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全世界多種語言,母親的發音均為媽音起?

2006-11-09 7:06 am
eg.媽媽(中文),mother(english)

回答 (1)

2006-11-09 7:13 am
✔ 最佳答案
Q:點解全世界多種語言,母親的發音均為媽音起?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6.gif


因為嬰兒出生後發聲系統未完整,難發出複雜的聲音。

而Mama是嬰孩最容易發出的聲音。即使發聲系統未完整發展,只可以發出【啊】(baby的哭聲都是以此為主)加唇部的移動就能發出Mama (媽媽),所以是最容易發出的聲音。

而容易發聲便有利嬰兒的生存,讓他們發出聲音通知父母,獲得注意力,使其獲得餵哺等等的護理。

而媽媽又較爸爸容易發音,所以嬰兒通常第一個發音便是Mama (媽媽)。

「媽媽」是最簡單的發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

當嬰兒的兩隻眼睛的視線逐漸形成了焦點能看清東西,並且視線的接觸範圍也開始逐漸擴大時,就開始了對環境的認識的過程,首先第一個就是感知了溫飽的來源—— 「媽媽」(從世界範圍內來看,各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甚遠,但例外的是對「媽媽」發音是極其驚人的一致,這主要是由嬰兒發音的特點和對溫飽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媽媽」是最簡單的發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第二個最簡單的發音就是「爸爸」。)此時「媽媽」的含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媽媽」,而只是乳汁和溫暖的象徵,當隨著嬰兒對環境的識別能力的加強,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漸和特定的環境、對像結合在一起了;隨著發音器官的發育,嬰兒有一天一張嘴,無意中發出了一個最簡單的「ma」音,一般最先聽到這個聲音的總是擔任哺育任務的母親,於是母親就會主觀地認為這是孩子在叫自己,於是就作出了一些驚喜地反映,例如:主動地餵奶,呵護,等等,終於有一天,使嬰兒逐漸發出了在除了哭作為表達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個手段,即:發出「ma」的聲音,最後這種聲音就以條件反射的方式與溫飽的來源連在了一起,固化了嬰兒對環境的認識。這時,嬰兒在認識與不認識的基礎上就會出現熟悉與不熟悉、適應與不適應的感覺,漸而出現了安全的需要,當象徵著溫飽、熟悉的「mama」不在時,恐懼就會來臨。這個階段時間上,應該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後期。


收錄日期: 2021-04-23 15:56: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8000051KK051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