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人名

2006-11-12 1:52 am
睇過正史,發現龐德又叫「龐」,蔡陽又叫「蔡楊」
仲有冇一D人的人名係有幾種寫法???
更新1:

我講的唔係名同字 等我講清楚o的 龐=龐德(字不變)

更新2:

終於有人明白我的問題嗡乜...................

回答 (5)

✔ 最佳答案
我想你是指古今字變的問題
如「楊脩」在演義裏作「楊修」
而修與脩在粤語裏屬同音字

又如「龐悳(直+心)」在演義裏作「龐德」
直、悳與德其實是同一個字,直為初文,悳、德為孳乳文,而在特定情況下德又可與得通假。
直,甲骨文從丨從目,根據許進雄老師的意見,即是以眼檢視標竿是否筆直之意。《說文》的字形則從「十目乚」,其中由丨到十是字形演變的常態,至於新加入的「乚」,本義是藏匿,據段玉裁的意見是「十目視乚,乚者無所逃也」。段玉裁的看法我個人有所保留,不過無論如何,直這個字作為以眼睛觀察事物的斜正是沒有問題的。古人認為聖賢乃五感敏銳之人,故聖本義為聲為聽,德本義為直,賢從貝臤聲,而臤有目視(臣)手持(又)之意,至於耳聰目明固不待言;因此直字便由以眼檢視標竿是否筆直引申為德行之意。後來為了與本義區別,又加了形符「心」而為悳,這也是引申義、假借字演變為形聲字的常態。
德從彳悳聲,《說文》敘其本義為「升」,不過據許老師的意見,德字甲骨文字形從行直,本義應為以目檢視道路是否筆直之意。不過我讀了許老師書裡的舉例,德這個字在甲骨文與金文的使用上幾乎不從本義,可見德這個字很早就引申為品德之德。至於《說文》言及德的本義「升」,應該是德與得、登二字通假後產生的誤會,這可以參考《說文》段注舉《公羊傳》「得來」、「登來」之例。而劉熙《釋名》:「德,得也,得事宜也」與《說文》:「悳,外得於人,內得於己」用的是聲訓的解釋,固然表現了漢代人的文化觀念,但與文字的歷史發展就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了。甲骨文德從行直,後來直加心為悳,行省為彳,最後演變成今天的德字。至於德字右邊中間的「一」是「直」隸變後「乚」省為「一」之故,當然某些漢隸並沒有中間這一橫。

「吳壹」在演義裏作「吳懿」
「于禁」有人作「於禁」
「文丑」有人作「文醜」等等
參考: 《三國志》、三國大本營 - 月旦群英
2006-11-15 2:44 am
to:tonys1595



你的回答=ˍ=”:張翼得又叫張益得!~

你打錯左,係張翼德又叫張益德!~
楊脩,楊修
2006-11-12 4:03 am
漢昭烈帝劉備 字玄德
文皇帝孫 字子孝
2006-11-12 3:35 am
張翼得又叫張益得!~
2006-11-12 1:57 am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生於西元181年4月14日,卒於西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 歲。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十四歲時,因家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也同弟弟諸葛均跟著叔父離開家鄉,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後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西元19 7年),玄病故。17歲的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20裏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壟畝,隱居下來。從此,耕作之餘,他博覽群書,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深思治策。雖隱居,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稱爲“臥龍”。
建安12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後,思賢若渴,經謀士徐庶推薦,冒嚴寒,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家。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爲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政治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於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之後,亮助劉備乘勝攻佔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西元223年),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了許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爲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西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報,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多(西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後主准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最後一次斜穀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爲表率”。《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爲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爲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爲“天下之奇才”。
爲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實,在他會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他的後世家人,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紀念館”,同時全國還建有“諸葛亮研究會”。


收錄日期: 2021-04-23 15:54: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1000051KK038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