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許多動物來說,視覺刺激是最直接的求偶方式,也就是利用身體表面的毛髮或鱗片上豔麗的色彩來吸引異性注意。以鳥類為例,就有兩個最令人熟悉的例子──軍艦鳥和孔雀。每年進入繁殖季節時,雄軍艦鳥喉部囊袋的顏色會變得豔紅萬分,並且刻意在雌軍艦鳥面前鼓起囊袋,讓鮮紅色的氣囊看起來更為明顯;雄孔雀為了贏得雌孔雀的青睞,則會在雌孔雀面前來回抖動身上炫麗的尾羽。
哺乳動物中的猴子也會利用身體顏色引誘異性,比方說母猴發情時的紅屁股即散發出這樣的訊息:「我已經準備好了,來吧!」而在水裡生活的魚更是以鱗片顏色作為媒介,因為鱗片在水中會呈現不同色彩,所以體表顏色也就更加變化萬千。像是鬥魚和許多種類的熱帶魚在生殖季節其體表鱗片會出現斑斕色澤,藉由這些豔麗顏色吸引異性的目光並將之引誘到事先準備好的產卵區域,即可迅速交配繁殖後代。
另外,有些動物則是透過發光打出求愛訊號。這類動物除了目前鮮為人知的深海動物外,就屬螢火蟲最為耳熟能詳。當雄螢火蟲在空中飛舞時,會以「愛之光語」攫獲雌螢火蟲的注意;一旦雌螢火蟲受到吸引,也會閃動「愛之光語」回應雄螢火蟲。之後雌、雄螢火蟲便藉著持續發光彼此溝通並相互接近,最後進行交配。而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有其獨特的發光頻率與顏色,藉以區隔彼此、避免不同種類的交配。
鳥類、昆蟲及許多哺乳動物都很擅長鳴叫,鳴叫的意義包含預警、溝通,有些則是用來宣示主權與領域。另外,有些陸地動物的活動時間是在缺乏光線的夜間時分,視覺無用武之地,因此部分夜行性動物就傾向以聲音作為溝通工具。在動物的求偶行為中,聲音當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角,牠們藉著不同頻率的聲音和音調來尋找、吸引同類異性的注意。例如夏天聽到的蟬鳴,便會因種類不同而有迥異的頻率與音調;蟋蟀、蚱蜢、螽斯等昆蟲,也會摩擦身體左右兩側的前翅發出悅耳聲音;再以青蛙來說,夏夜之時,大部分雄蛙會鼓動鳴囊吸引雌蛙。總結而言,善於發出聲音求偶的動物多半為雄性個體,且不同物種所發出的聲音皆有其特殊模式以避免相互干擾。
另有一種人稱「水蒲葦鶯」的小型候鳥,其名源於這種候鳥生活在長有水蒲葦的溼地中。每年冬季,水蒲葦鶯都會從歐洲溼地向南飛到非洲過冬;待春天來臨之時,再朝北飛回位在歐洲的棲息地。雄鳥準備求偶時會引吭高歌,其歌曲並沒有固定曲風,只是隨意組合一些基本音節。科學家觀察後發現,雌鳥相當愛聽雄鳥唱歌,且雄鳥知道的音節愈多,愈能唱出多變曲風;而歌曲樣式一多,自然容易獲得雌鳥的青睞(科學家發現有些雄鳥甚至能唱超過四十種以上的歌曲)。
會利用氣味尋找配偶與進行求偶行為的動物,大多本身具有很靈敏的嗅覺器官,例如昆蟲的觸鬚或是狗貓等哺乳動物的鼻子。關於氣味,最常聽到的相關名詞是「費洛蒙」,它是一種許多昆蟲都會分泌的物質,有些科學家稱之為「性費洛蒙」,乃用來吸引雄蟲、具有特殊味道的化學分子。例如蛾類的雄性個體就會利用觸鬚搜尋雌性個體分泌的「性費洛蒙」,即使距離相當遙遠,也可有效偵測雌蟲位置進而飛往與之交配;但也有一些蝴蝶是由雄性個體釋放性費洛蒙的味道,引誘雌性個體靠近。
