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叫 [意識形態]?

2006-11-09 6:28 am
如題,thanks^^

回答 (4)

2006-11-09 6:34 am
✔ 最佳答案
http://soc.sinchew-i.com/special/seachinese/index.phtml?artid=200112030673&sec=652


意識形態簡釋

首先,讓我們對“意識形態”的涵意做個簡單的說明。“意識形態”原自英文“Ideology”一詞,即從觀念發展起來的思想理論體系,意思是觀念的科學。

拍拉圖《理想國》的理念可說是意識形態的雛形,到16至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始祖法蘭西斯‧培根提出《四假相說》被認為是意識形態概念的起始。其後,有約翰洛克對“觀念”的哲學闡釋,認為人的理智能把簡單的觀念組合成複式的觀念,洛克的《人類理解論》進一步催生了意識形態這個概念。

但意識形態這個概念的正式提出和闡釋應始於法國的啟蒙運動。最早提出這個概念並立之為觀念科學的是法國18至19世紀的學者特斯杜‧德‧托拉西(Destutt deTracy)。他寫了《意識形態的要素》(一譯《意識形態的基礎》)一書,對中世紀以來充斥哲學中的偏見和神學觀點進行理性的批判。他主張以理性作為意識形態的基礎,並以之為所有科學的基礎。托拉西認為意識形態是以理性對思想來源進行剖析,從而揭示社會法則與自然法則相一致,托拉西對意識形態的詮釋對後來各種意識形態學說產生極大影響。

意識形態的理論,基本上可分為兩大派系。第一派即是始於托拉西,一直到20世紀的經驗主義和結構主義等,在英法及後來的美國哲學中佔主導地位。他們推崇理性,以自然科學的思想方式架禦社會科學,認為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應與自然科學一致。因此,凡符合這法則的社會理論便給於肯定,否則便貶斥。這一派最主要的發展是否定意識形態對社會的重大作用,並視之為社會問題的根源。

另一派便是源自德國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經由馬克思、曼赫姆、哈巴馬斯到法蘭克福學派的曆史主義傳統。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中提出對意識的廣義和狹意的解說。廣義的意識泛指一切精神現象;狹義的意識則是精神現象學的最初階段。其狹義的闡釋,“教化”與“異化”概念的提出,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費爾巴哈則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馬克思等則以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了意識形態。這一派認為研究人類社會與研究自然有極大的差別,但不認為意識形態與自然科學相對立。他們肯定意識形態是特定社會集團在特定時代以特定立場發展形成的一種社會理論。因此,意識形態是特定社會集團對社會認知的最高理論形式,是社會理論的思想體系。所以,意識形態也稱為社會意識形態。

馬克思把意識形態理論充份開拓和發展起來,因之形成馬克思主義。他辯證地對待托拉西和黑格爾這兩派學說,兼容並蓄地融彙到自己的意識形態學說中。其最重的發展是把經濟、政治和社會理論發展為其意識形態的主體內涵。由於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深廣開拓,而使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廣泛流傳,因而有意識形態狹意的說法,指的便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十分重視意識形態本身的批判意義和作用。馬克思從事經濟、政治和哲學的研究,深入探討階級理論。正是他生活時期的經政和社會現實促使他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馬克思從經政社會曆史和現實出發達致唯物史觀的認識,從而奠定了他創立的意識形態的基礎。

簡單地說,意識形態是某個歷史時期的一種社會思潮,反映一定階級或特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系統思想、觀念的總體,也即是政治制度、經濟和社會型態的思想體系。由它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為一種政治路線,亦為其思想鬥爭的理論基礎。

各社會集團或各階級之間,必然會產生意識形態的鬥爭。政治和經濟的鬥爭是意識形態鬥爭的主導,同時也強烈地反映在文化、藝術、法律等之中。

某種社會意識形態是某個特定社會存在的反映,並會因其變化而或早或遲地產生變化。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起著巨大作用,但它的發展與經濟並非平衡一致。曆史已經證明經濟落後的國家,在意識形態的發展上往往超越所謂先進的國家。蘇聯取得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一個最早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度。接著東歐各國,以及後來中國革命的成功都是佳例。

時代意識形態大潮與政黨

一個政黨必有其社會理想做為其主導的政治理念的取舍,從而形成其組黨的宗旨。換句話說,某個政黨的組成或因受某種意識形態影響所致,或其依據某種意識形態而生,並具體為其社會理想,且為實現這個宗旨去奮鬥。

