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霍亂為什麼叫霍亂呢?
A:非也,霍亂一詞其實最早出自黃帝內經:
(一)霍亂一詞, 最早出現於我國《內經》(黃帝內經,估計著於戰國後期,作者已難考)中的記載:"亂於胃腸則為霍亂", 因其劇烈吐瀉、揮霍水分及撩亂心身, 故名。
(二)後又見於東漢末年醫生張仲景的傷寒論-卷第七
《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篇》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複,更發熱也。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http://guji.artx.cn/Article/8377_8392.html)
(三)可見“霍亂”一詞,其實距今兩千多年前已有了,它的原概念和內涵就是指的以劇烈腹痛,上吐下瀉為特徵的胃腸病。到了清代,更有《霍亂論》一書對“霍亂”作詳細介紹:
清代時王孟英著有《霍亂論》(1862年重訂為《隨息居重訂霍亂論》,被譽為“治霍亂最完備之書')。作者認為霍亂由疫邪所致﹐分為時疫霍亂和非時疫霍亂兩類。明確指出霍亂與飲食不潔﹑特別是飲用污水有關。
王孟英也將霍亂分為熱證和寒證兩大類,但他認為絕大多數是熱證。他說:“餘自髫年,即見此證流行,死亡接踵。嗣後留心察勘,凡霍亂盛行,多在夏熱亢旱酷暑之年,則其證必劇。自夏末秋初而起,直至立冬後始息。夫彤彤徂暑,濕自何來?只緣今人蘊濕者多,暑邪易於深伏,迨一朝卒發,漸至闔戶沿村,風行似疫,醫者不知原委,理中、四逆,隨手亂投,殊可歎也!”(《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王孟英認為個別脾胃素虛之人,寒濕內盛,患病才表現為寒濕霍亂,可用理中、五苓之類治之。他說:“熱霍亂,流行似疫,世之所同也;寒霍亂,偶有所傷,人之所獨也。”(《霍亂論》)對熱霍亂,王孟英分別用胃苓湯、桂苓甘露飲、燃照湯和蠶矢湯等治療,寒霍亂則用藿香正氣散、平胃散或理中湯、四逆湯等。
(
http://134.208.10.81/cpedia/Content.asp?ID=22136&Que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們應反過來說,因西方醫學欲找一個中文名詞來形容他們發現的病Cholera,就借用了中醫中包含了近似意的“霍亂”一詞作其中文翻譯。
原本西方中的Cholera源出自希臘語, 原為膽汁性腹瀉之意。
但西醫近代所謂Cholera的概念和內涵則是指一種由(霍亂)弧菌引起急性胃腸傳染病, 其特徵是發病急, 吐瀉烈, 病情劇, 死亡快, 特點是吐瀉物呈米湯樣, 嘔吐常呈噴射狀。大量脫水、失鹽, 發生虛脫、尿閉、酸中毒、肌肉痛性痙攣、腎功及血循環衰竭致死。西醫對這Cholera的發現其實也只是近兩百左右年的事情,比起原霍亂問世差了兩千年左右。
至於中醫中的“霍亂”的原概念和內涵早已包容了西醫對Cholera的概念,例如劇烈吐瀉、嘔吐、揮霍水分、多在夏天發生等特點,因此便以中醫的“霍亂”來作為“Cholera”的中文。
“霍亂”還有其他別名:
"虎狼病"或" 虎烈拉"(cholera音譯):是“Cholera”這英文傳入後才出現, 取其表面意思,來形容霍亂病情兇猛, 猶如虎狼侵襲。但這些詞並非是霍亂一詞的原型。
此外, 霍亂還稱"癟腡痧"(洗衣手, 指腡乾癟, 四肢冰涼)、"絞腸痧"或"吊腳痧"( 低鈣引起肌肉痛性痙攣, 特別是腓腸肌和腹直肌最顯著)等。
有關霍亂的相關參考,可看:
http://100md.com/html/paper/0411-8421/2005/12/01.htm
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cgi-bin/post.cgi?action=reply&forum=18&topic=422
http://www.smmu.edu.cn/zykj/~microbiology/8z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