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雅士每好遊山玩水,增廣見聞,但在古代很多山嶺如華山、黃山等往往險要難攀,為何他們可以往遊呢?

2006-11-13 3:27 pm
是不是有隨從、僮僕等為其開路、覓路呢?

回答 (2)

2006-11-14 7:14 am
✔ 最佳答案
古人遊山玩水,通常都真的是用上雙腳走的。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另外蘇軾《初入廬山》:「芒鞵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以看出這些文人雅士,都只是攜帶著一枝竹杖,穿著一雙草鞋,就要去登遍名大川。
所以要遊山玩水,在古人來說,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必須的。《世說新語.棲逸》:「許掾好遊山水,而體便登陟。時人云:『許非徒有勝情,實有濟勝之具。』」這裡「濟勝之具」就是指許掾有一個矯健的身體。唯有如此,才能夠「體便登陟」,暢遊山川。
當然,遊覽亦會有用交通工具: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須行即騎訪名山。」這裡就用到馬。
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車亦是遊覽的交通工具之一。
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挂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要在水上行走,當然要用船。
但當要去一些交通工具不能到的地方時,就只能夠依賴雙腳了。《後赤壁賦》:「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這是蘇軾與朋友乘舟遊赤壁時,遇到舟楫不能到的地方,蘇軾親自攀涉的經歷。
不過亦有一些文人雅士不會強行冒險而行的。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又是遊覽的另一番風味。
有一些比較特別的例子,例如王公貴族遊覽,就可能會有隨從僮僕代為開路。《宋書.謝靈運傳》:「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甚厚。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這些開路工程,有「從者數百人」,由「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簡直規模宏大。但謝靈運遊歷時,仍是要「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的。可見縱有僮僕開路,道路的情況仍是改善不了多少。
有時遊覽山川又不是只得一人。上面所說的赤壁之遊,蘇軾就是和朋友在一起。另外謝安亦是。《世說新語.雅量》:「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湧,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閒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云:『如此,將無歸!』眾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這次遊樂,人數就不止三兩人這麼少了,甚至險象環生。謝安的遊伴,絕不止當時的大官名士。《晉書.謝安傳》:「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連妓女都會帶上,可見文人雅士遊山玩水,根本不會將險要放在眼內。
所以,縱使很多山嶺險要難攀,在真心想要遊覽的人看來,根本不重要。
參考: 自己
2006-11-15 6:32 am
十分之好的答案,想問這位朋友是修中文嗎?可舉出那麼多典故!?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30: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3000051KK005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