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的分別?

2006-11-10 9:29 pm
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的分別?

回答 (3)

2006-11-10 9:37 pm
✔ 最佳答案
三國志是史書
三國演義是小說
演義有誇張的部份

很多人把三演當正史,以為書中寫得皆為真、虛實不分。
1.桃源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 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齡:關羽要比劉備大)

2.溫酒斬華雄︰實華雄死於江東猛虎孫堅刀下,三演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 (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4.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只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長沙太守孫堅和曹操只有這十三家,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不可能分身去討董,陶謙當時只有貢獻一些金錢,並無參加戰役,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參加討董行列,當時公孫瓚正要對付鳥桓,亦不可能參加討董行列,至於張楊當時和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而劉備當時亦只是跟隨出証.

5.斬顏良,誅文醜: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醜的卻是曹操的部下所為。

6.張飛鞭督郵︰實乃劉備所為

7.徐州誅車冑、古城斬蔡陽:此乃劉備所為。

8.土山約三事:那次戰役關羽是戰敗被擒,并非有“土山約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獻刀殺董卓:曹操認為卓終必敗,不領董卓情~逃歸鄉里..曹操獻刀,不見正史..應是虛構

10.連環計︰無記載有貂蟬之人 呂布與董卓爭奪一婢女而起

11.關羽降曹︰無特別記載 應為自願(在三演所編造的關羽投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二皇嫂”,但這是與史實不符的。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關羽守下邳。劉備的妻子應該隨劉備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進攻小沛時,劉備戰敗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隨關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說,關羽在投降時,身邊並沒有什麼“二皇嫂”。)

12.過五關斬六將︰ 此五關相距甚遠 也無聯繫 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未發生過五關、斬六將之事。)

13.被斬的六將︰三演說被斬的六將是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這幾個人都不見史書記載,連名字也是虛構的。他們的出場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老爺一刀。

14.孫堅之死︰孫堅死於硯山...由於單騎輕出,只帶幾名隨從遭黃祖設伏以落死及流失射死

15.孫策之死︰實乃遭刺客暗算 不治(在攻打陳登的途中亦是單騎輕出,不過更誇張…只有自己一個人去打獵...無巧不巧被許貢的三名家客給盯上(許貢死於孫策之手)即做孫策曉勇,但臉上一箭,受創極深雖有黃蓋等人後來極力搶救但仍回天乏術)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太少。。。無名過客而已

17.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劉備和諸葛亮、徐庶等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

18.火燒博望︰非諸葛實乃劉備手筆.. 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超雲推倒土牆蓋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故也沒有超雲推倒土牆蓋井的事情啦 ^^

20.長板坡七進七出︰趙雲護送家小撤退 十分平淡

21.怒吼長坂橋︰曹軍夏侯傑因此肝膽俱裂被嚇死= =|| 是小說的誇張手法..

22.苦肉計︰正史上確有黃蓋詐降曹操一事..但苦肉計置疑..

23.舌戰群儒︰無此事 諸葛面見孫權而已..諸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

24.孫夫人投江︰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本來只是歷史上無數次政治性聯姻之一。是孫夫人去荊州..並沒有劉備跑到東吳去娶親。這裏並沒有多少男歡女愛的色彩。二人成婚之時,劉備已年近半百,而孫夫人不過二十上下,年齡相差約三十多歲..一個是貪圖皇位的梟雄,另一個是任性而為的驕女,彼此互不信任,何來歡愛?所以,劉備入益州不久,孫權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孫夫人也毫不猶豫地回了娘家,還差點帶走了劉備的寶貝兒子阿斗。從此,她一去不返,杳無音信,與劉備恩斷情絕。後孫夫人投江自盡是假,沒有此事..劉備呢?佔據益州之後便娶了寡居的吳氏(吳懿之妹,劉璋之嫂),也看不出對孫夫人有什麼留戀。正因為這樣,在《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中竟沒有一句話提到孫夫人!史書上沒有記載孫夫人的最後結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絕不會為了劉備而殉情自盡的。

25.智激周瑜︰此詩(索二喬)出于曹植之手。。。當時還未出現

26.周瑜智算蔣干︰實蔣干赤壁后游說周瑜。。。。。不成(歷史上的蔣干沒有說服周瑜,就回來了,稱贊周瑜雅量高致,並沒有中計,而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幾年以前。)

27.龐統連環︰並無記載 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28.草"船"借箭︰無此事,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借箭的是公瑾。)
29."草"船借箭︰在唐代時 張巡在安史之亂中,曾在夜間用草人垂下城牆賺了令狐潮幾十萬隻箭 ←(這是補充.. ^^)
綜合(20)(21)就變成草船借箭哩 一▽一

