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地鐵的背景
香港地下鐵路系統於一九六七年九月首先由費爾文霍士及施偉拔顧問工程公司受政府委託進行研究後提出。香港人口的不斷增加及市民對公共交通工具的需要,是促使香港政府進行這項研究工作的兩個主要因素。
由於地理環境關係,香港人口有80%是居住在人口密度極高的背山面海狹長地區,如要在市區裏興建道路網以改善交通情況,非大量拆卸樓宇不可。這亦是建議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的原因之一。
費爾文霍士組合顧問工程公司於一九七零年完成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建造地下鐵路的更具體建議。研究報告中建議興建一個全長52.7公里分別由四條路線的地下鐵路系統:包括有港島線、觀塘線、荃灣線及東九龍線。兩年之後,香港政府原則上同意首先興建第一線的「早期系統」。
香港政府於一九七三年決定與四個國際大集團商議,打算把工程以固定價格、單一合約的形式批出。日本集團於一九七四年簽署了承投工程的意向書,但在同年十二月退出。
數星期後,集體運輸臨時管埋局宣佈把「早期系統」略予縮減,成為「修正早期系統」。臨時管理局放棄採用單一承建合約的方法,招標承投。另外,由港府全資擁有的香港地下鐵路公司亦於此時正式成立,取代臨時管理局監督工程的進行。
落實興建地鐵
觀塘線
「修正早期系統」的第一線由中環至觀塘,由1975年11月動工興建,觀塘至石硤尾部分於1979年10月1日通車,並在1979年12月31日伸展到尖沙咀,於1980年2月12日伸展到中環。
荃灣線
1977年7月政府首允興建第二線--荃灣支線。荃灣支線由石硤尾至荃灣,路線全長約10.5公里,荃灣至荔景部分在1982年5月10日通車,而荔景至太子部分則在5月17日通車,荃灣線將地下鐵路之路線增加至26.1公里。後來,荃灣線取代觀塘線直達中環,而觀塘線則以油麻地為終站,並以太子及旺角站作為兩線的交匯站。
港島線
1980年12月經港督會同行政局批准興建港島線。由上環至柴灣的港島線全長12.5公里,港島線於1981年10月動工,金鐘至柴灣段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而上環站則於1986年5月23日啟用。金鐘站及中環站並擴建成為港島線與荃灣線的交匯站。經延長後的地下鐵路,全長38.6公里,共37個車站。
延長觀塘線--鰂魚涌及藍田站
東區海底隧道是政府於1984年建議興建的第二條過海隧道,並於1985年12月批出專利權予新香港海底隧道有限公司,承建及經營一條包括道路及鐵路的雙管隧道,而地鐵的東隧部分於1989年8月6日啟用,使觀塘線延長至鰂魚涌,而藍田站於1989年10月1日啟用,鰂魚涌更擴建為與港島線的轉車站。
機場快線及東涌線
機場鐵路是全球第一條專為機場而設的鐵路。1989年10月,香港政府決定在赤鑞角興建新機場,並邀請地鐵公司建造一條連接機場的鐵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英國政府於1994年11月達成機場鐵路的財務及土地安排協議,而當時的立法局財務委員會並立即通過對有關工程注資237億元,此外,機場鐵路亦會向私營機構舉債114億元。至於批地安排方面,中英土地委員會同意批出機場鐵路用地148公頃。機場鐵路工程總共分為24項工程合約,其中10項為土木工程合約,而電機工程合約則佔九項。
機場鐵路工程在1994年底開始,經過4年的施工後,東涌線於1998年6月22日開始投入服務。而機場快線則跟隨新機場的運作於7月6日啟用。
將軍澳線
將軍澳支線為將軍澳新市鎮及油塘提供集體運輸鐵路服務,並繼觀塘線、荃灣線、港島線、東涌線及機場快線之後,成為地鐵的第六條行車線。將軍澳支線由東區海底隧道九龍出口,經過油塘進入將軍澳新市鎮;此條行車線將分為兩段:一段由將軍澳站向北伸展至寶琳,而另一段則向南進入將軍澳南部的八十六區。
將軍澳支線工程在1999年4月開始動工,經過3年的施工後,油塘站於2002年8月4日率先投入服務。而調景嶺至寶琳站於8月18日啟用。觀塘線經東區海底隧道的乘客須在油塘站 前往將軍澳線往北角方向轉車。
機場鐵路第二期
為配合西鐵工程,地鐵於荔景站與奧運站之間加鋪兩條軌道,一條屬機場快線;另外兩條屬東涌線,而奧運站至荔景站之間則加建南昌站,以便東涌線的乘客轉乘西鐵。這項工程的好處是讓機場快線及東涌線列車能夠分開行駛,避免東涌線列車停靠南昌站時阻礙不停該站的機場快線列車行駛。地鐵於美孚站加建一條行人隧道,方便乘客往來西鐵美孚站與地鐵的美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