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這問題我舉故宮與維祺百科回答你。故宮: 青銅為紅銅與錫的合金,其熔點較紅銅低,硬度較紅銅大,在澆鑄時氣泡少,流動性好,可鑄出銳利的鋒刃及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金黃亮麗的容器。遠在四千年前,我國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有青銅器了;然而用青銅鑄製禮器,則以商周時代為鼎盛。 商朝人尊神尚鬼,認為鬼神世界的祖先神明時時刻刻在操縱他們的禍福安危,因此須要不斷的祈求、餽饗。由甲骨文的資料可知,殷商人不但祭祀對象廣被,而且祀儀繁縟。王公大臣在祭典時盛放美酒佳餚的器皿用青銅鑄造,種類繁多,多脫胎於陶製的日常用器。 「周因于殷禮」,在殷商的禮法基礎下,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嚴密的宗法制度,定尊卑,分上下,構成維繫社會秩序的禮制。青銅器冶煉不易,為貴族所有,而按照禮法,不同爵位所能領授的禮器也不同,禮器等於是周天子對於爵位身份的認可,致祭行禮時,無論食器、酒器、水器或樂器,使用器皿的種類和數量往往象徵使用者的身份及地位,這些反映禮法制度下的青銅器皿總其名為「禮器」。 青銅禮器上每每刻鑄瑰麗的紋飾,或展現殷人祀祖的情操,或反映周人的現世生活,皆能表露其時代精神。商周青銅禮器亦有鑄銘的習慣,內容不外族徽署記及記載功勳、寵賜、策命、契約、典謨誥誓等。維祺百科:而談到禮器,就不得不談到九鼎,九鼎,是傳說中中國先秦時期的傳國寶器,代表著中央政權的權威,就如同三國演義中,大家爭奪的玉璽一樣,是一種象徵統治權正當的証明。禹完成治水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並收集各州的青銅,鑄成九隻大鼎,各鼎之上刻有各州的地理情況、貢賦定數,以及代表風景等。據傳說,每鼎有千鈞之重,約合7.5噸。(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但根據左傳的記載,九鼎是禹之子啟建立夏朝之後,收取各州朝貢來的青銅而鑄造的。(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雒邑,將九鼎遷至該城,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墨子•耕注:「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亦希望爭奪寶鼎。周赧王周旋於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令其相互制約,得保九鼎不失。秦滅周之後,九鼎失去下落,各種典籍對其下落莫衷一是,有幾種說法:秦昭王將其遷入秦都,途中一鼎落入泗水(史記·秦始皇本紀); 周顯王三十三年(前336年),或四十二年(前327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史記·封禪書、漢書、水經注); 周末戰亂時被熔化鑄錢或兵器(清末王先謙)。 根據史籍記載,秦始皇和漢文帝均在泗水設法打撈過九鼎,均沒有結果。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由此可見,九鼎禮器對王權象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