30.乞求東風︰純屬虛構(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31.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這是作者為醜化曹操,樹立關羽的高大形象而虛構的。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是劉備,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32.戰長沙:劉備南征荊南四郡,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並未發生戰斗。

33.刮骨療傷:此時華佗已經死了兩年,因此並非華佗所為,似乎只是一般的軍醫所為。

34.諸葛三氣周瑜︰周瑜當時並未注意過諸葛亮。。。極少碰面…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后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國吊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35.征漢中:征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賠了夫人又折兵︰單純的政治婚姻。。。。。無他

37.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 操勞過度

38.計借荊州︰實乃魯肅之計 以劉抵曹

39.馬騰討董卓︰馬騰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馬,不但沒有參加討董聯盟,而且還幫助董卓鎮守長安。

40.馬超興兵︰實乃背父 叛亂(至於馬騰之死,並非馬騰謀誅曹操被殺,馬超起兵報仇,而是馬超起兵反曹,所以馬騰被殺。)

41.取蜀攻略︰由法正 龐統完成。。。。。。。

42.張松獻地圖︰劉備入蜀后,拉攏法正與張松,並詢問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于是張松繪制了《西蜀地形圖》。

43.喬國老應是"橋國老",還有和喬玄並不是同一人

44.貂蟬︰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確有個導致董卓與呂布反目的侍女

45.劉岱︰正史有兩個劉岱,反董卓聯盟的劉岱和曹操手下的劉岱並不是同一人

46.韓遂幾歲︰演義中,曹操問韓遂幾歲,韓逐答四十,此處錯誤,此時韓遂已經七十多歲了

47.關羽單刀會︰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並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裡去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 而三演本末倒置, “單刀”乃軍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8.關羽與同僚︰關羽與同僚的關系很不和諧
(1)馬超︰聽說馬超歸附,對其不服,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么人相比?”(《三國志‧馬超傳》)
(2)黃忠︰聽說黃忠為后將軍,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三國志‧費詩傳》)
(3)糜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私人關系不和),叛迎孫權。”(《三國志‧麋竺傳》)
(4)士仁︰“與羽有隙,叛迎孫權。”(《三國志‧楊戲傳》)
(5)劉封、孟達︰二人鎮守上庸,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請二人發兵相救,二人坐視不救。
(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評論關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憑恃英勇的名聲,帶兵沒有章法,簡直是主觀蠻干。”)(《三國志‧廖立傳》)
(7)潘︰“亦與關羽不穆(不和)。”(《三國志楊戲傳》)

49.關公與女色:曹公與劉備圍呂布與于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公。公疑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來,關聖大帝也有七情六欲﹔關于貂蟬,正史上沒有記載。《三國演義》在呂布死了以后,也未對貂蟬作交代。關公月下斬貂蟬,大多史學家認為是虛構。如果是真事,關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50.關羽麥城凜然拒降:孫權使人勸降,關羽詐降,在城頭虛插旌旗,從別門撤退,被呂蒙算到,半路截殺之。
2006-11-10 9:33 pm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但「實」的部分連五成也沒有。演義裡移花接木者甚多。並且最精彩的部分俱是虛構。

