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鄭和的生平~~(十分!!!!!!!!!!!!!!!!!!!)

2006-11-08 4:55 am
我想要鄭和的生平,比埋網址~~~要生平啊!!! thx~

回答 (8)

2006-11-08 4:57 am
✔ 最佳答案
鄭和的生平

鄭和(1371--1435年)是我國明朝時期偉大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鄭和本姓馬﹐字三保﹐云南昆陽回族馬氏的後裔。

  鄭和, 小字三保,雲南昆陽回族人﹐其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 親更曾到麥加朝聖﹐故他自幼瞭解外洋情。明朝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馬和12歲時, 被擊敗元朝鎮守云南勢力的明軍俘獲﹐便被收入宮內當小太監,送入燕王朱棣的府邸﹐1390年﹐馬和被燕王朱棣召入藩邸﹐後成燕王朱棣親信, 朱棣即位後﹐馬和因"從起兵有功"﹐在靖難之變時立下軍功,升遷為太監。1402年﹐成祖很喜歡他, 朱棣賜和鄭姓﹐自此﹐人稱鄭和。所以人稱「三保太監」。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

1. 政治的:明成祖為了尋找靖難之役時失蹤的惠帝, 阻絕明惠帝日後回國爭奪王位的可能性

2. 政治的:藉機宣揚國威

3. 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



下西洋的經過

西元1405年,成祖任命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鄭和首次西航。他所率領的是一個武裝使節團,由百餘艘船舶及官兵及舵工手、翻譯﹑文書﹑算學家﹑醫生﹑船匠﹑火夫等二萬七千多人, 分乘大艦62艘, 組合成的遠征隊伍。首先,他們由蘇州劉家港出發, 他們來到今天蘇門答臘南部被爪哇滅亡的三佛齊島國,流亡在此地的華人陳祖義,見到鄭和船上裝滿無數的貨物,十分的羨慕,就想趁機搶奪。沒想到鄭和早有準備,結果陳祖義被俘,被鄭和帶回南京正法。1407年﹐鄭和帶領各國使節回京朝見﹐完成首次出使任務。

第二次航行,鄭和來到位在印度洋中的錫蘭(今日的斯里蘭卡)。當地的國王亞列苦奈兒對鄭和的寶船又羨慕又嫉妒,就將鄭和 騙進國都,準備用「調虎離山之計」暗中派人搶奪寶船。幸好鄭和機警過人,發覺情況不對,立刻趕回船上,指揮全體官兵,奮力擊退來犯的敵人,並俘擄了亞列苦奈兒和他的妻子,押回南京。成祖很客氣的招待他們,最後並將他們兩人釋放回國。此次出使經滿剌加﹑錫蘭﹑爪哇﹑暹羅(今泰國)﹐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古里﹑柯枝﹐帶去金銀﹑絲織品等禮物送給各國國王﹐也受到了各國國王回贈的珍寶和珍禽異獸。

第三次航行時,鄭和率48艘船只進行了第三次航行﹐於1411年回國。 來到蘇門答臘國,正逢該國內亂,太子被拘禁。鄭和派兵打敗爭位者蘇斡拉,並追到喃勃利國將他活捉,押解到南京斬首。鄭和要求太子年年朝貢,但是太子卻恩將仇報,鄭和只好圍捕他另立新王。

1413年﹐鄭和又寶船63艘﹑人員28600多人﹐進行了第四次航行。這次航行到達過非洲東岸的麻林﹑木骨都束﹑不剌哇等國。1415年回國。 此後﹐又 於1417--1419年﹑1421--1422年和1430--1433年完成了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遠航。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是在西元1432年,距離第一次航行已有二十七年之久。長年的海上生活,使這位偉大的航海家積勞成疾,而在西元1435年與世長辭。

