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功夫茶的歷史、背景與由來。

2006-11-10 8:53 pm
我想要這樣的詳細資料,請詳細回答。thx~

回答 (3)

2006-11-10 8:58 pm
✔ 最佳答案
功夫茶起源:

鐵觀音產於福建,盛於潮州。潮人愛鐵觀音全國皆知,沖泡技巧也是舉世無雙,對於現代的沖泡方法影響深遠。相傳清朝時代因運輸不便,加上當年的保存技術落後。茶葉到了潮州後因受潮而變質,所以茶商們將茶葉加以烘焙後才出售。烘焙後的鐵觀音,質素不但沒有下降,反而茶韻變得更濃郁,甘香可口,正合當時潮州人的口味。製法及沖法相傳至今。


功夫茶是什麼茶:

"鐵觀音"是製作"功夫茶"的原料,將鐵觀音加工焙製,便成為潮州人喜愛沖泡"功夫茶"的茶葉。焙茶也要功夫,要焙對火喉,不能過火,亦不可不足火。 例如一些寫著"濃香鐵觀音"、"重火鐵觀音"或"烘焙鐵觀音"等茶,這些都是適合沖泡功夫茶的茶葉。


功夫茶茶具:

書籍上記載沖泡功夫茶的茶具有"若深甌"、"孟臣壺"、"玉書碾"和"潮汕烘爐"四種用具。"潮汕烘爐"我們現代人還能理解,但其他是什麼呢﹖請看"圖1"及"圖2",簡單些來說"若深甌"就是現在的"白瓷小杯","孟臣壺"就是現在的"宜興紫砂小壺"或"潮州紅泥小壺","玉書碾"就是現在的"水煲"。


功夫茶小知識:

烘焙後也要花功夫儲存,不能立刻售買。至少存放半年至一年,因烘焙後火氣未退,真正的茶味還未發揮出來,雖有一投頗香的火香氣,但飲後喉嚨多不舒適,滋味淡薄。


功夫茶沖泡簡說:

沖泡也要花功夫,水溫一百度,置茶份量(至少壺的一半),浸泡時間約20秒至30秒,要控制到茶韻濃郁但又不能過於苦澀,飲後回味無窮。


茶名源由:

茶名起源的傳說有很多,那個才是正宗的,至今仍未能確實。其一較為廣傳的起源是"因由製茶到所用的茶具以至沖泡的方法都要花功夫,所以稱作功夫茶。"


功夫茶的誤會:

"功夫茶"是指"潮汕功夫茶"或"潮州功夫茶",一般人誤以為用細小的茶壺沖泡,便是"功夫茶"。實際上還要配合"茶具"、"沖法"和"茶葉",才是正宗的"功夫茶"。


功夫茶很難學嗎﹖

不難!只要返回潮州一看,你們便會發覺到家家戶戶都在泡茶,泡飲的都是"功夫茶",你說難嗎﹖
2006-11-12 12:33 am
功夫茶”之茶具功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他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一、茶壺潮州土語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纍纍,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衝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功夫茶。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係到壺的水準和品質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主要是看壺裏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衝功夫茶除了用“衝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後就必定上來一巡功夫茶,那就是用“蓋甌”衝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懷至十二懷。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夫”好,用蓋甌也可以衝出好功夫茶的。
  二、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至於有的人還講究什麼“春宜牛眼懷,夏宜粟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懷”,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不過,用喇叭杯、牛乳杯……這些作為功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適,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四、茶盤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懷;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五、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裏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功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裏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六、水瓶與水缽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螭龍,潮州土話叫做“錢龍”,潮州話是雙聲疊韻的,錢、螭就是疊韻字,即是壁虎。)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昆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泳躍欲出,這是很少見的珍品,一般的多見素瓷青花,置於茶床上,蓋上朱紅的木蓋,舀水時用的是椰子殼做的,椰瓢當茶未煮,主人啟蓋舀水時,“功夫茶”之工夫已經不飲而使人信服矣。
  七、龍缸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康熙乾隆年間的產品,也已極為珍貴。用近代製品,只要色彩大小調和,也就很好了。
  八、紅泥小火爐“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可見古人是用紅泥小火爐溫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於“寒夜客來茶當酒”,這時是否用紅泥小火爐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現在的潮州工夫茶,像喝酒一樣喝茶,詩人們並沒有說明.不過我想大約應當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時,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豈不令人小便頻頻,坐立不大?那個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誰還能坐下來細談。所以,我想這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茶,應當相等於今日之功夫茶才是。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小火爐是放在精製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砂跳”,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與鋼筷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於“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成的扇,大不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以上,雖然還不夠陸羽所規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規格,但也已經洋洋大觀了。如果還要再說些,那麼二十四件也不為多,例如裝茶葉的錫罐,就以潮汕造的為最上品。還有茶巾,專門以凈滌茶具。茶几,用以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貯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臨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飲,自然又是人生一樂。
  一切俱備,還須工夫水火兩字,全講一活茶具大體齊全,好茶葉也已具備,這只是有了衝功夫茶的物質,還不算工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不過像香港地方,一聲制水,萬眾惶然,“自來”尚不可求,不用自來水又用什麼呢?
  《茶經》又說:“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無味。”這就已講究得微乎其微了。至於水還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別,這些都是屬於講究的範圍的,不過這些講究實際上也很難做到,像《紅樓夢》中的妙玉用鬼臉青藏著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閒情逸致,我輩豈有如是工夫哉。
  煮茶要訣,“水常先求,火亦不後”。蘇東坡詩云:“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勢生猛之謂也。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絞積炭”,“絞積”是一種很堅碩的樹木,燒成炭後,絕無煙臭,敲之有聲,碎之瑩黑,是最上乘的燃料。還有用烏欖核作炭的,火焰淺藍,焰活火勻,更是特別。
  衝功夫茶的八個過程茶葉、茶具、水、火之後就是衝工了。如果烹茶沒有工夫,那也不能叫做功夫茶。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大約有八個過程:
  

2006-11-11 16:33:54 補充:
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鐘,砂排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批提起,淋罐淋懷,再將砂挑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納茶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茶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滿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  

2006-11-11 16:34:43 補充: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裏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菜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進水也衝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  納茶是衝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2006-11-10 8:56 pm
潮州工夫茶廣泛流行於全球各地的潮人中,「激賞潮人真魅力,更知茗匠好工夫」,潮州工夫茶源遠流長,素有中國茶文化「活化石」的美譽。民國時期的《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一書中記載,「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書中所記「潮州府工夫茶」,即現今的潮州工夫茶。近代潮人翁輝東在《潮州茶經‧工夫茶》中說明了「工夫茶」的來由:「惟我潮人,獨擅烹制,用茶良而,爭奢奪豪,釀成『工夫茶』三字。」

潮州工夫茶講究「高衝低灑、颳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韓信點兵」和「關公巡城」是其獨家法門,傳達同樣一個道理:「茶道即做人之道」。欲把好茶當知己,從來佳茗似佳人。林語堂在《茶和交友》中這樣描述工夫茶的妙處: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十六女郎,而第三泡的茶不可複飲。但實際上,享受這個「少婦」的人仍很多。


收錄日期: 2021-04-13 21:23: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0000051KK0122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