親證而得的明白,而非知識上的明白。何謂親證而得的明白?就是證得宿世智,能夠觀看到上世你出生在那裡,是男是女,叫什麼名字,現今可以透過催眠來知,而古時候則是透過禪定,亦會知道下一世在那裡,這則是西藏上師在死前給弟子的明示或暗示,去找轉世的上師。這才是佛教所說的明白,因這明白而相信。
若只是知識上的明白,就會有樓主這些問題。
所作與所受大大地有關係。以生人來說,童年的事作仍影響你現在所受的果,在佛教來說,五蘊是剎那生滅的,因此小孩的你不是現在的你,但與你也不是兩個人吧,無論是身形樣貌都不同,心理質素更不同吧,對嗎?輪迴的情況也是如此,今世的你與上世的你或未來的你非同非異的,上世及前世的影響力對你今世仍有作用,遇緣而生,今世的你對下世或來世的你也會有作用,就看今世你做些什麼。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無我,不是你我在受苦,而是苦存在,若是身體痛,就只是身體的痛苦,以生物神經學說,只是神經細胞發出訊息,大腦記憶細胞留有痛的字,意識判別為痛,知道痛的感覺。
今生的五蘊所作的事,影響下生的五蘊受報,但今生的五蘊與來生的五蘊,其中的四蘊會完全不同,據業受報,但識蘊則含藏無始世來的業,遇緣現起,這個識蘊,在佛教的語言中稱為意識流,如河流般一直從過去到現在,若今生未證果,便流向未來。若以生物學來說,基因保留了遠祖時的原始反應,遇境時便會作出原始的反應,這些原始反應,若作人時就會被保留,簡單例子就是bb一出世會哭,因為環境轉變,原始反應起作用,不會哭的會令人懷疑有缺憾,但哭聲是大是小、是長是短、是亂是美,這些受基因影響,在佛教說則是受業力影響。佛教的意識流是識入胎時就在起作用了。
三世若要以觀來看,可以將觀看的心放在前時、今時及來時,之前你做的事,現在你怎樣受報,你的處理方法如何影響將來,那在將來時回看之前所作的事,會稍為明白那個業報輪迴的運作吧,但由於我們很難從禪定證得宿世智,因此生活上還是會有一些事攪不明白的,也唯有推說是前世業力了。
2006-11-14 8:04 am
不是你感受不到關係,而是你自己未修証至一定境界所以看不到。若不知又怎會有高僧証得宿命通,例如安世高大師,兩世都來中國還命債。並不是不知就不覺得其存在。就是有人不相信其存在才胡作非為,令自己輪迴不休也不自知。答案可能長些,不過要靜心看。

三世因果與「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重點---->錄淨空老和尚開示:真正懂得「一切法從心想生」的道理,我們做人的態度就要改變。 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一個因果報應,連佛法都不例外。

在大經裡,佛舉例說明 一切萬物,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仁王經》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 ,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種說法已經相當微細,與《金剛經》、《楞嚴經 》上所說的原理,使我們能逐步了解事實真相。
  佛經上說「力士彈指」,「力士」是指身體很強壯,精神、力氣很飽滿的人,他彈指彈得快。一般來講,一秒鐘應該可以彈四、五次。以四次而論,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好是兩個十萬八千,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這個算法應該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就像現代科學家所講的「波動」。這種波動現象還是相當粗的,不是微細的。

  佛依二諦說法,是凡夫心量可以接受的。正如佛經上講修行的時間需三大阿僧祇劫,這種講法凡夫可以接受。如果再說長了,就不能接受。《華嚴經》上說到真實的,不只三大阿僧祇劫,而是無量劫。從此處也能體會佛所謂的「一剎那九百生滅」,也只是我們凡夫能接受的。

  三千年前,印度的修行人相當聰明,無論婆羅門,或其他宗教的,都有相當好的禪定功夫,所以他們能接受佛這種說法。現代科學家利用科學儀器觀察,知道實際狀況比這更微細。以光波為例,光是波動,光的速度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也就是光走一公里需時三十萬分之一秒。一公里有一千公尺,若縮短為一公尺則只需三億萬分之一秒。一公尺有一百公分,一公分還是很長的距離,還是很粗的相。如果再算百分之一公分、千分之一公分、萬分之一公分,於是我們才能體會那種波動的狀況,才知道佛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對「當處」才有點概念。這是真正的生滅現象,即波動的狀況。