另一說法 : 鄭和晚年退居南京獅子山下的靜海寺﹐在宣德十年(1435年)前後去世﹐大約活了65歲左右。鄭和"往夷域﹐鯨舟吼浪﹔汪滄漠﹐遠涉洪滔"的輝煌業績﹐不僅是回族人民的驕傲﹐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的貢獻及其成就

1. 鄭和在二十八年間﹐他先後七次奉命﹐出訪東南亞﹑印度半島﹑波斯灣﹑ 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多個國家﹐促進了中國與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他 的航行在世界航海史上佔重要地位﹐ 比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遠征﹐分別早了八十七年﹑九十三年和一百一十六年。

2. 鄭和每次雖然都帶有強大的武力,但是他並未以武力去征服任何一個國家,僅在迫不得已時,才稍稍還手,所以沿途各國都心悅誠服,歸順明朝。

3. 由於鄭和的努力,贏得所到國家的歡迎,促進了明朝和鄰近各國間的友誼和商業往來。如:印尼的三寶壟、泰國的三寶港、馬來西亞的三寶城,都是為了紀念鄭和出使該地而命名的。

4. 跟隨鄭和的翻譯官中,有好幾位是精於天文地理的航海專家。其中有一個叫費信,把海外各國的風土人情、山川道路,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等情形,一一記錄下來。回國後寫成「星槎勝覽」一書,是研究當時各國歷史的珍貴史料。根據該書記載,鄭和的西行,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的木骨都束,比西方人發現新航路,足足早了半世紀之久。

5. 鄭和遠航,使明朝人民因此對海外各國的情形更加了解,激起國人向海外貿易與移民的興趣,並且對南洋一帶的華僑提供了很大的保護。因此,福建、廣東一帶的居民從此向南洋移民的人數逐漸增多,奠定華僑在南洋發展的深厚基礎,並且對當地的經濟文化開發貢獻很大。

6. 鄭和的航行不僅比哥倫布早大約八十年,而且航海技術高超,他率領的最大的寶船長四百英尺,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相比之下,哥倫布的八十三英尺的船簡直是侏儒。鄭和率領的艦隊共有兩百多艘船和兩萬七千多名水兵,事實是當時中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假如鄭和開始的中國遠洋航海事業繼續下去,首先“發現新大陸”的就不會是哥倫布而是中國人,今天美國通行的將不是英文而是中文。中國即使擁有最強大的海軍,也未必會像當時西方列強那樣去征服世界、霸占殖民地。

7. 當時鄭和遠航的“寶船”,最大的長44。4丈,寬18丈,有8桅,排水量達3000噸。它比葡萄牙航海家華斯哥。達。迦馬所乘的“聖。迦布裏埃爾”號大得多。鄭和大規模遠洋航海的時間比迦馬首次繞過好望角的時間要早70多年。這說明我國古代的航海、造船技術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8. 鄭和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他們已經能夠利用科學的航海技術晝夜航行。 《鄭和航海圖》對於航海的方向﹑港口等要素都做了可靠的記錄﹐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

9. 明朝鄭和七下南洋,他的艦隊足以併吞統治所到之處,但是他不但沒有侵略、殖民,反而是帶給南洋諸國無數的生產器具、種子、書冊‧‧‧‧,他教導當地百姓禮樂文明、繁榮民生。如今,印尼的第一大古城三寶瀧及東南亞各地無數的鄭和廟,都是因感念帶給他們文明的救世主鄭和所建。這正說明了中國王道的精神與尚德的人性關懷。中國自古相信,就算能帶給他國的文明與富庶,也不能強佔、殖民他國。



鄭和航海時的小故事

明成祖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間(西元1405至1433年),三寶太監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其中多達五次在馬六甲上岸。傳說1409年,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即將抵達馬六甲前,龐大的海上艦隊不慎觸礁,船身破洞進水,幸好有一條魚塞住了破洞,讓這艘船免於沒頂。

