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學中,Marx的Ideology(意識形態)是什麼?

2006-11-07 8:27 pm
在社會學中,Marx的Ideology(意識形態)是什麼?

可否舉一個例子?

回答 (1)

2006-11-07 8:34 pm
✔ 最佳答案
卡爾.馬克思(1818-1889)通常在人的心目中,自稱把社會主義做成了科學的社 會主義﹔他比任何人都作出更多貢獻﹐創造了一個強大的運動﹐通過對人的吸引和排斥﹐ 支配了歐洲近期的歷史。


馬克思把自己叫做唯物主義者﹐但不是十八世紀的那種唯物主義者。他在黑格爾哲 學的影響下﹐把他那種唯物主義稱作“辯證”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同傳統的唯物主 義有很重要的不同﹐倒比較近乎現在所說的工具主義。他說﹐舊唯物主義誤把感覺作用 看成是被動的﹐因而把活動基本上歸之於客體。依馬克思的意見﹐一切感覺作用或知覺 作用都是主體與客體的交互作用﹔赤裸裸的客體﹐離開了知覺者的活動﹐只是原材料﹐ 這原材料在被認識到的過程中發生轉變。被動的觀照這種舊意義的認識是一個非現實的 抽象概念﹔實際發生的過程是˙處˙理事物的過程。“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 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他這樣講。“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 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 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就大體上講﹐馬克思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是近代工業國家所特有的哲學。我覺得﹐這一點既真實也很重要。 不過﹐我認為馬克思有兩點是錯誤的。第一﹐必須加以考慮的社會情況有經濟一面﹐同 樣也有政治一面﹔這些情況同權力有關﹐而財富只是權力的一個形式。第二﹐問題只要一成為細節上的和專門性的﹐社會因果關繫大多不再適用。

關於唯物主義究竟對或不對的激烈論爭﹐從來主要是依靠避免下定義才得以持續不衰。這個名詞一下出定義﹐我們就會知道﹐按照一些可能下的定義﹐唯物主義之不對是 可以證明的﹔按照某些別的定義﹐便可能是對的﹐固然沒有確切理由這樣認為﹔而再按 照另外一些定義﹐存在著若干支持它的理由﹐只不過這些理由並不確鑿有力。這一切又 是隨專門性考慮而定﹐跟社會制度沒有絲毫關繫。

事情的真相其實頗簡單。大家習慣上所說的“哲學”﹐是由兩種極不同的要素組成 的。一方面﹐有一些科學性的或邏輯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夠用一般人意見一致的方法 處理。另一方面﹐又有一些為很多人熱烈感興趣﹑而在哪一方面都沒有確實證據的問題。 後一類問題中有一些是不可能超然對待的實際問題。在起了戰爭時﹐我必須支持本國﹐ 否則必定和朋友們及官方都發生痛苦的糾紛。向來有許多時期﹐在支持公認的宗教和反 對公認的宗教之間是沒有中間路線的。為了某種理由﹐我們全感到在純粹理性不過問的 許多問題上不可能維持懷疑的超然態度。按哲學一詞的極其通的意義講﹐一套“哲學” 即這種超乎理性以外的諸決斷的一個有機總體。一套哲學也不單是由經濟性的原因決定的﹐而且是由其他社會原因決定的。特別是戰爭在歷史因果關繫上參與作用﹔而戰爭中的勝利並不總歸於經濟資源最豐富的一方。

馬克思把他的歷史哲學納入了黑格爾辯證法所提出的模子﹐但事實上只有一個三元 組是他關心的﹕封建主義﹐以地主為代表﹔資本主義﹐以工業僱主為代表﹔社會主義﹐以僱傭勞動者為代表。黑格爾把民族看作是傳遞辯證的運動的媒介﹔馬克思將民族換成階級。他一貫否認他選擇社會主義或採取僱傭勞動者的立場有任何道德上或人道主義 上的理由﹔他斷言﹐並不是說僱傭勞動者的立場從道德上講比較好﹐而是說這個立場是 辯證法在其徹底決定論的運動中所採取的立場。他本來滿可以講他並沒有倡導社會主義﹐ 只是預言了社會主義。不過﹐這樣講不算完全正確。毫無疑問﹐他相信一切辯證的運動 在某種非個人的意義上都是進步﹐而且他必定認為社會主義一旦建成﹐會比已往的封建 主義或資本主義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這些信念想必支配了他的一生﹐但是就他的著 作來說﹐這些信念卻大部分是隱而不露的。不過﹐有時候他也拋開冷靜的預言﹐積極地激勵反叛﹐在他寫的所有的東西裏面都隱含著他的那些貌似科學的預言的感情基礎。