桃園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名兵器:青龍偃月刀、蛇矛、方天畫戟、倚天劍等皆為虛構,以突出人物特徵。
張飛鞭督郵:為劉備所為。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故事,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逃歸鄉里
陳宮捉放曹:陳宮在191年 開始跟隨曹操,不是陳宮捉放曹操,應是另有其人。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事實上只有十三路地方軍,包括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和廣陵太守張超,而長沙太守孫堅和曹操都不在名列之中,因為當時他們分別依附於袁術和張邈之下。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陶謙當時只有貢獻一些金錢;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公孫瓚當時正要對付烏桓。
關羽溫酒斬華雄:實是華雄死於孫堅亂軍之中 。
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而劉備只為小吏,雖有參戰,但沒有大功績。
連環計:正史尚未記戴貂蟬之人,但呂布確與董卓一婢女有染。也不是王允設計,王允只是挑撥董卓與呂布的關係。
孫堅之死:不是在攻城時死去,是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硯山。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關羽與女色:關羽曾求曹操賜秦宜祿之妻給他,關羽也有七情六欲。
劉皇叔劉備:加強表達劉備是「捍衛漢室」和曹操是「國賊」的假象,「皇叔」之稱不能證明。
徐州誅車冑:劉備所為。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投降,非有「土山約三事」。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後來曹操送此馬給關羽。
誅文醜:文醜死於曹軍亂軍之中。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非于吉嚇死孫策。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 。
古城斬蔡陽:劉備所為。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太少,無名過客而已。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
火燒博望:劉備所為,當時諸葛亮並未出山。
長板坡七進七出:應為長坂,趙雲只是護送劉備家小撤退,沒有七進七出此事。
糜夫人跳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 。
怒吼長坂橋:該是張飛先斷橋再大哮,曹操等人並未到場,嚇死夏侯傑是誇張手法。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舌戰群儒:諸葛亮面見孫權而已。
周瑜智算蔣幹:實蔣幹之前游說周瑜不成。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戰,加上曹植未作《銅雀臺賦》,所謂曹操有占東吳二喬之事乃民間傳聞,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橋(喬)。」雖是千古絕句,但其後半句來源於曹植《銅雀臺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典故,事實上《三國志》裏全文記載了《銅雀臺賦》,卻根本沒有這兩句,純係後人偽託之作。可見唐朝已有此傳。
草船借箭:並無此事,相關事件發生在孫權於濡須塢之戰。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江東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
華容道:劉備有追截兵敗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其實是在烏林。
南郡之爭:該是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
關羽戰黃忠:劉備征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聯姻之一,並沒有男歡女愛的色彩,也沒有後來的孫夫人投江。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採用周瑜之美人計。
周瑜心胸狹窄:純粹小說為襯托諸葛亮之用。史書記載了周瑜恢廓理智的作風,他對程普的侮辱逆來順受.而後終於贏得年長資深程普的敬重,而說了「與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的話來。
三氣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逝。
周瑜之死:周瑜操勞過度而死於巴丘。
弔周瑜:弔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做後勤。
馬超興兵:馬超起兵反曹,連累到於許昌的父親馬騰被殺。
割鬚棄袍:戰鬥確實很激烈,曹操也有大敗,但沒有割鬚棄袍。
韓遂歲數:曹操西征時,韓遂已經七十多歲。
張松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松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製了地圖給劉備
落鳳坡:該為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
馬超戰張飛: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降
征漢中:征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
計奪天蕩山:純粹虛構。
封五虎大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大將」。
周倉、胡班:虛構人物
關羽單刀會: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
刮骨療傷:此時華佗已經死了兩年,是一般的軍醫操刀。
水淹七軍: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乃天災,非人謀。
關羽麥城拒降:孫權使人勸降,關羽詐降,在城頭虛插旌旗,從別門撤退,被呂蒙算到,半路被潘璋截殺。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玉泉顯聖改篇至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呂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塚:曹操葬在高陵。
關平:關羽之子,不是義子,在三國志裡只出現兩次。
關興:一介文官,年輕的時候就死了,演義中一切描述皆為虛構。
關索:只出現於野史中。
張苞:早夭,演義中一切描述皆為虛構
夷陵之戰:劉備僅帶了四萬多人,而孫權給了陸遜五萬人。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砍殺馮習等人,死於234年
臨終托孤:劉備臨終是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
八陣圖伏陸遜:八陣圖乃是一種兵法。
七擒孟獲: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漢晉春秋》時說了一句「七擒七縱」,具體過程沒有記載。
六齣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後出師表》:後人偽託,並非諸葛亮所作。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司馬懿還是荊州都督。
空城計:虛構的,趙雲曾用類似的空營計騙過曹操。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木門道:張郃不是中伏,而是追擊孔明時膝蓋被流箭射中,不治。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諸葛亮用兵如神:諸葛亮擅長內政治理,用兵並不是強項。
木牛流馬:木牛就是獨輪車,流馬是一種頭部比較尖的船,也有說是現今四川仍有的「木溜溜馬」獨輪車。
火燒上方谷:純熟虛構。
七星燈續命:純粹虛構。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並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車相近時,蜀軍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司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軍入谷然後發喪。當時在蜀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
魏延反叛:魏延與楊儀不和,相爭失敗,被殺。
2006-11-10 9:33 pm
什麼是三國誌?

《三國誌》,是西晉時蜀漢遺民陳壽所著的紀傳體史書,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正史。《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部,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曾任職於蜀漢政權,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他在西晉政權中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記述的歷史從東漢末年的混亂時期開始,直到西晉統一三國為止。全書共分為3部分,65卷: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


什麼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亦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目前尚無定論,爭論很多,也有人認為是施耐庵所作)。故事自黃巾起義起,終於西晉統一。是書陳敘百年,賅括萬事,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三國指的是魏、蜀、吳。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有些人認為,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着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有何實在的分別?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單和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這些小說般的情節是《三國誌》沒有的。

另外,《三國演義》是親劉的作品,他用了前10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51年,以後的46年只用了16回就草草收場了。但相反,【三國誌》詳細描寫蜀漢滅亡,直到東吳死亡,甚至東方外族向西晉進貢......等
參考: 維基 - 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本人自行分析兩者的分別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13: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0000051KK013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