一個政黨因著大環境的變遷和變化中的思潮,即時代意識形態的影響,在不同時期自然有不同的政治表現,其鬥爭方向路線便體現出這個政黨意識形態的取向。

二戰後冷戰時期,世界上基本上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這正顯現兩種絕然相背的意識形態。在戰後近60年的鬥爭中,這兩種意識形態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表現,揭示著相互消長的情勢,而各自並不斷向前發展,從而對特定時期對特定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資本主義社會以美國執其牛耳,社會主義集團則前期以蘇聯馬首是瞻,後期則以中國居主導地位。世界各國的政黨基本上亦可按此分類。在其國度或推崇資本主義制度,或主張社會主義改革或革命,並由此產生劇烈的意識形態的鬥爭。
2006-11-09 6:34 am
首先,讓我們對“意識形態”的涵意做個簡單的說明。“意識形態”原自英文“Ideology”一詞,即從觀念發展起來的思想理論體系,意思是觀念的科學。

但意識形態這個概念的正式提出和闡釋應始於法國的啟蒙運動。最早提出這個概念並立之為觀念科學的是法國18至19世紀的學者特斯杜‧德‧托拉西(Destutt deTracy)。他寫了《意識形態的要素》(一譯《意識形態的基礎》)一書,對中世紀以來充斥哲學中的偏見和神學觀點進行理性的批判。他主張以理性作為意識形態的基礎,並以之為所有科學的基礎。托拉西認為意識形態是以理性對思想來源進行剖析,從而揭示社會法則與自然法則相一致,托拉西對意識形態的詮釋對後來各種意識形態學說產生極大影響。

意識形態的理論,基本上可分為兩大派系。第一派即是始於托拉西,一直到20世紀的經驗主義和結構主義等,在英法及後來的美國哲學中佔主導地位。他們推崇理性,以自然科學的思想方式架禦社會科學,認為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應與自然科學一致。因此,凡符合這法則的社會理論便給於肯定,否則便貶斥。這一派最主要的發展是否定意識形態對社會的重大作用,並視之為社會問題的根源。

另一派便是源自德國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經由馬克思、曼赫姆、哈巴馬斯到法蘭克福學派的曆史主義傳統。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中提出對意識的廣義和狹意的解說。廣義的意識泛指一切精神現象;狹義的意識則是精神現象學的最初階段。其狹義的闡釋,“教化”與“異化”概念的提出,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費爾巴哈則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馬克思等則以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了意識形態。這一派認為研究人類社會與研究自然有極大的差別,但不認為意識形態與自然科學相對立。他們肯定意識形態是特定社會集團在特定時代以特定立場發展形成的一種社會理論。因此,意識形態是特定社會集團對社會認知的最高理論形式,是社會理論的思想體系。所以,意識形態也稱為社會意識形態。

馬克思把意識形態理論充份開拓和發展起來,因之形成馬克思主義。他辯證地對待托拉西和黑格爾這兩派學說,兼容並蓄地融彙到自己的意識形態學說中。其最重的發展是把經濟、政治和社會理論發展為其意識形態的主體內涵。由於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深廣開拓,而使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廣泛流傳,因而有意識形態狹意的說法,指的便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十分重視意識形態本身的批判意義和作用。馬克思從事經濟、政治和哲學的研究,深入探討階級理論。正是他生活時期的經政和社會現實促使他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馬克思從經政社會曆史和現實出發達致唯物史觀的認識,從而奠定了他創立的意識形態的基礎。

簡單地說,意識形態是某個歷史時期的一種社會思潮,反映一定階級或特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系統思想、觀念的總體,也即是政治制度、經濟和社會型態的思想體系。由它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為一種政治路線,亦為其思想鬥爭的理論基礎。

ideology ,(意識形態 也有 翻成 意識型態 或 意的牢結 ),基本上此術語是常用在 政治學, 社會學 ,哲學,文化學, 等領域之分析上.
心理學 並未 特別 加以 解釋 它,
不過 若從 心理學的 角度 要加以解說 意識形態 (意識型態, 意的牢結 ), 可以如此解說 :
ideology 意識形態 (意識型態, 意的牢結 ), 是 個人 或 某一群人 或 某一團體 基於 自己主觀上 認知, 形成一套 對於 現存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等現象
加以 解說 論述 的 思想觀念 體系, 並且對現存之 上述現象提出 辯護或質疑.
舉例來說 , 政治上所謂的 泛藍 或 泛綠 支持者,雙方其實都有自己的意識型態,
人有意識型態 未必好也未必不好, 有些喜歡 號稱 中立者的人們,其實心理背後還是有傾向 某種意識型態(泛藍 或 泛綠 或其他),只是他們不願承認或自己不自覺.
2006-11-09 6:32 am
意識形態:
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特殊觀念或思維方式。
其內容涉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對於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更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42201291&others=1
參考: =]
2006-11-09 6:30 am


收錄日期: 2021-04-18 19:44: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8000051KK048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