鄭和在歷險後抵達馬六甲,便與當時的蘇丹拜米里蘇拉商量並獲得允許,在馬六甲設立中國官倉,作為日後中國船隊糧食物資運輸的補給站。這也是鄭和每一次過站必停的重要原因。

 

鄭和的遠洋航行特點

1. 鄭和本人是深宮太監,無水/海上的工作背景,惟其是回教徒,父親有到過聖城麥加之經歷,亦即其對欲探訪之處已先有資訊


2. 其船隊規模很大。

3. 雖 7次來回均延大陸東岸航行,卻未曾偏越台灣海峽東側而到過台灣。當時之移民與商旅均往南洋跑而沒來台灣,鄭和隨之,今日南洋保有早期所蓋的鄭和廟,台灣則無

4. 其航線均離陸地不遠,主要為海岸航行而非越洋航行。其與隨船食物飲水之運補供應能力、食物保鮮、海上航行定位及造船技術有密切關係( 當初使用的是平底、無吃水之大型河船 )

5. 雖空前,卻絕後。其整個活動由政府主導,未如後來之西方與日本等海洋國家之海上探險活動中民間團體有相當份量的參與,甚至全由民間團體或私人企業主導。顯然儘管中國有很長的海岸線,但完全欠缺海洋文化。
2006-11-19 1:33 am
鄭和本姓馬,名和。1371年,他出生在雲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的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家庭裏。馬和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三,故取小名三保。鄭和出生那時,元朝已被推翻。

鄭和是阿拉伯貴族出身,他是元朝咸陽王賽典赤的六世孫。1218年,西域大國花剌子模劫奪了蒙古的駱駝商隊,成吉思汗憤怒地發兵西征。住在不花剌城的阿拉伯貴族賽典赤就在此次戰爭中歸順了成吉思汗。此後賽典赤在元世祖忽必烈手下做過「燕京宣撫使」,即今北京地區的地方官,相當於北京市的市長。後來賽典赤又鎮守雲南六年,他的後代被元朝封為「滇陽侯」,駐防昆陽,即今雲南滇池南岸的晉寧縣。 當時,穆罕默德的漢譯寫法是「馬哈默德」,不少信徒都以「馬」為姓,以示虔誠,鄭和的祖輩也由此姓馬。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平定了雲南。正在這一年,鄭和的父親病故,這時他才十二歲。由於地方上新經戰爭,創傷未復;加上它的家庭又遭大變,生活更加艱難困苦。他十四歲那年,被明軍擒獲,遣送南京,經過閹割,進入宮廷充當太監。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將馬和賜給四子燕王朱棣。

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鬥,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1403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師和尚道衍引鄭和受菩薩戒,取法名福善。永樂二年﹝1404年﹞初,朱棣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並提升為內宮兼太監。由於鄭已成為佛門弟子,而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故人們也以「三寶」為佛教的尊稱。鄭和既信奉佛教,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三保太監」。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在1405至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打通並拓展了中國與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上交通,為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鄭和七下西洋,最多時率船二百多條,人員達兩萬七千多人,主要航線多達四百多條,總計航程十六萬海里,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數最多、行動範圍最廣的遠洋航行活動。鄭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4年,他無疑在人類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鄭和七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交通方面是打開了從中國到紅海及東非洲一帶航道的第一人。他在第五次下西洋中,到了紅海口的阿丹,東非洲的麻林、木骨都束、卜刺哇、刺撒;在第六次下西洋中,又到了阿拉伯海的祖法兒;在第七次下西洋中,又派通事七人到了紅海內的天方。在鄭和以前,中國的使者、商人和巡禮者可能也已經到過歐洲東部、阿拉伯半島,或者甚至非洲的埃及,但走的都是陸路而不是海道。率領中國的船隊到紅海和東非洲一帶,鄭和是第一人。


南京鄭和墓
南京鄭和墓位於風景優美的牛首山南麓,現江甯區境內。墓地位於一個小山坡上,佔地面積約二十畝,南北長三百米,東西寬六十米,高約八米。墓前臺階有四組七層二十八級,象徵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遍訪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