  《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因為這是事實,也就是所謂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導我們「無住」。雖然它是極其短促的生滅相,但它的生滅相相續,一個相接著一個相。因為相續,使我們覺得有現實的事相存在。其實我們看到的是相續相,是連續的現象,實際上它是剎那生滅不住的。正如同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一樣,它是連續的,而不是真正的存在。它的底片是一秒鐘二十四張畫面,我們就已經不能覺察它是假相,何況光速一秒鐘,簡直是天文數字。這是以光波來看佛經上所說的問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要「生心」 。「相」雖然極其短暫,「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實在它是有相,不是沒有相。因為它的生滅幾乎等於零,生滅同時,所以稱為「無生」。無生還是「有生」。真的無生應該沒有相,所以不是真的無生,是生與無生同時同處。它的意義是生與無生不二,所以證得「無生法忍」,對一切現象當然沒有留戀,當然看破了,當然真的放下了。「生心」就是因果不虛,相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改變,於是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因為這些森羅萬象皆是妄念的波動現象。念頭非常複雜,所以境界相就很複雜。念頭清淨,所現的境界相也清淨。十法界、一真法界的真相如是如是。

  一般大乘經上講,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這種現象;八地以前是聽佛所說,自己並沒有見到。譬如,我們可以見到一公分的距離,而見不到其中的光波現象;但是八地菩薩就能很清楚的見到波動的狀況。這是事實,我們推理可以推測得到,想像得到,但是見不到。心要多麼清淨,多麼細,才能觀察到這個現象。

  一般人的心念很粗,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問他想什麼,自己也不知道。這麼粗的念頭都不能覺察,那裡曉得這麼微細的波動。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是怎麼回事。搞清楚、搞明白了,原來如此!當然就不會計較。真的放下了,生活就很快樂,一切隨緣。隨緣之中,知道「因果不空」,力行斷惡修善,就會把境界愈改愈完善、愈改愈美,自己可以作主宰,也可以作環境的主宰,所以是「相隨心轉、境隨心轉」。這就是佛何以教我們無住之後,要「而生其心」,道理在此。

  因果何以不空?第一「因果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第二「因果循環不空」,因果循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第三「因果相續不空」。因為有轉變、循環、相續三種因果,所以它不空。

  我們在清涼大師《華嚴經》註解裡看到「五周因果」、「一乘因果」,佛法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說這件事情。」

我們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萬象本可隨心所現,隨心所變,但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心做不了主,不但無法靜定、無法轉物,反而隨著外境的變動而團團轉。你有金錢、物質,那金錢物質可以買動你的心;你有美貌,有愛情,那美貌、愛情可以買動你的心;你有名位,有權勢,那名位、權勢也可以買動你的心;我們的心常會被金錢、愛情、名位、權勢牽著鼻子走。


附註
首先要認清一般人認為「我」的定義,若有「我」存在就很難理解佛法當中的意思。

佛光教科書 -----
   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大綱,其中的諸法無我: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的,不變的「我」的實體,一切法都是依因緣而生,彼此相互依存,並無「我」的恆常不變的實體與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說「無我」。

  
故事

1 宋朝的大書法家、大畫家趙子昂不但精於山水,更擅長於畫馬,為了畫一百匹馬,天天研究馬的形態、動作、神情等。由於過度入神,有一天睡眠中真魂出竅,變成一匹馬。隨後,夫人想上床休息,幃帳一掀開,見床上赫然橫著一隻龐然大物,頓然嚇昏。夫人倒地的聲音驚醒了夢中的趙子昂,忙把夫人扶起救醒。夫人一睜開眼,連呼:「不得了!床上有一匹馬啊!」趙子昂回顧床頭,心想:「床上哪裡有馬?剛才明明是我在睡覺嘛!」日後一想,才明白一定是自己天天想馬,一切唯心,因此自己就變成一匹馬了。

2 《晉書‧樂廣傳》記載著下面一段故事:樂廣曾經宴請一位好友吃飯喝酒,分別後那位朋友卻久久不再來往。有一天,樂廣遇到他就問他何以如此,朋友說:「上回承蒙你請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舉杯想喝時,我看到杯中有一條小蛇晃動著,我當時雖然厭惡得心裡起疙瘩,但礙於你做主人熱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飲下去。回家後我就病了,連醫生也看不好。唉!我現在就渾身難受,連茶飯都不思不飲呢!」樂廣大吃一驚,心想:「杯中怎會有一條小蛇呢?」回家後左思右想,朝思暮念,總想不出一個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飯時,樂廣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拿起酒杯想一飲而盡,無意間往杯中看了一眼,頓然嚇一跳,杯中居然也有一條小蛇。晃一晃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細一看,咳!原來是牆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啊!樂廣急忙再把好友請來,讓他坐在原先的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不要慌,是不是又來一條小蛇啊?」樂廣接著起座拿走牆上的弓箭:「再仔細瞧!小蛇哪裡去了呢?看看這張弓,這就是上次造成『杯弓蛇影』的罪魁禍首了!」朋友一聽,恍然大悟,這時肚子一陣絞痛,一吐卻真的吐出一條小蛇來。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會從無中生出有來,所以說「心生則種種法生」。

