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cyber.cs.ntou.edu.tw/~b88058/MyWebs/images/map.gif
馬來西亞三大民族
馬來西亞的人口主要由華巫印三大種族所組成,因此各民族的生活習性及文化都有不同之處,但是又互相影響。因此我就以我個人所見大概介紹各個種族的不同之處。
馬來人:
馬來人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他們都以馬來語為交談語言,而他們也會書寫馬來文及爪夷文。馬來人一出生便是回教徒,他們受到兩種法律的管制,第一當然是國家法律,另外一個是回教法。
馬來人的貧窮率蠻高的,但在馬來西亞政府給予馬來人的特權保護下,馬來人的生活水平及教育的普及率都普遍提昇。他們大部分都從事農業及漁業、手工業及經商的也有。由於政府的因素,也有不少馬來人握有許多大企業的股權。
馬來人大多散居在沿海的漁村或是內陸的柑榜。但是在最近越來越多馬來青年湧向城市發展,造成柑榜的人口快速老化和城市的人口急速增漲。馬來人的習俗大多和阿拉伯文化有關,也有的馬來婦女真的全身包的密密麻麻的只露出一雙眼睛,不過這種情況在吉隆坡已不太常見。由於馬來人信俸回教,每天要到回教堂朝拜五次,尤其是在星期五,我每次經過回教堂都大塞車。還有若家附近有回教堂的話,每天早上六點教堂都要透過擴音機念經,真的是有夠受不了。
馬來人每逢過齋戒月的時候,為了要體會窮苦的滋味和感受以便更能體會貧窮人家的生活,每天便會在特定的時候吃飯和飲食,但是並不包括從事勞力工作的馬來人。因此你可以看到有些馬來青年偷偷地躲在一旁吃東西或是在猛灌水,因為馬來人在齋戒月特定時間以外偷吃東西是要被控上回教法庭的。而在馬來人的新年有一件事和華人很不一樣的是他們是在這時候去拜山掃墓的。
華人:
反觀華人并沒有甚麼特別的,可能因為和台灣的風俗習慣沒有多大的差異,因此我也說不出甚麼特點出來。只不過華人對於傳統慶節並不是不重視,而是沒有去大事慶祝,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家政府沒有去大力推動(馬來人那管你)。但華人也保留了許多節日的習俗,如中秋節時作燈籠、提燈籠,端午節時裹粽子賽龍舟、祭神時演大戲酬神、冬至吃湯圓、清明節掃墓、過年守歲放鞭炮迎財神等習俗。
華人大部分都會講華語,而有一些人自小是讀馬來學校則可能不會講,但是一定不會出現一個口操馬來語的華人,除非他自小被馬來人撫養長大。馬來西亞的華人的祖先大都來自中國大陸沿海一帶的如福建、廣東等,因此在馬來西亞可以看到廣東人、福建人、客家人、潮州人、海南人等等,理所當然的他們都有自己的通俗話。而這麼多年後各族華人彼此通婚,也造就了一人身懷多種通俗話的技能,如意人會講廣東話、客家話、福建花等都不會令人驚訝。當然地,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只會講華語是混不下去的,最低程度要會一點馬來文和英文,而我老爸更厲害,連印度話也會聽。
華人都有刻苦耐勞的特性,因此在馬來西亞的大部分華人生活都過的不錯,起碼不會說餓死人。大多數華人都以經商為主,當然也包括白領階級和勞動階層。
印度人:
印度人早期在馬來西亞的生活水準不是很好,但是現在慢慢地開始好轉。我對馬來人的風俗習慣不是很了解啦,但是我知道他們做的糕餅等食物很好吃,就連華人的農曆新年用來招待客人的糕餅都可看到印度人的美食。
印度人的所教育的情況並比不上馬來人,這和印度人的職業有關。大部分的印度人都是園邱工人或是勞工,在這種情況下真的沒甚麼能力去讓孩子們上學或是受高等教育。但是也有不少印度人是一些頂尖的知識分子,就好像大部分名醫都是印度人。
參考資料:
http://cyber.cs.ntou.edu.tw/~b88058/MyWebs/Folder/malaysianatio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