「求偶之舞」是許多動物最直接的求偶方式,舞動的基本目的只有一個──藉由身體和手足擺動吸引異性的目光;同時,也宣示個體的領域範圍,藉以增加求偶成功的機會。所以,舞動可說是很多動物求偶行為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儀式。經科學家研究發現,動物的神經系統愈複雜,這類與舞蹈有關的求偶儀式也就愈繁複。
先以神經系統較簡單的蝦類和招潮蟹為例。雄蝦與雌蝦交配前,雄蝦會緊緊跟在雌蝦身旁和身後游動,這樣的行為俗稱「追尾」;而生活在泥灘地上的招潮蟹雖然沒有蝦類追尾的行為,但他們有更為特殊且明顯的求偶動作──雄招潮蟹會揮舞展示牠巨大的螯足。目前研究認為,此舉在吸引雌招潮蟹前往雄蟹洞穴門口交配,並也藉此揮舞動作驅嚇其他雄招潮蟹,因為當雌蟹靠近洞穴時,雄蟹會大幅度增加螯足的擺動幅度與頻率。
不同種類的招潮蟹有各自揮舞螯足的方式,一般來說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螯足垂直式擺動,也就是在身體前方反覆高舉、放下螯足;第二種是水平式揮舞,雄招潮蟹會向身體側面做螯足的反覆伸展與收回;第三種則稱為「背推」,是指雄蟹會用身體背面擋住雌招潮蟹的行進路線,一方面可向雌蟹展示雄蟹背甲亮麗的色澤,同時又可強迫雌蟹走向自己的洞穴。當然,雄蟹也會在求偶的同時,用步足反覆抬高和放下整個身體,藉以集中雌招潮蟹的注意力。
再以陸地動物來說,當雄蝴蝶想與雌蝴蝶交配時,雄蝴蝶便會不斷在雌蝴蝶身旁飛舞、示好以提高雌蝴蝶的興趣;而當雌蝴蝶願意與牠交配時,牠們倆就會互相配合對方的飛舞頻率在空中一同舞動,就好比跳著浪漫的愛情之舞。等到雙人舞結束後再開始進行交配。
反觀蠍子,牠們的求偶之舞一點都不浪漫,甚至危險萬分。當雌雄蠍子相遇並準備交配前,雄蠍會小心翼翼地接近雌蠍,然後趁其不備,快速抓住雌蠍子以便控制牠的動作,使其無法用尾部具有毒液的倒鉤來攻擊自己,這樣的動作看似一種較為誇張的舞步。在跳著交配舞的過程中,雄蠍會排出許多精莢並引導雌蠍將精莢拾起,待交配結束後再分開。
有些動物的求偶行為其實充滿了風險,尤其是掠食性動物,甚至會因此喪失性命。其原因在於某些種類的雌性動物為了產出後代,需要比雄性個體更多的養分與食物,因此從雌性個體的角度來看,前來求偶的雄性和平常所吃的食物其實沒有差別,自然很容易被雌性動物當作食物吃下肚。這類雄性動物在交配前就必須藉助其他方法增加交配成功率,降低交配時的風險。
以人類常見的蜘蛛和蠍蛉為例,其雄性個體在交配前會先帶「見面禮」讓雌性飽餐一頓、降低注意力與警覺心;趁著雌性個體享受大餐之際,雄蜘蛛及雄蠍蛉便趕緊與牠們交配,然後快速離開。此一行為是有其生物意義的,因為這類動物一般都過著獨居生活,獨自在領域範圍內活動;且在體型上通常雌雄差異甚大,即雌性個體遠比雄性個體來的巨大,因此體型較小的雄性很容易就被體型大的雌性當成獵物殺害,也才會衍生出這般求偶行為。
另外,有些動物在交配時也會準備很多禮物,甚至利用生活周遭的東西裝飾巢穴,這類求偶行為在鳥類中尤其常見。例如一種生活在澳洲的「緞藍亭鳥」,雄鳥在交配季來臨時會用樹枝建造一個適當的巢穴,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雄鳥很喜歡藍色,會到處撿拾藍色的花朵、漿果、植物葉片,甚至藍色的垃圾等物品來裝飾巢穴,而雌鳥就被這樣美侖美奐的「豪宅」吸引過來,與雄鳥交配產下後代。