3 曾經有人做一個實驗,想膫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於是在獄中找一名死囚,對他說:「你已經被判死刑,砍頭或槍斃都非常痛苦,現在如果我為你打一針,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會自然安樂地死去,你願意嗎?」死囚一聽,馬上應諾,躺上床,接受對方的安排。兩眼先被矇起,手臂上紮了一針後立刻就聽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聲音,而且有人不時在他耳邊說:「唉呀!你的血已經抽出五分之一了,你的臉上已經失去血色了!」「唉!現在你的血已抽出五分之四了,你的臉色完全慘白,你快要死了!」最後,這位死囚終於臉色發白,驚恐而死──實際上他的血一滴也沒有被抽出,滴在桶中的只是自來水聲,而他自己把聽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實的景象,他完全被自己內心的作用嚇死了。

4 禪門公案,說到蘇東坡有一次作出一首自許為震古鑠今的詩偈,捋起長鬍子,一副掩不住的自得之喜,急忙叫家丁火速划艇送去給居住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禪師,心想印老一定會大讚特讚個不停。佛印禪師看到偈中題的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看完後的佛印禪師,一語不發,只批上「放屁」兩字,就叫家丁帶回。接到回報的蘇東坡瞪著「放屁」二字,直氣得三尸暴跳,七孔生煙,連呼家人備船。小船過了江,眼看佛印正站在岸邊笑迎著,蘇東坡更憋不住一肚子火,衝前就嚷:「禪師!剛才我派家丁呈偈,何處不對?禪師何以開口就罵人呢?」佛印禪師呵呵大笑說:「我道你真是八風吹不動,怎麼我一聲『放屁』就把你打過江來呢?」佛教中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種最常影響我們內心世界的境風稱作「八風」,蘇東坡雖以為自己的心早就不受外在世界的毀譽稱譏等所牽動,不料還是忍不住小小「放屁」兩字的考驗。

由此可知,因果不出你的「心」,心識的變化與特質可深入閱讀「楞嚴經」和「華嚴經」,不過要看歷代法師注解,依自己見解會走錯路。

希望可以解答你的問題,阿彌陀佛。
2006-11-14 12:36 am
不知上一世的「我」是誰, 下一世的「我」不知今世的「我」, 因果報應當然大有作用 !

一個人盲左不代表冇太陽! 不知不代表冇報應, 係不知今世的報應怎樣來! 重覺得無端端生出盲左真係冇陰公! 乃有隔陰之迷, 無「宿命通」。
若果佢記得前生謗過佛法 或 鬧人盲眼 或 教錯人行歪路等, 佢就知自己前生做過乜, 今生盲左。鬼, 神有「宿命通」。

下一世的「我」不知今世的「我」,但一樣有報應 !

有d報應今世現, 今生你冇端端打人一身或殺人或偷財物, 分分鐘被人拉去坐牢。
偷人老婆可能被人斬死.燒死, 掉落街 (newspapers有登)
殺生多, 漸身體多病, 臨終被d動物靈打到周身痛, 你見d臨終的人手舞足蹈同空氣打架就這般 !
盜得多, 愈來愈貧。
邪淫多, 有愛滋病, 或腎虛, 或家散, 或名敗……………..
妄言多, 狼來了, 冇人信!
惡口多, 冇人睬!
兩舌多, 乞人憎 !
綺語多, 華而不實, 冇人信。


