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佛法不離世間法,就生產事業而言,佛法講正業與淨業。所謂正業,是不違背政府法令、正正當當的職業;淨業,則是指清淨的職業,就是不違背佛法所說的道德及因果的行業。每個人都能本著這兩個原則來從事商業行為,自己的行為不但沒有過失,而且還有功德。
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儒家也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為了錢財,不擇手段,乃至於巧取豪奪,表面上雖然是得到了財富,最後終究會得而復失。不但得而復失,而且還會令自己造很多的惡業。
-------佛陀曾經對在家弟子開示理財的四個原則:在家弟子應該將所有收入的四分之一作為日常所需之用;第二個四分之一發展事業;第三個四分之一準備作為臨時急用;第四個四分之一,行善、布施、供養、救濟。如果大家都能本著佛陀的四分法來理財,我們的社會一定是充滿菩薩行的安定社會。---------
相反地,如果以貪婪為原則,處處都是欺詐、騙財,不但自己得不到好處,也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和動亂。古人有首詩:「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牆門外,此是長生不老方。」這四句話,實在值得我們深思、檢討與警惕。
----佛法對錢財的看法,有淨財和不淨財之別:用清淨正當的方法得來的錢財就稱為淨財,如果是巧取豪奪或偷盜詐騙得來的錢財就稱為不淨財。----
私房錢也是如此,有的私房錢是清淨的,有的私房錢卻是不清淨的。所謂清淨的私房錢財,譬如學生,父母給他的生活費用或是獎賞鼓勵,乃至於自己的獎學金或是打工賺來的錢,他不隨便花用而將這些錢存起來,這種私房錢就是清淨的,是一種福報。相反地,如果是用不清淨的方法、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私房錢,就屬於偷盜。譬如為人妻子的因為對錢財有所執著,而苛扣家庭買菜日用的費用,這樣子慢慢地累積自己的私房錢,這種私房錢就是不淨財。就佛法而言,這種行為就是偷盜的行為,不但沒有福報,而且還有罪過。
----故事:
在《雜阿舍經》裡有則公案:有位出家眾在水池旁邊打坐,出定之後,看到水池旁邊的野花長得非常鮮艷,聞起來也很清香,於是他就在水池邊慢慢地欣賞花的鮮艷和清香。不久他卻聽到水神的抗議:「你怎麼可以偷看我的花、偷聞我的花香呢?」
這位出家師父覺得很奇怪:我在這裡坐著觀賞花的色澤、聞聞花的清香,對花而言並沒有損失啊;但是在我之前有很多小孩子和婦道人家,他們不但看花、聞香,還將花連根拔起,為什麼水神一聲都不吭呢?
水神就說:「剛才那些小孩子和婦道人家,他們一身都是污穢的,偷拔花對他們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惡行而已,所以也不必去指責他們。可是您是位修行的沙門,剛才在這裡打坐時通身光明,因為偷看、偷聞而使得光明轉為黑暗。為了您的道業,所以我才會出面提醒您啊!」聽了水神的一席話,這位沙門心有所悟:「偷盜並不一定是錢財的奪取,未經主人允許而看花、聞香,這也是一種偷盜的行為。」
在平時,我們只要一不小心沒有覺察就會犯偷盜罪,例如偷看別人的信件、書籍,乃至於積蓄不該積蓄的私房錢等等。要能不犯偷盜罪,這念心就得時時保持覺性,不攀緣、不執著,慢慢練習,心念會愈來愈清淨,最後必定能夠得到解脫。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一個人的福德,有些是前世修的,有些是現世修的。如果前世修了善法、累積福德,今生只要稍作努力,一定是水到渠成,無論是名或利都能有所成就。相反地,如果前世沒有修善法、沒有修福報,就得靠現在精進努力。現在努力的方向:第一、要從事正業與淨業;第二、要積極地修善法、修福報;第三、要知慚、知愧。只要能從這三個方向去努力,就能改變自己不好的命運,否則功名利祿要有所成就是不容易的。
----故事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帶了幾個弟子在外面托缽行化。走在路上,看到旁邊的土溝裡堆了幾個麻袋,打開麻袋,裡面裝了很多的黃金。佛的弟子阿難尊者就問世尊:「我們把這些黃金扛回去,修建道場好不好?」釋迦牟尼佛卻說:「這不是黃金,是毒蛇。我們不能拿這些東西。」弟子們實在想不通,明明看到的是黃金,怎麼世尊說它是毒蛇呢?
