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火山爆發
火山大致可分為: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es):現在仍在不時活動。
2)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es):現在已停 止活動,但是缺少侵蝕變化
3) 死火山(Extinct volcanoes):在人類歷史上完全沒有活動記錄,也沒有活動跡象。
P.S.:不過休眠火山可以覺醒,死火山也可以復活,故如僅靠過去的記錄來區分它,未必十分正確。
火山通常呈圓錐形,上端有個噴口,稱為火山口。如果火山停熄,火山口積水,即形成火口湖。
火山的破壞力非常強,造成的損失難以估計。因此人們一直想要預測火山的爆發,以便及早防備。但是到現在為止,仍然無法掌握。不過火山對人類也有些貢獻,例如火山爆發的形成的火山岩是很好的建材,火山附近常有地熱及溫泉,而火山的噴出物也有助於我們更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分佈情況:
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帶,係環繞太平洋的邊緣分布,號稱「火環」(Ring of Fire),計自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智利起,向北經秘魯、中美洲墨西哥、美國西部卡斯凱德山脈(Cascade range)、西北行至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千島群島、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西里伯斯、新幾內亞、 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新喀里多尼(New Caledonia)、及紐西蘭等。這一條火環大致和環太平洋的地震帶相一致,可稱為地殼活動帶(Mobile Belt of Earth Crust)。除這一條主要火山地帶外,尚有其它六區:
1)太平洋島嶼區︰包括夏威夷群島、及南美外海的加拉巴哥斯群島(Galapagos Is.屬厄瓜多爾)、侏恩費南迪諸小島(Juan Fernandez Isles,屬智利)。
2)南洋赤道區︰包括帝文、爪哇、巴里及蘇門達腊諸島。
3)印度西側︰阿拉伯地區、馬達加斯加島及東非洲裂谷火山群。
4)地中海帶︰由土耳其極東的阿拉雷特峰(Mt.Ararat)起,向西經義大利至大西洋上的亞速爾群島、坎奈群島(Canary Is.)等。
5)西印度群島火山群。
6)冰島及法羅群島等零星地區。
火山形成的原因:
根據板塊學說的觀點,岩漿活動與岩石圈板塊的活動有密切關係。 地球表面及淺處部分可以分為若干個厚度約一百公里的大板塊。
板塊包括地殼和地函上部,各板塊在其交接部分作相對運動:一個是互相分離的運動(發散),一種是一個板塊往另一個板塊作俯衝運動(收斂)。
http://hk.geocities.com/fatq008/cl-114_r06_c05.gif
板塊運動與火山形成的原因
火山活動一般發生在板塊交接的地方或其附近,主要分三部分:
板塊發散:太平洋中洋脊、大西洋中洋脊及印度洋中洋脊的 火山均屬於此。
板塊收斂:環太平洋帶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的火山均發生在此附近。
熱點:位於地函上部,在此可生成岩漿,當板塊做水平移動時,經過熱點上便有火山 生成,這樣 連續發生會造成一系列的火山,而火山生成離熱點越遠者越老。如夏威夷火山群島。
而板塊運動使得岩漿生成並上昇,流出地面造成火山
http://hk.geocities.com/fatq008/lava.jpg
http://hk.geocities.com/fatq008/dds40-097_med.jpg
http://hk.geocities.com/fatq008/123.gif
http://hk.geocities.com/fatq008/Merapi4.jpg
地震成因:
我們腳下的地面雖然感覺很穩定,實際上整個地球的表面是不斷在變動的。這種變動是因為地球的外殼上有許多的板塊,板塊如果碰在一起,就會產生推擠。板塊的推擠會造成陸地的隆起或陷落,在這些推擠的過程中,就會有地震的發生。
地震級數:中央氣象局震度分級表
第零級 無感地震,只有儀器能觀測得到,人體無感覺。
第一級微震 人靜止時或對地震敏感者可以感受得到。
第二級輕震 門窗輕搖,一般人均能感受得到。
第三級弱震 房屋搖動,門窗格格作響,懸物搖擺,盛水動蕩。
第四級中震 房屋搖動甚烈,不穩物傾倒,盛水達容器八分滿者濺出。
第五級強震 牆壁龜裂,煙囪牌坊傾倒。
第六級烈震 房屋受損、門窗扭曲變形,開車困難,出現噴沙噴泥現象。
第七級劇震 房屋倒塌、道路崩壞、橋梁斷落、山崩地裂、地層陷落,同時容易引起火災等二次災害
以所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震級的制度稱為黎克特制 Richter Scale(於1935年提出),兩個震級之間,能量相差約32倍;即是說,6.7級地震所放出的能量是4.7級的1024倍(32x32)。一般情況下,小於三級的地震,我們感覺不到;五級以上的便能造成破壞;七級(釋放出來的能量約相當於兩百萬噸級原子彈爆炸的能量)或以上的是大地震。
隨著時間進展,黎克特制曾經修訂;但是,由於此制沒有上限,而岩石本身的強度不能承受9.5級以上的能量,所以量度大地震便不大準確。
地震種類:
地震 地球內部某一部位突然發生斷裂之瞬間,放出長期累積的能量,因而產生彈性波向各方傳播,引起地面震動的現象。
地震波 地震發生時,在地球內部及地表傳播的波動。
震源 地震發生斷裂位置的小區域,通常埋在地下不易觀測,常設定為一個「點」的位置。地震波由此點開始向外傳播。
震央 震源正上方的地表位置,也就是震源垂直往上與地球表面相交的點。
規模 地震本身的強度依其所釋放的能量來決定,規模越大且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導致的災害越大。目前通用的芮氏規模若大於4.5,可能有局部輕微的災害:若大於7,必造成大災害。芮氏規模6的能量約相當於一個廣島原子彈的能重。規模7的能量則相對增加30倍。目前尚未有規模大於9的地震。
震度 通常我們感覺到的震動大小,除了與地震本身的強度有關,也和震源距離有關。中央氣象局將震度分為0級的無感地震及l到7級的有感地震,如下表所示。可以用來表示地震時各地的人所感受到的震動程度或物體遭受破壞的程度。不過震度的偵測不是用上述主觀標準認定的,而是根據地震儀所測到加速度值來劃分。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hazard/fire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