因果於上生及今生怎沒有關係似的 ? 前生做得不好, 今生譬如生出盲聾瘖啞或貧或低智……..
2006-11-13 8:54 pm
佛教所說三世(因果)輪迴,即是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各人隨自已的業力受果報,其實大家是不會知道自己的上一世及下一世,只是知道今世(現在)的我.
欲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果報),欲知來世(下一世)果,今生作者是(做業),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果從因生,假使你能夠上一世又如何呢,過去就由它過去而無須着去尋找答案,最重要是做好現在的我就好了.
2006-11-13 8:18 pm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做的事
想要知道自己的前世 看看現在過的怎樣
想要知道 自己的未來世 就要看自己今生做什麼事
能夠做人
是不容易的
佛說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能在佛法上生信心的人
亦難可得
2006-11-13 7:35 pm
其實佛教之說可說他暗有玄機也可,也可說有指引性或導善性也可,更可說沒意義也可,若信此話,可使人種善而不種惡,而因果報應因人不知前世,又想後世/下一世得現世善果或不想後世/下一世得現世之報應,因此多行善少行惡,考妙應用了人的貪念,但就算是否如此,也不是何樂而不為嗎!而即使前世行惡,但現世行善,不就是還前世種的惡,所謂的報應嗎?就算不信此說而繼續行惡之人,但行惡之後,對會被掀發其罪或被報復的人的人的不安和受良心責備的人的痛苦來說,這不也是報應嗎?
當然亦有人有方法可算出三世之果,但在下並不是玄學大師或神數尃家,所以幫不到閣下!
只是佛教之說(不只三世輪迥),不應只局促在其字面上之說,有時要拋開常識字意及一己之觀去理解,所以佛教之說,並不是解作何理,而是包含何理!
2006-11-13 7:00 pm
宗教與哲學並不一樣,除掉致力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外,所有宗教都認為有今生與來世,如基督教等便相信今期生命完結後必有來生,而來生不是到地獄去便是上天堂去;基督通過十字架為世人贖罪,待最後審判後,所有人卻會再在地球上復活。另外,道家也相信生命是可以延續的,不需要待死亡之降臨,現生即可以登上仙界。生命是否有永恆的延續性,便是宗教與哲學的最大差異。
在佛家方面,輪迴學說並非釋迦牟尼所始創,在吠陀文化時期,遊牧的阿利安民族,把其讚歌編成為四吠陀,於中更把人分為四大類別(四種種姓): (1) 婆羅門(僧侶) 再生族
(2) 殺帝利(武士,統治階級)
(3) 吠舍(商人)
(4) 首陀羅(賤民) 生族


這是一種不平等的觀念,除首陀羅之外,其他類別皆是再生族,可以修行,輪迴直至與梵結合為止;而賤民全是一生族,不可以再生,並受到種種不公平的對待,如不可以喝井水,乘車馬等等,針對這些種族間不平等的分野,佛家創做了一種平等的革新的宗教。

初期的吠陀文化只是停留在讚歌的階段,其後到森林書、奧義書出現,哲學思想及理論才得到發展,於中更承認有今生到來生之輪迴主體的存在:假使令生與來世的主體各異,前後世之間便沒有關聯,這便不可以稱做輪迴。由此他們建立一個受報者或自我的觀念,雖然肉體會壞滅,但此自我不滅,在這一點上阿行安文化跟西方文化相接近。

推動輪迴現象的勢力,便是業力(行為力量)。推動力可以分為兩種: (1)欲: 如各位的前來參加法會便是意欲的表現。
(2)意志: 由此產生善,不善的行為。


「業」便是依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規律而運作的。所謂異時因果,便是報應不在現生而是在來生。在奧義書裡更用問答體反映此一理論:「有一婦人問其夫:『今生與你恩愛,來生會怎麼樣呢?』 其夫答:『人在世間有如尺蠖之蟲,由一塊葉轉到另一塊葉一樣,過去世之善惡業,驅使人的生命到今生,再由今世之善惡業的勢用,把人的生命帶到來世。未來世的遭遇如富貧等等,全由現世的行為所決定。』」 在這故事中葉與葉代表不同世的各別世界,尺蠖之蟲代表自我,而過渡的勢用則依止善惡的行為。

原始佛教的輪迴理論
佛教興起於公元前五百年左右,除保留著傳統的輪迴思想以外,對自我及四種姓等理論,一概加以駁斥。在這一點上,便與代表首陀羅文化的,主張唯物的順世外道不同。階級觀念對思想文化的影響,由此便看到端倪: 釋迦佛由於出身於殺帝行種姓,所以對這輪迴思想便有一定的繼承。

在代表著原始佛教的四阿含經中,佛陀認為人是五蘊假體,自私並不存在,離 色、受、想、行、 識以外,便沒有永恆,獨立的自體,人只不過是五蘊所成的一堆合體。

對於輪迴的歷程,佛家有多種角度的看法,而其中最簡要的便是四諦的說法: (1)苦: 世間輪迴之果。
(2)集: 所積集的煩惱和業、為世間輪迴之因。
(3)滅: 煩惱息滅、清淨、離苦的境界,為出離之果。
(4)道: 出離之因。只有修行(八正道等)才可以消滅煩惱,擺脫輪迴的困縛。


