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是指農曆or新曆!!!

2006-11-07 12:56 am
thx!!!!!!!!!!!!!

回答 (7)

2008-07-17 9:54 pm
『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公元前7-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信』
這只是教內一廂情願的看法,學術界一般認為有兩個版本。這個只是《馬太》版本,而《路加》版本則應該是公元後六年。

其實根本四福音書中就只有《馬太》及《路加》兩本有耶穌出生事蹟,連最早的馬可都沒有,而兩本的記載之間矛盾的嚴重(例如約瑟本來是伯利恆還是拿撒勒居民),起碼有一本是捏造,再加上兩版本都與歷史不符,唯一可能性是兩本福音都是老作!

耶穌出生「記載」的兩個版本:
http://*****/5zqoy2

又例如新約預言公元一世紀世界末日(已徹底破產接近二千年):
http://*****/6dg8st
2006-11-13 2:40 am
新曆....~
2006-11-07 1:22 am
公元又稱西元,是「公曆紀元」或「西曆紀元」的簡稱,為國際通用的紀年標準,以傳說的耶穌誕生年為西元元年。以前在英語裡「紀元前」是用「B.C.」來代表,「紀元後」是用「A.D.」代表;「B.C.」是「Before Christ」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是「在基督誕生之前」;而「A.D.」則是拉丁語「Anno Domini」的縮寫,意思是「我們活在主的時代」。西元6世紀的神學家主張耶穌是生於羅馬建國754年,並且提案將這一年定位紀元元年,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公元前7-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信。

在現代,由於西曆紀元的通用和標準化,為避免非西方、非基督徒的反感,英語的「紀元前」和「紀元後」常用「B.C.E」和「C.E.」來代表;「C.E」是「Common Era」的縮寫,意思就是「公元」,而「B.C.E」則是「Before the Common Era」的縮寫,意思就是「公元前」。但由於本質不變,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西方人的偽善與欺騙。

公曆,即格里曆或格列高利曆,是現行國際通行的曆法,屬於陽曆的一種,通稱陽曆,其前身是奧古斯都曆,而奧古斯都曆的前身是儒略曆。其曆年(365.2425日)接近一個回歸年(365.2422日),劃分為12個曆月。是教宗格里高利13世(也譯格雷果里)在公元1582年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儒略曆的回歸年為365.25,與實際的回歸365.2422相差甚多,當時儒略曆和地球實際位置的誤差已達14天,格里曆將誤差糾正,確定所有整數世紀年除了可被400整除的外一律不設閏年,同時規定1582年10月4日之後的那天為1582年10月15日,但原有星期不變。新頒佈的曆法理論上可以達到兩萬年內誤差不超過一天,但由於地球自轉的變化,實際到公元4909年誤差就可達一天。與儒略曆相比,公曆是新制定的曆法,所以有時候,包括中華民國《中國國家標準》CNS 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又稱新曆。

夏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農曆、陰曆、殷曆、古曆、舊曆等。夏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曆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曆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日。
中國的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2697 B.C.)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西曆)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有的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曆和唐朝的皇極曆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曆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曆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曆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歷朝頒佈的曆法,均與太初曆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曆或民國紀年並用。


[編輯] 夏曆、殷曆和周曆的分別
夏曆、殷曆和周曆的主要區別是以不同的月份作為一年之始:夏曆以寅月為正月、殷曆以丑月(今農曆12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今農曆11月)為正月,所以又叫三正(zhēng)。由於歲首不同,這三者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定義也是分別不同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但不改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漢初沿秦制,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此後兩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王莽、魏明帝時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肅宗曾改周正。

農曆的其他知識
農曆的第一個月,按照習慣稱為正月。農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但現在已經很少用了。表示氣候寒冷的成語「十冬臘月」就是從此得來,字面意思即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農曆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曆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後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廿日,亦有些通勝將之說成念日;如農曆的一月二十二日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農曆的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別稱。由於它和農業生產緊密的聯繫,所以從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來表示,下面是農曆十二個月的別稱:
一月:正月、端月、元春、孟春
二月:杏月、仲春
三月:桃月、季春
四月:梅月、陰月、孟夏
五月:榴月、毒月、仲夏
六月:荷月、季夏
七月:蘭月、巧月、孟秋
八月:桂月、仲秋
九月:菊月、陽月、季秋
十月:良月、孟冬
十一月:冬月、仲冬
十二月:臘月、季冬


所以:公元是指新曆!
2006-11-07 1:00 am
公元---> 新曆

公元也稱為西元,是公曆紀元或西曆紀元的簡稱,為國際通用的紀年標準,以傳說的耶穌誕生年為西元元年。以前在英文裡「紀元前」是用B.C.來代表,「紀元後」是用A.D.來代表;B.C.是Before Christ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是「在基督誕生之前」;而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是「我們活在主的時代」。西元6世紀的神學家主張耶穌是生於羅馬建國754年,並且提案將這一年定位紀元元年,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西元前7-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信。

