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白細胞介素?

2006-11-09 5:49 am
甚麼是白細胞介素?

http://garden.2118.com.cn/cnfoods/big5/no/ref18.htm
http://www.sotcm.com/mianyi.htm
更新1:

1、抗腫瘤及抗放射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增值,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力,提高激活狀態下的巨噬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Ⅰ的能力,促進脾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Ⅱ,誘導干擾素生成,改善症狀、減輕痛苦、增進食慾,使腫瘤縮小,對癌症的復發有預防作用。

更新2:

雲芝:增 加 抗 體、補 體 及 多 種 細 胞 活 素 , 例 如 : 白 細 胞 介 素 -2 、 白 細 胞 介 素-6 、 干 擾 素 等 之 產 生

回答 (2)

2006-11-09 5:53 am
✔ 最佳答案




白細胞介素-2


【別名】 白間素, 欣吉爾, T細胞生長因數 ,白細胞介素-2
【外文名】Interleukin-2 ,IL-2
【適應症】
白介素-2是一個分子量為14500的糖蛋白,它刺激已被特異性抗原或致絲裂因數啟動的T細胞增殖。重組白介素-2可用於臨床研究。主要用於腎癌、黑色素瘤和非何傑金淋巴瘤有效(Rossenberg)。LAK細胞代表1個有單核巨噬細胞,B和T淋巴細胞特徵的異原的細胞體。這些LAK細胞似乎對癌細胞有特異作用。此外,LAK細胞(不象T細胞)介導殺傷不受MHC的約束。
【注意事項】
1.胃腸道反應有噁心、嘔吐、腹瀉等。 2.少數病人有發熱不適、呼吸困難、嗜伊紅細胞增多、貧血、水瀦留(毛細管漏出綜合征)、瘙癢、膽紅素和肌酐水準短暫增高、鼻出血、舌炎、口幹、精神狀態改變、精神混亂、定向力障礙和精神變態。 3.血小板減少、紅斑或皮疹、低血壓、尿少、脫髮和心肌梗塞等。
【規格】 粉針劑:1000u,10000u, 10萬u, 100萬u.