從另一個角度看輪迴歷程的,有十二有支進一步解釋苦集二諦。 (1)無明: 過去的盲目衝動,接近奧義書的「欲」。
(2)行: 過去的行為, 由無明推動, 就算世間的善法, 由於未得清淨, 多少都與煩惱相應。
由無明與行這過去二因, 生現在五果 (即識、 名色、 六入、 觸 和 受)。
(3)識: 入胎識體。
(4)名色: 名 - 精神現象; 色 - 物質身體。
(5)六入: 六根,識入胎後,在母胎長出。
(6)觸: 出世時接觸世界。
(7)受: 苦樂及不苦不樂的感受。
以上便是現在世五果,這五果是一個接一個地延續下去的。
(8)愛: 對事物的愛欲貪求。
(9)取: 執取和追求。
(10)有: 由愛、取所得的業決定來生所生的世界 - 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
以上便是現在世作業的三因。
(11)生: 當今生完結,今生積集的煩惱引起來世的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等五種果報。
(12)老死: 由此來世,生命都亦會作業,直至其完結便是老死。


在有漏的世界,佛家以六道來分類。有人以為今世生天,下世必然為人等,依循六道之次序輪轉不息。其實不然,佛家認為今世生天,下世可以再生天,或地獄,或餓鬼等任一道,每一道皆與其他五道相通,而來世之去向,取決於現生的行為,而不是依據一定的次序,這套理論誠然比吠陀文化更周密,更完整。可是在解決輪迴問題上還有一定的困難: (1) 諸行無常,世事變化,作業後如何保持其勢用,以招引果報呢?
(2) 輪迴主體由五蘊組成,一期生命完結之後,五蘊旋即流散,如何可作輪迴主體呢?


部派的理論
部派時代,對佛陀的說法有不同的觀點,當中在北方最有影響力的,便是說一切有部,此部主張「三世實有」,諸行雖然是無常,但本質上是永恆的,作業之後雖然活動停息,但實質上有無表色產生保留業的本質。「無表」乃不能表示的意思,而無表色乃物資的一種,由此招引來生果報。

在有部以外,還有經量部,此部主張種子學說,所謂種子,並不是指一粒粒的植物種子,而是功能的意思,由此功能招引果報。

以上理論解答了第一個問題。

對於第二個問題,犢子部提出非即蘊非離蘊的勝義補特迦羅為感果的主體。

至此,上述兩個問題在表面上已獲得了解決,可是新的問題繼而出現: (1) 「無表色」與「種子」當攝持在何處以作感果功能呢?五蘊離散,種子散失,如何保証甲做業,甲受果而非其他人呢?
(2) 「勝義補特迦羅」也屬於「我」之類,有違原始佛教的「無我」精神。


唯識家的理論
直至世親菩薩的出現,輪迴理論才比較圓滿。 (1) 建立「阿賴耶識」為作業及感果的主體,「阿賴耶」有三義:
 能藏 - 賴耶能攝持種子,透過善惡業後的餘勢種子可熏入賴耶。
 所藏 - 為生命個體的種子功能所藏的地方。
 執藏 - 我愛執藏。唯識家在賴耶外,更立「末那」識,執著賴那見分為我,執取不捨,並恆與我癡、我見、我愛及我慢相應。
(2) 建立「名言種子」及「業種子」以為作業的功能及感果功能。「新種子」便是感果的潛能,一期生命以後,此「新熏業種子」便為增上力以感招來生果報。


在人一生之中所作種種善惡業的所餘勢用,能令「阿賴耶識」產生變化熏業,在這一點上便與常住不變的神我不同。如是種子不斷現行,「阿賴耶識」變現根身及器界等總報,名為真異熟。另外,現世之福,非福等別報,名異熟生,皆由往昔作業所熏入賴耶的種子所決定。由有賴那的緣故,種子便不會消失,惟除道諦之外,終不能伏斷有漏種子。

種子之所以能產生不同的果報,全由業種子的激發。在一期生命完結時,以業種子為增上緣,激動根身,器界的種子,真異熟便出現。另外,由業種子所鼓動的六識,便變現種種福,非福報,這便決定人生的苦與樂。

業種子在感果之後勢力便減弱消失,所以說為有受盡相。至於名言種子,並無受盡相。

你看唯識家的理論能否解決上述的困難?


--------------------------------------------------------------------------------

2006-11-13 11:01:51 補充:
1) 首先, 輪迴不只在人道, 而是六道眾生皆在輪迴圈內.2) 而最重要的, 很多人對輪迴起了誤解,認為輪迴是一個生命死後再投胎去做另一個生命.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現象.一個生命,結束後,心識經歷中陰世界的過程中,是有可能輪迴出多個新的生命出來.亦即是說, 輪迴並非 一 變 一可能, 我前世是 100個人, 或著, 我下世輪迴了100個人出來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14: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3000051KK008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