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成語 舉手之勞既詳細解釋 20分

2006-11-10 2:42 am
我想要詳細解釋
包括 同義詞 反義詞 出處 例句 典故
唔該 20分

回答 (2)

2006-11-10 2:49 am
✔ 最佳答案
故事:只要肯助人,人人皆可成偉人,助人不必有高深的學問和過人的本領。
你只需有一顆慈悲之心和一個充滿愛心的靈魂。~~~~馬丁路德二世

馬克有天放學回家時,見到走在前面的男孩跌了一跤,手上的書本散落一地,另外還有兩件襯衫、棒球手套、球棒和一台收音機。馬克趨前幫他把掉落的物品拾起,並替他分擔部份的東西,交談之下,馬克知道了這男孩叫比爾,愛好電玩、棒球和歷史,但是其他科目唸得一個頭比兩個大,而且最近又和女朋友分手了。


他們先走到比爾門口,比爾邀請馬克進屋喝杯可樂,看看電視,兩人說說笑笑,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之後他們也在學校碰過頭,而且一起吃過一、兩次午餐。初中畢業後,他們又進了同一所高中,彼此打過幾次照面。終於捱到了高中最後一年,就在畢業典禮前的三個禮拜,比爾找馬克談了一次話。

比爾先提起了兩人相識的情形。「你不覺得奇怪,那天我為何抱一堆東西回家嗎?」比爾問他。

「因為我把自己的櫃子清乾淨,好方便其他人使用。我事先藏了一些媽媽的安眠藥,那天我打算回家後便吞藥自殺,但那個下午和你又談又笑後,我改變了主意,因為我一旦自殺,那就再也沒機會和你開開心心地聊一頓了。馬克,你知道嗎?你幫我的不只有替我拾起了書本,你還救了我的命。」

解釋:比喻極容易做到
同義詞 反義詞 出處應該無
例句:這不過是舉手之勞,何必言謝呢?
2006-11-10 2:49 am
草菅人命ts u ji n r n m ng
字釋 :菅,一種野草。
解釋:草菅人命比喻輕視人命,濫殺無辜。
相似詞: 濫殺無辜、殺人如麻
相反詞: 人命關天
出處: 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即位。胡亥是個暴君,經常殺害無罪的人,連公子、主也難免一死。他還處死了有功的大將蒙恬、蒙毅,腰斬丞相李斯,活埋修秦始皇墓的民工。他把殺人看得就像割草一樣無足輕重。結果,人民起來反抗,秦朝很快就滅亡了。
前仆後繼 qia2n pu1 ho4u ji4
仆,讀音「父」
近義詞 : 前赴後繼、勇往直前
反義詞 : 苟且偷生、貪生怕死
解釋:本指前後倒僕,難以前進。後以「前仆後繼」謂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緊跟上來。形容連續不斷地英勇鬥爭。
字義:仆,倒地而死。全句是說前面的倒下去,後面的緊跟上來。
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緊跟上去。形容鬥爭的英勇壯烈。
本作「前仆後踣」,比喻前後倒仆,難以前進;後世變更意思,改「
為「繼」,比喻勇往直前,不畏艱難。又作「前赴後繼」。
清‧秋瑾《吊吳烈士樾》:「前仆後繼人應在,如君不愧軒轅孫!」
前面的人倒下了,後面的人接著向前沖,比喻人們英勇奮鬥,不怕犧牲。仆,向前倒地。
引用:孫樵祭梓潼帝君文:「跛馬慍僕,前仆後踣。」秋瑾弔吳烈士樾詩:「前仆後繼人應在。」唐‧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僕,前仆後踣。」






大吹大擂 
解釋︰許多樂器同時吹打。比喻大肆宣揚說話誇張,沒有根據。
出處: 眾樂齊鳴。形容喜慶歡樂的場面。儒林外史˙第十回: 黃昏時分,大吹大擂起來,婁府一門官銜燈籠就有八十多對。
比喻言辭誇張、毫無根據。如: 他就是不務實際,終日大吹大擂的,如何能有一番作為?
3)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四折︰“賜你黃金千兩,香酒百瓶,就在麗春堂大吹大擂,做一個慶喜的筵席。”
【近義詞】︰自吹自擂、言過其實、夸夸其談、大言不慚
【反義詞】︰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言行一致
捉襟見肘(zhu  j n ji n zh u)
字義:捉:握,捕捉
襟:古代指衣的交領,後指衣服的前幅
肘:上臂與前臂交接部分
定義:形容人衣衫破敗。見捉襟肘見條。比喻生活極為窮困,或是無法顧及整體,照顧不同的窘態。
近義: 顧此失彼、左支右絀、左右支絀
反義:綽綽有餘、綽有餘裕、應付自如
出處: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罄竹難書(qi4ng zhu2 na2n shu1)
罄:音慶,用盡。竹:古時寫字沒有紙,把字寫在竹片上。書:寫。
解釋: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竹簡,也難以寫盡。後用“罄竹難書”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
罄竹難書之典故:《舊唐書﹒李密傳》記載李密數說隋煬帝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說,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
相似詞:擢髮難數
反義詞:豐功偉績
成語:心有餘悸
一 \/ / \
x in y ou y u ji

同義詞: 驚弓之鳥
反義詞: /
解釋: 形容危險不安的事情雖然過去,但回想起來
心裡仍感到緊張、害怕。
字解:餘:剩餘 悸:不安

海市蜃樓hǎi shì shèn lóu
釋義:指大氣中由於光線的折射,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上的奇異幻照。古人誤以為蜃吐氣而成。
蜃:大蛤。 樓:華麗的宮殿。
出處:《史記·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隋唐遺事》:“此海市蜃樓比耳,豈長久耶?”
用法:常用以比喻虛幻不可靠的事物。
近義:鏡花水月/虛無縹緲/空中樓閣