2006-11-09 5:38 pm
細胞因子的一類﹐由活化的淋巴細胞產生的激素樣的多物質﹐不具有抗體的結構也不能與抗原結合。不同的淋巴因子能表現多種生物學活性﹐可作用於相應的靶細胞﹐使靶細胞發生特性或功能的變化。淋巴細胞藉助淋巴因子對鄰近或遠離的靶細胞產生作用﹐這與抗體的作用相平行﹐是實現免疫效應和免疫調節功能十分重要的途徑。
淋巴因子在正常人和動物體內含量極少﹐不易從體內測出或提取。各種淋巴因子最初都是從在體外培養的淋巴細胞培養上清液中發現的。這種上清液﹐所含的淋巴因子的濃度很低﹐只能用體外試驗的方法來檢測其生物學活性。自1966年以來的報導﹐有近百種不同名稱的淋巴因子﹐其中大都缺乏分子結構的研究﹐僅根據它們的生物學活性來進行命名和分類﹐這樣雖有一定的實用意義﹐但容易引起混亂。例如分子結構相同的物質﹐可因有不同的生物學活性而被稱為幾種名稱不同的因子﹔有時﹐活性相似而分子結構不同的幾種物質會得到相同的名稱。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對各種淋巴因子的研究與生產。目前認為研究一種因子﹐至少需瞭解四個方面﹕淋巴因子的產生﹐包括因子產生細胞的種類﹐因子產生的條件及調節機制。淋巴因子的物質特性﹐包括因子的理化特性﹑分子結構與基因結構等。淋巴因子的功能活性﹐包括因子作用的靶細胞種類﹑靶細胞上因子受體的分子結構﹑受體的基因特性﹐靶細胞對因子發生反應的機制﹐以及因子在全身的作用等。淋巴因子的實際應用﹐包括因子在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診斷治療方面應用的可能性。
淋巴因子的種類繁多﹐至今只有少數因子得到較充分的研究﹐1979年第二次國際淋巴因子學術會議決定﹐把已弄清分子結構的細胞因子(包括淋巴因子)統一命名為白細胞介素(IL)﹐並按他們被確認的先後順序﹐用阿拉伯數字編號。現在至少已有10種細胞因子被正式命名為白細胞介素。其中白細胞介素2﹐3﹐4與5都是由淋巴細胞產生的﹐屬於“真正”的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1和6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也可由一些淋巴細胞培養株產生﹐它們既可算單核細胞因子﹐也可算淋巴因子。現在許多新的研究表明﹐一些白細胞介素和其他的細胞因子﹐既可以由多種非白細胞產生﹐也可以作用於非白細胞的靶細胞﹐它們的生物學作用不僅僅是充當白細胞之間的介質﹐有一些重要的細胞因子或淋巴因子﹐雖然其分子結構與基因結構已弄清﹐知其產生細胞或其靶細胞不屬於白細胞﹐故不宜稱為白細胞介素﹐但仍保留著慣用的名稱。
較重要的淋巴因子 有如下種類。
白細胞介素 白細胞產生的用以實現細胞間功能調節的因子(見白細胞介素)。
單核-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是1966年發現的一種淋巴因子﹐可由活化的T淋巴細胞或B淋巴細胞產生。人的MIF是糖蛋白﹐包括有23000和55000兩種分子量的分子。在體外試驗中﹐MIF可以抑制在毛細玻璃管中的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向管口外的四周運動﹐故名。將MIF注射於人或動物皮內﹐局部可發生遲發型超敏反應樣的變化﹐皮膚出現紅腫硬結﹐病理檢查表現為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症。這說明MIF在遲發型超敏反應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MIF產生試驗是一種細胞免疫的檢測方法﹐如果待檢者的淋巴細胞在某種特異的抗原刺激下﹐能在細胞培養液中產生MIF﹐則說明待檢者可以對這種抗原發生遲發型超敏反應﹐或者說此人對該抗原存在特異的細胞免疫力。
白細胞移動抑制因子(LIF) LIF的產生細胞和產生條件與MIF相同﹐能抑制多形核粒細胞的移動﹐對單核-巨噬細胞卻無作用。人的LIF是分子量為68000具有活性的蛋白質﹐與MIF不同﹐而LIF的生物學意義和產生試驗的臨床意義﹐均與MIF相同。
單核-巨噬細胞趨化因子(MCF) 為活化的淋巴細胞產生﹐是分子量為12000~25000的蛋白質﹐能吸引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以變形運動的方式通過微孔薄膜﹐MCF在體內能吸引單核細胞通過毛細血管壁到達炎症組織部位﹐能促進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過程及組織的炎症反應。
白細胞趨化因子(LCF) 由活化的淋巴細胞產生﹐是分子量在24000~55000之間的蛋白質﹐其作用與MCF相似﹐但只對多形核粒細胞有作用﹐對單核-巨噬細胞無作用。
B細胞生長因子(BCGF) 由活化的T細胞或某些淋巴細胞產生的能促使B細胞增殖的小分子蛋白質。根據分子量的不同及引起B細胞增殖的附加條件不同﹐BCGF可分為BCGF-和BCGF-兩種。BCGF-的分子量為18000﹐能使經抗免疫球蛋白M﹑脂多糖或產生蛋白A的葡萄球菌活化的B細胞增殖。小鼠的BCGF-的特性部分與白細胞介素-4相似。BCGF-的分子量為50000~60000﹐能使經硫酸右旋糖活化的B細胞增殖。小鼠的BCGF-與白細胞介素-5的部分活性相同。
B細胞分化因子(BCDF) 由活化的T細胞產生﹐使活化的B細胞發生特性的改變﹐分化成為分泌抗體的漿細胞。具有BCDF活性的淋巴因子有數種﹐它們的分子量不同﹐作用於B細胞分化過程的不同環節。其中分子量為22000和36000的人BCDF﹐與白細胞介數-6的部分活性相似。
細胞毒性因子 天然殺傷細胞(NK細胞)﹐殺傷T細胞(Tc細胞)﹑活化的T細胞﹑活化的B細胞或活化的巨噬細胞對各自相應的靶細胞有殺傷作用﹐即細胞毒性作用﹐這些作用與各自產生的細胞毒因子有關。天然殺傷細胞細胞毒因子(NKCF)﹐是NK細胞在接觸相應的靶細胞後釋出的兩種分子﹐分子量分別為20000和40000。NK細胞的靶細胞是一些腫瘤細胞和未成熟的造血細胞﹐稱為NK敏感細胞。NKCF能與NK敏感細胞細合﹐並被納入胞內﹐從而使NK敏感細胞裂碎。細胞溶素﹐是由大顆粒淋巴細胞和活化的Tc細胞的胞漿顆粒釋放出來﹐能殺傷的靶細胞範圍較寬﹐殺傷作用較NKCF快﹐能在靶細胞膜上形成孔洞。所以細胞溶素可稱為穿孔素。細胞溶素的分子量為60000。有報導﹐細胞溶素與NKCF之間有共同的抗原性存在。淋巴細胞毒素﹐由活化的T或B細胞產生﹐分子量為80000~90000﹐能對一些非淋巴細胞或腫瘤細胞產生細胞毒性作用。它們殺傷靶細胞的種類比NKCF稍多﹐但與NKCF無抗原性交叉。腫瘤壞死因子(TNF)。由活化的巨噬細胞產生﹐具有多種活性﹐能引起發熱﹐促進肝細胞合成補體和急性期反應蛋白﹐也能在體外殺傷某些腫瘤細胞﹐在小鼠體內使移植的腫瘤發生壞死和出血。分子量為45000。用基因工程產生並純化的小鼠TNF與淋巴毒素相比﹐兩者有30%的氨基酸相同。人的TNF和TNFβ的分子量分別為17000和25000。
干擾素 由不由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分為﹑β﹑和γ干擾素三種。干擾素作用於正常細胞表面的干擾素受體﹐能使細胞進入抗病毒狀態﹐干擾病毒在正常細胞內的繁殖﹐因而得名﹐干擾素和β干擾素分別由各類白細胞與成纖維細胞於受病毒或多聚核酸作用之後產生﹐一般不在淋巴因子之內﹐γ-干擾素由T細胞或NK細胞在受有絲分裂素的作用後產生。人的γ-干擾素分子量為20000~25000。γ-干擾素的生物學活性為﹕調節抗體產生反應﹐增加Ig的產生﹐抑制T和B細胞的增殖。增強NK細胞的活性﹐也可增加NKCF的產生。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繁殖。具有吞噬細胞活化因子(MAF)的活性﹐能增強巨噬細胞殺傷腫瘤細胞或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能增加巨噬細胞HO和O的產生。


收錄日期: 2021-04-30 01:55: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8000051KK045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