過了一會兒,一個流浪漢到了這個地方,看到土溝裡的黃金,高興的不得了,就設法把黃金載了回去。流浪漢一下子成了暴發戶,不但買了很多的土地,而且建一座富麗堂皇的莊院。他的親戚朋友看他突然變得很有錢,紛紛跑來向他借錢。但他是個慳貪的吝嗇鬼,一毛不拔,當然是一點也不借。朋友當中有人起了煩惱,就到縣府裡去檢舉他,說這個人的錢財是無中生有,若不是偷的就是搶的。
縣府衙門馬上把這案子轉呈到上面。經過調查,皇宮國庫的確掉了幾袋的黃金。皇帝於是下令,將這個流浪漢所有的黃金、田地、家宅通通沒收,而且還判他死刑,殺頭警眾。這個消息傳到佛陀講法的精舍,佛陀於是告訴大眾:「黃金就像毒蛇一樣,能毒害我們的心,這個人是被毒蛇害死掉的。」這就是貪心的結果。
無論是自己的錢財,或是別人的錢財,都不要去貪。自己的錢財,要用在該用的地方,要用來修善積福。別人的錢財,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不要去強求。非份之財,由其不能要。儒家也講:「臨財勿茍得,臨難勿茍免。」如果每個人都能本著這個原則來作人做事,自然而然地就能逢凶化吉,人生就會愈走愈光明。
貪心的人,什麼糊塗事情都做得出來。不貪心的人,自己有自己的主張,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這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我們的心就能夠靜、能夠定,一切行事也都能夠增長善法。
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要重視心靈的淨化與提升,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沉醉在紙醉金迷、花天酒地當中,無論擁有多少財富,心靈始終是貧窮的,而且將來還會墮落。這念心如果起了貪心,就屬於餓鬼道的眾生;起了慈悲心,乃至於布施的心,這就是菩薩的發心,生命一定會愈來愈光明。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貪: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布施是化除貪念最好的方法。一般人都有貪財的習氣,布施錢財就是化除貪財最有效的藥方。
《地藏經》講,捨一得萬報,布施一塊錢將來必定能感得一萬塊錢的果報。目連尊者有位富甲一方的弟弟,尊者看到弟弟有這麼多錢財卻不知道該如何花用,就勸他要修布施。布施能轉化慳貪,而且種善因、得善果,捨一得萬報,將來福報無窮。
----故事
目連尊者的弟弟聽到「捨一得萬報」後,心想這麼高的投資報酬率,於是就蓋了一座大倉庫,等著存放將來回收的錢財。他將家中所有的財寶全部都布施出去,但是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倉庫中卻不見有錢財存放進來的影子,於是去找目連尊者興師問罪。尊者對他開示:「布施功德無量無邊,然而功德福報沒有形相。它已經充滿了整個倉庫,只是你有眼不見罷了。」
人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這念心要能知足常樂才是重要的。一般人以為有錢就是富有,沒錢就是貧窮,其實許多有錢人他們內心的世界是非常匱乏的,如同沙漠一般貧脊;沒有錢的人,如果能知足常樂,心能清淨自在,這就是最大的財富。
古德云:「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佛經裡也說:「有財當布施,為善當及時,錢財五家有,不施悔恨遲。」有錢的時候不布施做功德,等到遇到火災、水災或是地震,一切財富化為烏有,再悔恨不早積功德,就真的是為時已晚了。
-----節錄自惟覺老和尚開示
希望可以幫到你,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