把馬克思純粹當一個哲學家來看﹐他有嚴重的缺點。他過於尚實際﹐過分全神貫注在他那個時代的問題上。他的眼界局限於我們的這個星球﹐在這個星球范圍之內﹐又局 限於人類。自從哥白尼以來已經很顯然﹐人類並沒有從前人類自許的那種宇宙重要地位。 凡是沒徹底領會這個事實的人﹐誰也無資格把自己的哲學稱作科學的哲學。

和局限於地上事務這件事相伴隨的是樂於信仰進步是一個普遍規律。這種態度是十九世紀的特色﹐在馬克思方面和在他那個時代的其他人方面同樣存在。只是由於信仰進 步的必然性﹐所以馬克思才認為能夠免掉道德上的考慮。假如社會主義將要到來﹐那必是一種事態改進。他會毫不遲疑地承認﹐社會主義在地主或資本家看來不像是改進﹐但是這無非表示他們同時代的辯證運動不諧調罷了。馬克思自稱是個無神論者﹐卻又保持了一種只能從有神論找到根據的宇宙樂觀主義。

馬克思給他的社會主義加上的哲學外衣﹐也許和他的見解的基礎實在沒大關繫。絲毫不提辯證法而把他的主張的最重要部分改述一遍也很容易。他通過恩格斯和皇家委員 會的報告﹐徹底了解到一百年前存在於英國的那種工業制度駭人聽聞的殘酷﹐這給他留 下了深刻印象。他看出這種制度很可能要從自由競爭向獨佔發展﹐而它的不公平必定引 起無產階級的反抗運動。他認為﹐在徹底工業化的社會中﹐不走私人資本主義的道路﹐ 就只有走土地和資本國有的道路。



馬克思向來的聲名史很特殊。在他本國﹐他的學說產生了社會民主黨的綱領﹐這個黨穩步地發展壯大﹐最後在1912年的普選中獲得了投票總數的三分之一。第一次世界大 戰之後不久﹐社會民主黨一度執政﹐魏瑪共和國的首任總統艾伯特就是該黨黨員﹔但是 到這時候社會民主黨已經不再固守馬克思主義正統了。同時﹐在俄國﹐狂熱的馬克思信徒取得了統治權。在西方﹐大的工人階級運動歷來沒有一個是十足馬克思主義的運動﹔ 已往英國工黨有時似乎朝這個方向發展過﹐但是仍舊一直堅守一種經驗主義式的社會主 義。不過﹐在英國和美國﹐大批知識分子受到了馬克思很深的影響。在德國﹐對他的學說的倡導全部被強行禁止了﹐但是等推翻納粹之後預計可以再復活。

可是﹐也必須承認﹐在某些點上馬克思唯物理性主義是有限度的。雖然他認為他對發展的趨向的解釋是正確的﹐將要被種種事件證實﹐他卻相信這種議論只會打動那些在階級利益上跟它一致的人。他對說服勸導不抱什麼希望﹐而希望從階級鬥爭得到一切。因而﹐他在實踐上陷入了強權政治﹐陷入了主宰階級論﹐儘管不是主宰民族論。固然﹐由於社會革命的結果﹐階級劃分預計終究會消失﹐讓位於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完全諧和。然而這像基督複臨一樣﹐是一個渺遠的理想﹔在達到這理想以前 的期間﹐有鬥爭和獨裁﹐而且強要思想意識正統化。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53: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7000051KK011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