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

2006-11-10 12:02 am
望嶽的詩的解釋??10分
更新1:

杜甫的

更新2:

每一句的解釋

回答 (1)

2006-11-10 12:13 am
✔ 最佳答案
杜甫曾經寫過三首《望嶽》。三首詩題目相同,然而描寫對象、背景、旨趣、風格各異。三首詩分別成於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把它們並讀比較,當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的人生景況與心路歷程。

三首詩的成詩背景不同,體裁亦異。雖然同寫望嶽,但所望之嶽亦非同一山嶽。

第一首《望嶽》體屬五古,但全詩八句四十字很像五律,這是杜甫運用律詩句法於古詩的新手法。大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當時作者約二十五歲,赴京兆長安貢舉不第,於趙、齊一帶漫遊。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可知杜甫所望之嶽是泰山。因為「岱宗」乃泰山的別名。

杜甫的第二首《望嶽》體屬七律。詩成於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其時作者由左拾遺被貶為華州司功,年約四十七歲。詩中「西嶽崚嶒竦處尊」一句點明此詩的描寫對象為華山。

  第三首《望嶽》體屬五古。這是大歷四年(公元七六九年),杜甫五十八歲之作。作者其時正飄泊江湖,由潭州取道往衝州,翌年便與世長辭了。首句「南嶽配朱鳥」即指出本詩所寫為衡山。

  三首《望嶽》詩各有不同寄意和旨趣,可從中看出杜甫青年、中年、晚年時期因際遇的轉變而有的不同胸懷。

詠泰山的《望嶽》,首句「岱宗夫如何?」即表現出詩人對泰山的無限讚賞。作者面對如此雄奇壯闊的泰山,不由得感到難以下筆去形容泰山的壯偉以及興奮仰慕的心情。是山之壯闊,在杜甫筆下是「齊魯青未了」。而且,泰山「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莊嚴神秀,是宇宙造化之所鍾。由於泰山是如此偉大,「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不禁激盪詩人的胸懷視野。眼前是這樣的天下名山,正是二十多歲豪氣英發的杜甫又豈會滿足於「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正好點出作者欲親履絕頂。結句不但令全詩有含蓄不盡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青年時期的自我期許。這兩句表現出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氣慨。本是所寫的雖是泰山,卻也是作者借歌頌泰山之雄偉,兼寫自己的胸懷。眼下雖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終能有所成就,攀越頂峰。這是作者年輕時懷有大志之作。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發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餘,預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並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嶽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詩以「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作結,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現實環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的失意徬徨。

詠衡山的《望嶽》寫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嶽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嶽之意作結,呼應起筆「秩禮」。而「曷以贊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於字裏行間。這首《望嶽》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心朝政,無日或忘。

由於三首詩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風格亦不一致。詠泰山的《望嶽》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因此詩句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但篇中並無一字明言之,我們只是從「安得仙人九節杖」、「高尋白帝問真源」得知,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沈鬱頓挫。詠衡山一首則因書於晚年,即或是有所諷喻,都不過是「在德非馨香」淡淡數語。所寫景色如「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靈光飄渺之感。全詩表現出一種典贍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覺。

由此看來,三首《望嶽》旨趣、風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詠泰山的《望嶽》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徬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嶽》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收錄日期: 2021-04-19 01:51: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9000051KK019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