在現代,由於西曆紀元的通用和標準化,為避免非西方、非基督徒的反感,英文的「紀元前」和「紀元後」常用C.E.和B.C.E來代表;C.E是Common Era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就是「公元」,而B.C.E則是Before the Common Era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就是「公元前」。但由於本質不變,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西方人的偽善與欺騙。

紀元不是等於公元。紀年是人們給某一年起名的方法。主要的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干支紀年等。

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帝王紀年,從即位年用元年,二年,三年…。改元時,用「中二年」「後元年」等。從漢武帝到清末,用年號紀年;1911年推翻帝制之後採用民國誕生時間來紀年,兼或使用公元紀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採用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認為興自東漢。東漢四分歷以前,用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到現在來用干支紀年。

這個問題和基督教很有關係,西元(公元)的定義是由第六世紀時的修士Dionysius Exiguus推算出來的,一般而言大家都以為耶穌基督出生那年是西元元年,不過耶穌不在公元元年出世,耶穌生在耶穌紀元前四年,因為他的計算錯誤了,原因如下:

〔公元的計算法〕
  我們用的西元又稱為公元,因為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採用它,至少在國際間的公務往來是如此。西元也稱為耶穌紀元,原意是從耶穌誕生後第二年開始起算。

  當耶穌在世時,祂的影響力還沒大到可以樹立年代的里程碑。祂的行跡所至,大概都在羅馬勢力範圍內,公共事務是以羅馬曆法為依據,而描述耶穌個人行誼則用猶太曆法。

  耶穌死後,基督教逐漸興起。基督教最重要的節日就是復活節─耶穌死後三天復活了;這是神的啟示。一開始,復活節在一年中哪一天,並沒有一致的規定。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影響基督教,在西元三二五年舉行基督教大公會議,尋求基督教義的統一,並規定復活節在「春分之後第一個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天」(如果月圓剛好是禮拜天,就順延一星期。),所以,復活節是羅馬與猶太兩曆的混合產物。

  這樣的規定牽涉到三個周期:春分(一年四季之中有兩天的日和夜等長,春季的那一天稱為春分),月圓與太陽的回歸、月亮的盈虧相關,禮拜天則是星期周期的特殊日子。因為一般人很難推算出來,於是教會就找有學問的修士,推算往後幾年復活節的日子,並周知教友採用。

〔公元的由來〕
  一位在第六世紀於北歐出生的修士,計算了耶穌(Jesus Of Nazareth)出生的年份為羅馬建城後754年。於是他以這一年作為公元的元年,從此沿用至今。 西徐亞(Scythia︰現在的摩達維亞Moldavia)地方的修道院院長「矮子但尼斯」(Dionysius Exiguus)推算復活節時,他想到何不用耶穌紀元呢?因此,以耶穌出生後的第二年為耶穌紀元元年。從各種資料推算,他認為當時已經到了耶紀五二五年。耶穌紀元從此就漸漸傳開來使用,變成了西元紀年,公元紀年。

〔耶穌不在公元元年出世,耶穌生在耶穌紀元前四年〕
  不過,經過後人仔細考證,耶穌並不出生在耶紀前一年,而是前四年。所以千禧年並不等同於耶穌誕生千年紀念或二千年紀念。他的計算錯誤了,因為耶穌的出生一定在大黑落德(HEROD THE GREAT)逝世之前。根據現代研究得來的資料,我們肯定:
.大黑落德在羅馬建城後750年(即公元前4年)已死;
.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在羅 馬建城後746年(即公元前8年)才下令猶太人作戶籍登記。所以,雖然這位修士的原意想以耶穌出生的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事實上耶穌在公元前7一5年間出生。

〔耶穌的生日也不在12月25日〕
  耶穌出生的日期和月份也無法查考。基督徒在每年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只是源自第四世紀信徒的一種傳統。他們取用了羅馬人慶祝太陽神的日子,作為慶祝耶穌他們心目中正義的太陽誕生的日子。
2006-11-07 1:00 am
公元是指新曆
2006-11-07 12:59 am
公元是指新曆


公元又稱西元,是「公曆紀元」或「西曆紀元」的簡稱,為國際通用的紀年標準,以傳說的耶穌誕生年為西元元年。以前在英語裡「紀元前」是用「B.C.」來代表,「紀元後」是用「A.D.」代表;「B.C.」是「Before Christ」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是「在基督誕生之前」;而「A.D.」則是拉丁語「Anno Domini」的縮寫,意思是「我們活在主的時代」。西元6世紀的神學家主張耶穌是生於羅馬建國754年,並且提案將這一年定位紀元元年,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公元前7-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信。

在現代,由於西曆紀元的通用和標準化,為避免非西方、非基督徒的反感,英語的「紀元前」和「紀元後」常用「B.C.E」和「C.E.」來代表;「C.E」是「Common Era」的縮寫,意思就是「公元」,而「B.C.E」則是「Before the Common Era」的縮寫,意思就是「公元前」。但由於本質不變,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西方人的偽善與欺騙。
2006-11-07 12:59 am
我估係農曆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7: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6000051KK023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