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鴨蛋
關于皮蛋的發明,有這麼兩種傳說:一說從前有一戶人家建造新屋,屋後的一個石灰池沒有填平,晚上鴨子從湖中回來,把蛋下在石灰池裏,後來被主人發現,將蛋剝開一看,發現蛋白蛋黃都已凝固,吃起來味道鮮美,祇是澀口,他就在石灰中撒一點鹽,果然去掉了澀味,從此揭開了皮蛋的歷史。二是說姑蘇城裏有一座小茶館,主人每天把吃剩的茶水倒在屋後的稻草灰堆上,而他家餵養的鴨子晚上也喜歡在灰堆裏歇息和下蛋,後來主人發現灰中有鴨蛋,剝開一嘗,味道鮮美,可惜無鹹味,于是將其餘幾只放在鹽水中浸泡,數日後取出,變得更加美味可口。
這些傳說都提到了製作皮蛋需要的堿性物質——石灰、草木灰中的碳酸鉀等。
我國最早記載皮蛋製法的文獻是成於明代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的《竹嶼山房雜部》,書中有“混沌子”的製法:“取燃炭灰一鬥,石灰一升,鹽水調入,鍋烹一沸,俟溫,苴子卵上,五七日,黃白混為一處。”
明末戴羲的《養餘日令》(崇禎六年版,公元1633年)上也載有“牛皮鴨子”的製法:“牛皮鴨子,每百個用鹽十兩,慄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醃醃入壇。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
“混沌子”、“牛皮鴨子”都是皮蛋歷史上的曾用名。
清代《食憲鴻秘》上記載的皮蛋製法是“雞蛋百枚,用鹽十兩。先以濃茶潑鹽成鹵,將木炭灰一半,蕎麥秸灰、柏枝灰共一半和成泥。糊各蛋上。一月可用。清明日做者佳。”
皮蛋一般作為涼菜,即剝皮切瓣,放入盤中,澆上香油、醬油、醋,撒些薑末,就是很好的佐餐小菜。皮蛋也可加熱烹調,成為別有風味的熱菜。
清代的《調鼎集》中,除介紹了三種皮蛋製法外,還介紹了“膾變蛋”、“紅煨三蛋”、“變蛋充海參”、“燒變蛋 ”、“醋溜變蛋”、“炒變蛋”、“炸變蛋”、“糟變蛋”等特色菜肴。 皮蛋,不但是美味佳餚,而且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清代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中說 “皮蛋,味辛、澀、甘、鹹、能潟熱、醒酒、去大腸炎、治潟痢,能散能斂。”中醫認為皮蛋性涼,可治眼疾、牙疼、高血壓、耳鳴眩暈等疾病。
江蘇高郵、湖南益陽都是我國生產皮蛋享有盛名的地方。據《益陽縣志》記載:“皮蛋,東西二門外皮蛋行十數家,收買四鄉鴨蛋,製成松花皮蛋,運往漢口、宜昌各處。稱為益陽皮蛋。”“皮蛋業為邑人獨擅長者,湖鴨所產之蛋,既多製成皮蛋,銷路甚廣。東門外、賀家橋以此為業者數十家。”
皮蛋的傳統製法,幾乎都用到中藥黃丹粉,又稱為密陀僧,即氧化鉛、因而皮蛋中的鉛含量使人望而生畏。現在已有了無鉛皮蛋的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