龍江寶船廠遺蹟
位於南京鼓樓區三汊河中保村一帶,是鄭和建造大型寶船的船廠,至今仍留有當年三個船塢的遺址和「上四塢」、「下四塢」等地名。寶船廠遺址是目前唯一地點確切,尚可考察、參觀的鄭和寶船船廠遺址。

靜海寺
靜海寺位於南京獅子山西南麓,主要是為祈求鄭和遠航海上風平浪靜,及供奉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從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寺廟帶回的佛牙而建造的。

南京鄭和公園
鄭和公園位於馬府街,為鄭和當年的後花園,舊稱馬家花園。馬府街位於南京白下區太平南路東側。馬府,也稱鄭和府,是鄭和府邸,他的後裔均長期居於此,現馬府內還建有碑亭,鄭和塑像立於其中。

鄭和紀念館
太倉劉河鄭和紀念館,建於1985年7月11日,位於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劉家港,假座於鄭和曾率文武隨從朝拜海神娘娘的歷史遺跡「天妃宮」內。

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
位於劉河天妃宮內,宣德五年鄭和出使西洋,舟師泊於太倉劉家港天妃宮祠下,念及多次出航皆仗神明護助,便修葺天妃宮,還立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昭示永久,並在旁種植西域海棠。


1371年 洪武四年 鄭和出生於雲南昆陽州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
1382年 洪武十五年 11歲 父親馬哈只去世,鄭和被擄入明營,遭閹割。
1384年 洪武十七年 13歲 鄭和隨明軍傅友德藍玉部隊來到明都南京,後又調防北平。
1390年 洪武二十三年 19歲 鄭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選入燕王府服役。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 27歲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
1399年 建文元年 28歲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派軍攻打燕軍,鄭和隨朱棣作戰。
1402年 建文四年  31歲 鄭和隨燕王朱棣大敗建文軍,攻陷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3年 永樂元年 32歲 朱棣在南京稱帝,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1404年 永樂二年 33歲 鄭和因戰功顯赫榮獲成祖賜姓「鄭」,從此由馬和改為鄭和,並擢升為內官監太監。
1405年 永樂三年 34歲 奉成祖命鄭和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
1406年 永樂四年 35歲 途中訪問占城、暹邏、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錫蘭、古裏,消滅舊港海盜陳祖義。
1407年 永樂五年 36歲 回國後,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
1408年 永樂六年 37歲 途訪渤泥、爪哇、加異勒、柯枝等國。
1409年 永樂七年 38歲 七、八月間回國,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0年 永樂八年 39歲 途訪阿魯、甘巴裏、小葛蘭、淄山、忽魯謨斯等十餘國,在錫蘭粉碎錫蘭王亞烈苦奈兒的陰謀。
1411年 永樂九年 40歲 該年七月回國,為供奉從錫蘭帶回佛牙,在南京獅子山南麓建造靜海寺。
1412年 永樂十年 41歲 成祖為紀念太祖和馬皇后,命鄭和主持監造南京大報恩寺與琉璃寶塔。
1413年 永樂十一年 42歲 是年十一月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4年 永樂十二年 43歲 途訪彭亨、吉蘭丹、木骨都束、麻林等亞非十五個國家,在蘇門答刺與蘇乾刺作戰,平息了該國內亂。
1415年 永樂十三年 44歲 該年七月回國。
1417年 永樂十五年 46歲 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六月行經福建泉州,在泉州城外靈山聖墓行香,立有行香石碑。
1418年 永樂十六年 47歲 途中訪問南巫裏、阿丹、麻林、沙裏灣泥、卜刺哇、刺撒等國。
1419年 永樂十七年 48歲 該年七月回國。
1420年 永樂十八年 49歲 明成祖遷都北京。
1421年 永樂十九年 50歲 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所到之地有占城暹邏、滿刺加、祖法兒、阿丹、木骨都刺、卜刺哇等國。
1422年 永樂二十年 51歲 是年八月回國。
1424年 永樂二十二年 53歲 明成祖朱棣駕崩。
1425年 洪熙元年 54歲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視下西洋為弊政,廢止遠航活動。二月,任命鄭和為南京守備。次年朱高熾駕崩。
1426年 宣德元年 55歲 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鄭和仍任南京守備。
1430年 宣德五年 59歲 受宣宗之命,準備第七次下西洋。鄭和命副使太監洪保趕往太倉著手準備,船隊在劉家港集結。鄭和等人刊立了《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碑》。
1431年 宣德六年 60歲 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行經福建長樂,在南山天妃行宮刊立《天妃靈應之記》碑。為祈保下西洋往返平安,鑄銅鐘﹝後稱「鄭和銅鐘」﹞。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竣工。
1432年 宣德七年 61歲 途中訪問忽魯謨斯等二十餘國。太監洪保和通事﹝翻譯﹞七人到天方訪問。
1433年 宣德八年 62歲 鄭和在歸國途中,因積勞成疾,於古裏病逝。明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專家答案,請勿抄襲!!
參考: tvb網
2006-11-09 1:56 am
鄭和是舉世聞名的偉大航海家。他從西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率領龐大的船隊,先後7次遠渡重洋,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七下西洋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國人民進行睦鄰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鄭和,雲南昆陽(今晉寧)人,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字三寶。據傳,其三十七世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他的祖父及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去朝聖。出身伊斯蘭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西洋事物有所耳聞。鄭和從小當了明朝的俘虜,送人宮中成為宦官,分派到燕王朱棣府邸,因聰明乖巧,受到賞識,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燕王推翻建文帝取得政權後,鄭和因隨同燕王“靖難”有功,賜姓鄭,官居正四品的“內官監太監" 。永樂元年(1403),鄭和師從成祖的謀臣、道衍和尚姚廣孝, 皈依佛教,別名三寶(三保),也被稱為“三寶太監"(三保太監)。《明史》鄭和有傳,稱鄭和“自幼有材志”、“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謙恭謹密”、“出入戰陣多建奇功”。

