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烏托邦主義
Utopianism
烏托邦主義是社會理論的一種,它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而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一般而言,烏托邦的作者並不認為這樣的國家可能實現,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繪的形態付諸實現。但是他們並非在做一項僅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烏托邦主義這個詞彙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圖《理想國》(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烏托邦)中所顯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這種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群的形式,來展現該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質。在某些其他的場合,例如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其目標則主要是批判和諷刺:將烏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而藉之譴責後者。只有極少數的烏托邦作者––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顧》(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圖根據其烏托邦中所認真規劃的藍圖來改造社會。就其本質而言,烏托邦的功能乃是啟發性的。
從空間到時間的轉置也使烏托邦中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學的現實主義。烏托邦此時被置於歷史中,然而無論距離烏托邦的極致之境是何等遙遠,它至少可呈現出:人類或許是無可避免地正朝向它發展的光景。十七世紀科學和技術的聯結加強了這個動向,例如培根(Bacon)的《新大西洋大陸》(New Atlantis,1627)和康帕內拉(Campanella)的《太陽之都》(City of the Sun,1637)中所表現者。隨著十九世紀社會主義(它本身即深具烏托邦色彩)的興起,.烏托邦主義便逐漸變成關於社會主義之實現可能性的辯論。貝拉密以及威爾斯的烏托邦(《現代烏托邦》〔Modern Utopia,1905〕)皆是為正統社會主義辯護的有力著作;但是摩里斯(William Morris)則在《來自烏有之鄉的消息》(News form Nowhere,1890)中提出了另一種吸引人的訟法。這個異種的替代說法乃因“反烏托邦”(dystopia 或 anti utopia)的發明而出現,此乃對所有烏托邦希望的逆轉和猛烈的批評。這個觀念由巴特勒(Samuel Butler)反達爾文主義的《鳥有之鄉》(Erewhon,1872)一書所預示,而在1930和1940年代達到了頂點,尤其表現於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和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這兩本書中。在這暗淡的年代理,只有史基納(B.F.Skinner)的《桃源二村》(Walden Two,1948)維護著烏托邦的火炬使之不熄,然而仍有許多人在這個行為工程(behavioural engineering)的,烏托邦中察覺到比最黑暗的反烏托邦更可怕的夢魘。但是烏托邦主義卻在1960年代強而有力地復活,例如像馬孤哲(Herbert Marcuse)的《論解放》(An Essay on Liberation,1969)這樣的著作;而在未來學和生態學的運動中也可見其蓬勃的生氣。
烏托邦:
Thomas Moore 撰寫、1516 年出版的《烏托邦》,造出「烏托邦」這個字,「烏」既然是「好」的意思,也是「無」的意思,所以,「烏托邦」一字雙關,就是不存在的好地方,而,Utopia 譯成「烏托邦」非常巧妙,具備信雅達三個要素。而,Utopia 的反面就是「反烏托邦」(Dystopia),正是共產黨宣言 (1848)、巴黎公社 (1871)、納粹,乃至大衛教派,以及無數科幻小說所描述的世界。有意思的是,烏托邦幾乎都是虛構的,但,反烏托邦卻往往成為事實。
烏托邦一詞是源自於西元1516年英國人摩爾,對於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所提出的一個心目中理想的國度。他是位於一個小島上,島上的每一個人都要從事農業(因為民以食為天),而除了農業外每個人需有另一項專長,如 木工,鐵工,泥工等...但沒有製衣,因為每個人都穿同樣的衣服而且都是自己做的,布料則是向公營倉庫拿取。為何每人都要穿同樣的衣服呢?因為穿同樣的衣服,就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追逐虛榮的問題出現。
在烏托邦的人,每人每天的工作時間是6小時,早上3小時下午3小時,除了工作,吃飯,睡覺其時間就是自由時間,而每人都把這些時間用來讀書,摩爾覺得讀書可以培養人們的精神層面,人文素質,把人們從肉體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簡單d就係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