求偶過程中,許多動物都存有為數眾多的競爭者,因此為了爭取相對少數的異性,就會產生比較行為,甚至是衝突事件,像是大家應該看過住家附近一條母狗發情,許多公狗便一擁而上爭風吃醋、打架流血的場景。其實生物界中更有趣的是一種叫做「微紅絨繭蜂」的寄生蜂,此種寄生蜂的競爭相當激烈,通常一隻雌蜂會被數十隻雄蜂追逐,即使雌蜂已經與某一隻雄蜂交配了,身旁仍舊會有其他雄蜂盤旋不去或騷擾正在交配的雄蜂。正因為交配競爭是如此的殘酷與激烈,因此雄蜂發展出三種不同的求偶戰術,視情況調配運用戰術打擊情敵。
第一套戰術:正面攻擊,施用在沒有其他情敵出現的時候。雄蜂會在雌蜂附近拍動翅膀、發出低音、唱起約會小調曲以贏得雌蜂注意;接著,雄蜂會將腹部朝上豎起,產生震動。當雌蜂頭部前傾、翅膀向背上收攏時,即表示已經做好與雄蜂交配的準備;但是這時通常會有其他情敵在附近打擾,雄蜂便採取第二套戰術:投機取巧。也就是,當雄蜂發現有其他鬧事的傢伙在場時,會先退到一旁,讓情敵先與雌蜂求偶;等到牠們準備交配時再一躍而上,搶先和雌蜂交配。這樣的投機戰術主要是省去求偶時所要花費的精力和時間,更快到達交配的目的。
最後,還有第三套戰術,使用於當牠交配之後情敵仍徘徊不去,且情敵數目有增無減的時候──偽裝戰術,雄蜂會故意偽裝成雌蜂的姿勢和模樣。由於微紅絨繭蜂的雄蜂和雌蜂從外觀上幾無區別,所以雄蜂能輕易地變裝成雌蜂,引誘情敵趴到牠身上交配,情敵當然是白忙一場。
再辛苦也值得──求偶行為隱藏的意義
許多動物在交配前會用各種條件選擇交配對象,包含鳴叫聲音、體表顏色、肢體語言等,而就生物遺傳演化的觀點來說,擇偶有其重要意義。因為動物得以藉此選擇配偶的遺傳資質,條件愈是優良,就代表著配偶攜帶愈好的遺傳基因,也才能增加後代在生活上的競爭力。
以一種背鰭具有刺狀的「棘刺魚」為例,其求偶行為相當有趣。雄魚先是頭部朝上同時扭曲身體,接著全身急速扭動一秒鐘,然後再重複同樣動作;雄魚也會對著雌魚表現出替受精卵撥水的動作。雌魚通常會選擇那些能夠快速抖動身體的雄魚與之交配;交配後,雄魚不會立刻離開受精卵,反而一直待在巢穴內守護,同時不斷用胸鰭把充滿氧氣的新鮮海水撥進巢穴中,讓卵能順利生長。因為雄魚撥水的動作會一直持續到魚卵孵化為止,所以牠撥水速度的快慢和持續時間長短就會影響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據科學家統計,如果雄魚每小時撥水八十次,每次撥水時間約二十秒,則魚卵成孵化的機率便有80%;若雄魚每小時只能撥水四十次,則魚卵孵化的成功率只剩不到20%。所以科學家推測,雌魚便是以此作為擇偶條件,讓牠們較為優勢的基因流傳給下一代。
生物界的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各有其好處,有性生殖雖然有助於基因重組、產生較多樣化的後代,卻也必須面臨雌雄個體相遇的問題,因此雌雄異體的生物在進行有性生殖時,求偶行為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過程。藉由求偶行為,動物得以從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中辨認同種類的雌雄個體,更能讓交配的生物有機會選擇、尋找最適合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