  明成祖即位後,派了蔣賓興、王樞等人到東南亞一帶宣諭這一重大政治事件,希望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聯繫,也藉此炫耀大明帝國的國威。隨後,成祖以鄭和為使節,開始了一連串大規模的海上活動,有七次,前後延續二十八年,因主要活動區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島以西海域,舊稱西洋,因此這些航海活動總稱“鄭和下西洋”。

  永樂三年(1405),鄭和首次奉成祖之命下西洋,隨行副官侯顯也是一位能幹的內監。隨行人員中有阿拉伯語翻譯數位,因為蘇門答臘以西都是回救國家,隨從中有人對阿拉伯文化較為熟悉,或本人就是回教徒,如馬歡、鄭崇禮等人。隨同鄭和下西洋的馬歡撰有(瀛涯勝覽)、費信有(星槎勝覽》、鞏珍有(西洋番國志),對下西洋的過程和西洋各國有詳盡描繪,保存了珍貴文獻資料。

  鄭和首次出行,統帥都指揮使二人,指揮九十三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若干,共有士兵二萬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隻。從太倉劉家港出發,經過福建長樂,首站到達佔城國首都,以下航站依次是爪哇蘇魯馬、蘇門答臘南部舊港、馬來半島西岸的滿刺加。在滿刺加,船隊稍事休整,設立兵營、倉庫,儲藏貿易貨物,而後繼續西行,到達錫蘭山,繞過印度半島向北到達葛蘭、柯枝,終點站是古里。鄭和部分隨行船隊分成兩隊,一支繼續向西北航行,到達伊朗,繞過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終點是回教聖地麥加;另一支向西南航行,直達非洲東海岸。