分道揚鑣 fēn dào yáng biāo
字解:揚鑣:驅馬前進。(㊣不可寫為「分道揚鏢」。「鑣」粵音讀為:biu1(音:標)。
解釋:形容分路而行。比喻各自向不同的目標前進。
同義詞:背道而馳 ( bèi dào ér chí )
南轅北轍 ( nán yuán běi zhé )
各走各路 ( gè zǒu gè lù )
反義詞:並肩前進 ( bìng jiān qián jìn )
攜手合作 ( xié shǒu hé zuò )
志同道合 ( zhì tóng dào hé )
出處:《魏書.卷一四.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河間公齊》
方興未艾 f n  x n  w i  i
方:正在 艾:停止,完結 興:輿起
意思: 正在發展,沒有停止,比喻事態正在蓬勃發展。
出處:
(1) 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姦,虜人非有方興未艾之勢,而何必用此哉!」
(2)宋.陸佃〈太學策問〉:「大學之道,方興未艾也,士之來學者,蓋已千數。」
(3) 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一》:「煇既得其說,竊惟主上孝奉三宮,十年一講盛禮,鴻恩錫類,方興未艾。」
(4) 宋.陳亮〈祭周賢董文〉:「連歲有江上之役,欲為公壽而不果奔也,謂公之壽方興未艾,而明.張岱〈孫忠烈公世乘序〉:「五世後且玉樹盈階,方興未艾。」此心終未泯也。」
近義詞:方興日盛、日增月盛
反義詞:江河日下、每下愈況

營私舞弊(yi2ng si1 wu3 bi4)
解釋:以違法的手段謀求私利。
字義:營私:營謀私利
舞弊:用欺騙等方法做違規的事
相似詞:假公濟私
相反詞:正直清廉
出處:清史稿˙卷二二一˙諸王傳˙定安親王永璜傳:載銓營私舞弊,自謂操進退用人之權。
造句:在歷史上,奸臣往往營私舞弊、濫用權力,令朝政日漸腐敗.
義憤填膺 yi4 fe4n tia2n yi1ng
義憤:對違反正義的事情所產生的憤怒;填膺:充滿了胸膛。膺:胸
注釋:(1)為正義公理而發出的憤怒。(2)基於正義而激起的憤怒,充塞於胸中。
成語出處:(1)後漢書逸民傳序:漢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蘊藉,義憤甚也。
(2)江淹恨賦:置酒欲飲,悲來填膺。
用法:指滿腔義憤。
近義:義憤滿腔
反義:無動於衷
例句:吳正義竟然在危急關頭中背信忘義,大家都感到義憤填膺。

貽笑大方 yi2 xiao4 da4 fang1
貽,指贈送。或遺留。 
貽笑,引人笑話。  
大方,指見識廣博的人,後泛指有專長的人,即行家。
(1)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恥笑。即見笑於有學問的人。
(2)所做之事,惹人笑話。
近義詞: 見笑大方: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後多用於謙辭。
自謙語,謂見識淺陋,貽笑方家;即知識短淺,為有道者所笑。
見笑於人(讓人譏笑。) 、班門弄斧
出處: 《莊子》一書善於運用比喻來述說道理。其中有段文字寫黃河的河神認為小河的流水都歸入他的懷抱,因此自覺十分偉大。不料當黃河流到北海時,河神才發覺原來北海比自己還要廣闊得多。於是便對北海說: 「現在我看見你是這樣無窮無盡,如果我沒有到這裡來,就會永遠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譏笑了。」

玉石俱焚 yù shí jù fén
近義詞 : 同歸於盡、休戚與共、風雨同舟
反義詞 : 涇渭分明、黑白分明、是非分明
解釋 : 俱:全部;焚:燒。美玉和石頭一樣燒壞。比喻好壞不分,同歸於盡。
無論良玉或瓦石,同樣遭到毀壞。
比喻賢愚善惡,不論好壞,一同受害。又作「玉石同沈」、「玉石同焚」、「玉石碎」、「玉石俱碎」。

出處:《尚書·胤征》:“火焱(音:驗)昆崗,玉石俱焚。
奴顏婢膝(nú yán bì xī )
字義:奴顏:奴才的臉,滿臉諂媚相。
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
定義:形容卑鄙無恥地向人諂媚討好的醜態。
造句:沒有民族自尊心,一貫奴顔婢膝的人,如何讓人看得起?
近義詞:卑躬屈膝、卑恭屈節、奴顏婢色
反義詞:笑傲公卿、趾高氣揚
出處:《抱撲子‧交際》:“以奴顔婢睞者爲曉解當世。”

囫圇吞棗hu2 lu2n tu1n za3o 貶義
字義:囫圇,渾然一體,形容整個東西。
釋義:把整個棗子吞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存在學習上籠統合混, 不加分析,沒有消化。
近義:生吞活剝,不求甚解
反義:融會貫通,含英咀華,細嚼慢咽
故事:傳說有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見人家說:「梨子對牙齒有益卻有損脾臟,棗子有益脾臟卻有損牙齒。」自此之後「他吃梨子時嚼爛而不咽下,吃棗子時卻不嚼爛而整個咽下。他以為這樣做既對牙齒有益,又不會損害脾臟。不料旁人卻取笑他說:「梨子只嚼于吞,倒也沒有問題,可是囫圇吞棗,卻有害無益啊!」"見《湛淵靜語》"元.白珽
出處: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相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1. “囫圇”是連綿詞,不要拆開理解,所以也寫作“鶻侖”或“渾淪”。
2. 主要起描寫和修飾作用。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45: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9000051KK029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