  鄭和船隊與所到國建立了友好關係,並參與到當地的政治鬥爭和貿易體系之中。首次航行到蘇門答臘舊港,打敗前來奪寶的當地華人首領陳祖義,隨船押解到南京正法。第三次航行,打敗搶劫船物的錫蘭國王亞烈苦奈爾,攻佔錫蘭首都,活捉國王及其妻小,押回南京,明成祖另立亞烈苦奈爾的親戚為王。滿刺加國成為明王朝最忠實的藩邦,明朝公主下嫁滿刺加蘇丹,從永樂三年(1405)到正德六年(1511),雙方來往貢使不斷,當地到今有三保山、三保祠等古蹟。與中國發生朝貢貿易的還有蘇門答臘、阿魯等國,南洋商人經常跟隨自己國家的貢使到中國貿易。明政府為管理日益增多的來往商人,

  在寧波、泉州、廣州三地各設一人提舉市舶司,免費提供食宿,為這些貢使商人享受免稅的優惠待遇。中國文化因此影響到東南亞一帶,三佛齊等國成為明朝的屬國。印尼的伊斯蘭學者哈姆加認為“印尼和馬來亞伊斯蘭教的發展,與中國的一位穆斯林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位穆斯林就是鄭和將軍”。明代中後期,中國商人到東南亞經商也十分踴躍,尤其是東南沿海福建一帶,有不少中國人移民到當地,雖然未必是鄭和下西洋的直接影響,但與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開放風潮大有關聯。

  明成祖時,鄭和七下西洋,分別是永樂三年(1405)、五年(1407)、六年(1408)、十年(1412)、十九年(1421)、二十二年(1424),航行時間一到二年不等。永樂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去世,其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他聽從朝中某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布停止‧F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宜德,作為明王朝開放政策的餘波,宜德五年(1431)十二月再次派鄭和下西洋,二萬七千餘人分乘六十一艘船隻從南京起航出發,鄭和在返航途中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此後明朝開始關閉帝國的大門,明中期進一步實行海禁政策。
2006-11-08 7:03 am
鄭和(1371--1435年)是我國明朝時期偉大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鄭和本姓馬﹐字三保﹐云南昆陽回族馬氏的後裔。

  鄭和, 小字三保,雲南昆陽回族人﹐其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 親更曾到麥加朝聖﹐故他自幼瞭解外洋情。明朝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馬和12歲時, 被擊敗元朝鎮守云南勢力的明軍俘獲﹐便被收入宮內當小太監,送入燕王朱棣的府邸﹐1390年﹐馬和被燕王朱棣召入藩邸﹐後成燕王朱棣親信, 朱棣即位後﹐馬和因"從起兵有功"﹐在靖難之變時立下軍功,升遷為太監。1402年﹐成祖很喜歡他, 朱棣賜和鄭姓﹐自此﹐人稱鄭和。所以人稱「三保太監」。

鄭和在二十八年間﹐他先後七次奉命﹐出訪東南亞﹑印度半島﹑波斯灣﹑ 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多個國家﹐促進了中國與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他 的航行在世界航海史上佔重要地位﹐ 比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遠征﹐分別早了八十七年﹑九十三年和一百一十六年。

鄭和的航行不僅比哥倫布早大約八十年,而且航海技術高超,他率領的最大的寶船長四百英尺,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相比之下,哥倫布的八十三英尺的船簡直是侏儒。鄭和率領的艦隊共有兩百多艘船和兩萬七千多名水兵,事實是當時中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假如鄭和開始的中國遠洋航海事業繼續下去,首先“發現新大陸”的就不會是哥倫布而是中國人,今天美國通行的將不是英文而是中文。中國即使擁有最強大的海軍,也未必會像當時西方列強那樣去征服世界、霸占殖民地。

明朝鄭和七下南洋,他的艦隊足以併吞統治所到之處,但是他不但沒有侵略、殖民,反而是帶給南洋諸國無數的生產器具、種子、書冊‧‧‧‧,他教導當地百姓禮樂文明、繁榮民生。如今,印尼的第一大古城三寶瀧及東南亞各地無數的鄭和廟,都是因感念帶給他們文明的救世主鄭和所建。這正說明了中國王道的精神與尚德的人性關懷。中國自古相信,就算能帶給他國的文明與富庶,也不能強佔、殖民他國。
2006-11-08 5:05 am
鄭和 ( 西元1371─1435 ),十五世紀中國航海家、外交家。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雲南昆陽 (今併入晉寧縣) 人,祖、父均曾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故幼時瞭解外洋情況。1381年明軍入雲南時被俘入燕王府為宦官,後成為燕王朱棣親信,1399年燕王「靖難」,監軍有功,賜姓鄭,升內官監太監。1405年奉命通使「西洋」率大小艦船百餘艘27,800人出長江口南下,兩年而返,前後七次奉使,歷時廿八年,先後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岸和紅海口,訪問三十餘國,迎送各國使節,促進了中國與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在世界航海史上,鄭和的遠航比哥倫布(1492年)早87年,比達伽馬 (1498年) 早93年,比麥哲倫 (1521年) 早116年。
參考: yahoo.com.hk
2006-11-08 5:02 am
鄭和,回族,祖先來自西域,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寶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2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寶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以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1404年明成祖派鄭和出使日本。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同時受明朝封賞,並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明初以婆羅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編輯]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明鈔本 馬歡:《瀛涯勝覽》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4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看法。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這些解讀通常都是基於各種現代觀點的對歷史事件的「回顧」,賦予了該事件很多「泛政治化」的意義。

一種觀點認為:「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而另一些觀點則認為鄭和的航海,沒有像西方的航海那樣承載了通商和殖民的任務,未能中國向西方列強一樣,走上殖民帝國的道路。並認為這是對中國現代化的一種延誤。

2006-11-07 21:03:46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4%AD%E5%92%8C&variant=zh-tw
2006-11-08 4:59 am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馬名和,雲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米里金生馬三寶,襲封滇陽候1。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馬三寶33歲時,因戰功御賜鄭姓,改名為和。



目錄 [隱藏]
1 生平
2 鄭和下東洋
3 鄭和下西洋
3.1 航程
3.1.1 第一次下西洋
3.1.2 第二次下西洋
3.1.3 第三次下西洋
3.1.4 第四次下西洋
3.1.5 第五次下西洋
3.1.6 第六次下西洋
3.1.7 第七次下西洋
3.2 目的
3.2.1 耀兵海外, 宣揚朱棣天下觀
3.2.2 尋找建文帝
3.2.3 包抄帖木兒汗國
3.2.4 發展海外貿易
3.3 航海技術和裝備
3.3.1 寶船
3.3.2 航海技術
3.4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4 鄭和檔案被毀之謎
5 鄭和發現美洲論
6 紀念鄭和下西洋
6.1 鄭和號
6.2 鄭和群礁
6.3 中國航海節
6.4 書籍
7 鄭和故居
8 參考文獻
9 外部連結



[編輯] 生平
鄭和,回族,祖先來自西域,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寶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2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寶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以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


15世紀初朝鮮所製的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顯示鄭和時代明朝及其藩屬國的世界觀
[編輯] 鄭和下東洋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1404年明成祖派鄭和出使日本。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同時受明朝封賞,並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編輯] 鄭和下西洋
主條目: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明代沈度作《瑞應麒麟圖》,描繪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國表進麒麟
[編輯] 航程
下『西洋』的定義
明初以婆羅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編輯]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編輯]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編輯]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編輯] 第四次下西洋

明鈔本 馬歡:《瀛涯勝覽》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4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編輯]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編輯]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編輯]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參考: wikipedia
2006-11-08 4:59 am
check the yahoo search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54: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7000051KK040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